崇祯帝自缢煤山

三月十八日夜,是崇祯帝留在世上最后的一个夜晚。大顺与大明之间的争夺进入到最后时刻。二更,大顺与大明的和谈破裂,表明通过和谈不能化解二者之间的纷争,谁胜谁负还必须通过战争来解决。杜勋下城,向李自成报告崇祯帝拒绝接受谈判条件,大顺军立即发起了全面攻势。

大顺军的隆隆炮声,震撼着京城大地。烛天的火光,使得守城明军心惊肉跳。申刻,太监曹化淳启开彰义门,大顺军一拥而入。崇祯帝是通过太监王廉的禀报得知外城失陷的。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灾难来得这样迅速。他召来王承恩,二人话说良久,随即身着大帽衣靴,手持三眼枪,来到前门、崇文门,欲出城,只见城门紧闭,遂向正阳门走去,本想冲出,守军不知道是圣上想要出城,疑为奸细,俱以弓矢下射。王承恩怕出意外,只好复拥圣上返回乾清宫,开始处理后事。他朱书一道上谕送内阁:“命成国公朱纯臣提督内外诸军事,夹辅东宫,并放诸狱囚。”让内监送往内阁。还未到内阁,魏德藻等人已经逃走,内监将圣谕放在几上返回,群臣中无有一人知道此事。

随即,崇祯帝来到乾宁宫,与中宫告别。周皇后是周奎的女儿,是他做信王时,由皇兄熹宗和皇嫂懿安皇后二人为他选定的,16岁成婚,他即位后立为皇后,同他度过了18个春秋。她处事谨慎,不多言语,时时为崇祯帝着想,母仪后宫。在形势危急之日,她有心劝崇祯帝南迁,不便直说,只是说我在南方有个家,崇祯帝问她是什么意思,她没有回答。此刻,他含着眼泪告诉皇后:“大势去矣。”二人泪流满面。宫人见此,个个泣不成声,他向她们挥手,要她们各自为计。皇后顿首曰:“妾事陛下十有八年,卒不听一语,至有今日。”说罢,随即悬梁自尽,他连声说死得好,死得好,遂放心地离去。再与袁贵妃告别。二人同饮几杯,他命袁妃自缢,袁妃应命上吊,不料,绳子断了,倒在地上。后,苏醒过来,起身遽走,他拔剑追及,一箭刺在肩上,袁妃倒在血泊中,接着挥剑刺伤妃嫔数人。

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昭是他的希望与寄托。周皇后临终前抚摸太子、二王悲痛欲绝。他让人把太子、永王、定王领来,告诉他们:“社稷倾覆,使天地祖宗震怒,实尔父之罪也。然朕亦已竭尽心力,其奈文武诸臣,各为私心,不肯后家先国,以致败坏如此尔。今不必问其祸福,只是合理做去。朕无他虑也。”见他们还穿着冠带袍服,便说:都什么时候了,还穿这个?赶快换身旧衣服!他亲自去掉皇子冠带,换上百姓的衣服,给他们系好腰带,凄凉地说:“今天你们还是皇帝的儿子,明天可就是老百姓了……在这个乱世里,要隐姓埋名,看见老人就叫老翁,年轻的就叫叔叔伯伯。”嘱咐他们自今而后,不要显露出帝王家的形迹。交代完后,派人将三个皇子送到外戚家里,想让他们设法把孩子藏起来。

接下,他来到寿宁宫,见到16岁的大女儿长平公主。公主拉着他的衣襟痛哭。他说:“孩子,你怎么偏偏生在我家呢!”他用左袖掩面,右手挥刃想杀死公主,但砍偏了,只劈下公主的左臂,看着倒在血泊中的女儿,他手颤抖得厉害,再也下不了手了。接下来,他将昭仁公主杀死在昭仁殿。5天后,长平公主苏醒过来时,北京已在李自成大顺军的控制之下。

崇祯帝制造的宫中惨案,是前所未闻的,毫无疑问,这是极其残忍的。他之所以这样做,并非失去理智,而是不想让自己的亲人死于农民军的刀锋。此刻,他没有放弃求生的念头,也没有忘记替儿女们着想。他呼叫王承恩来到跟前,命斟酒对饮,已是深夜三更,再次换上便服,带着数十个宦官出东华门,至朝阳门,假称是王太监奉命出城,守城者要求天明再验证放行。扈从的宦官群起夺门,守门部队以为发生了内乱,开炮还击,崇祯身边人少,未能冲出。他与主承恩来到前门,只见城楼上挂起三个白灯笼。这是事先约定的信号。白灯一至三个,用来表示情况的不同程度。一个表示有寇攻城,两个表示攻城情况紧急,三个表示城将被攻破。一眼望见的这三个白灯笼,他们心中都十分清楚,城守已经无望。他怀着沉痛的心情返回,这时猛然想起朝阳门是成国公朱纯臣的防区,便绕到朱家,想请朱纯臣开门放行,朱家看门的却说成国公赴宴去了。崇祯叹着气又跑到安定门,但门闸坚不可举,而此时,天已快亮了。崇祯帝失望地回到宫中,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却没有一个人来。

长平公主晕倒在地,尚衣太监何亲听说大顺军已进城,怕公主受辱,把她背出宫去。太子逃到外公周奎家,敲门却没人理睬,看门的也不放他进去,只好逃到别人家里躲起来。宫女魏氏等担心受辱,跳入御河自尽,从者二百余人。一些大臣也随之自杀身亡。

十九日拂晓,大顺军大队人马像潮水般涌进城内,崇祯帝别无选择的余地,于是与宦官王承恩急速来到煤山寿皇亭。这时,他身着白袷蓝袍,白绸裤,右脚上穿着绫袜,红方鞋,左脚光着脚,显然是因情况紧急,在出走中跑掉的。寿皇亭曾是他操练大内士兵的地方,而今如此狼狈地来到这里,不是要登临眺望,更不是要检阅部队,而是要同世人诀别,去见列祖列宗。遂在煤山一棵树下止步,上吊自缢。看样子,是王承恩先服侍崇祯帝自尽,然后自己也在他的对面自缢殉主。时在三月十九日子时。这位至英明主落得个如此下场,似乎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伟大,《爝火录》的作者李天根说:“先帝至英明主也,而仍与一貂竖同尽,谓之何也?”

崇祯帝自缢前,留下一份遗诏。遗诏的内容说法不尽相同,有说是“因失江山,无面目见祖宗,不最终于正寝”。又一行云:“百官俱赴行在。”也有说遗诏内容是:“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遗诏的形式,也说法不一。有说崇祯帝遗书是在衣袖上墨书,也有说是自缢前在乾清宫写下的,非书衣前。至于何说为是,当时人虽然注意了,似乎没有太多的留心。这些虽都是较早的记述,但材料来源均出自传闻,没有一则是来自目击者的述说。

进入北京的李自成及其领导集团十分注意崇祯帝的确切下落,这是军中上下最为关注的问题。曾在宫中四处搜索,不见踪影。向内宫与宫女们询问,也不知去向。有个叫黎志升的说:“重围百里,殆无飞越。民间藏匿,非重赏严诛必不可得。此大事,不可忽也。”于是,刘宗敏出牌大书:“主上救民水火,克破京城,其崇祯帝逃出紫金城外,有能出首者,赏黄金一千两,隐匿者,诛其全家。”有说以紫禁为紫金,乃贼书如此,这是个别字。如果所述无误,则可以看出大顺军以刘宗敏名义发布的文告书写者,至少是这一文告书写者的文化水平不高。两天后,二十一日,李自成得到准信,崇祯帝已吊死于万岁山寿皇亭。万岁山位于紫禁城正北方。元代此地曾是专供帝后游乐的后苑,曾在此修建延春阁等建筑。明代将元代的大内宫殿全部拆除,并将开挖护城河和南海的渣土堆于元代延春阁的旧址之上,以压前朝的风水,将形成的五座高高山峰取名万岁山,又叫镇山,语意为镇北方敌人。因曾在这里堆煤,故又称为“煤山”。此山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长年积土形成的。据有人实测,自山顶至山根斜量二十一丈,折高十四丈七尺,是北京城内的最高点。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更名景山,景字本可作日光和大的解释,景山即大山、光明之山。山上林木葱郁,岁久成林,山作青色,与西山爽气无异。登山四望,六宫中午门以及千家万户,都看得清清楚楚。这里曾是崇祯帝经常登临凭眺的地方,而今却成了他的丧生之地。

次日,大顺军将崇祯帝与周皇后的尸体移出禁宫,停放在东华门旁侧门的两具柳木棺材中。昔日为他擢用的那些大臣们,没有一人前往吊唁,反而是一些素不相识的过往行人觉得他有些可怜。后,大顺军将这两具棺木移入施茶庵,交太监看守,李自成接受了明朝百官的请求,答应为崇祯帝举行葬礼。他将此事交大顺昌平州具体办理。昌平州拟定一份文件,下达给宛平县,宛平知县遂派一辆牛车将崇祯帝和周皇后的棺木,送到昌平。署昌平州吏目赵一桂在《状中州》里述说其事:职于三月二十五日。奉顺天府伪官李檄昌平州官吏:即动帑银雇夫,穿田妃圹,葬崇祯帝后梓宫。初四日下穴。时会州库如洗,又葬日促。监葬官礼部主事许作梅束手无策。职与好义士孙繁祉、刘汝朴等十八人,敛钱三百四十千,僦夫穿妃圹,方中羡道长十三丈五尺,广一丈,深三丈五尺,督工四昼夜,至初四日寅时,羡道开通。始见圹宫石门,工匠以拐子锁匙启门入。许作梅此时为大顺礼政府从事,赵不知其官称,故仍称礼部主事。这次安葬用费都是官吏、乡保让士民临时凑集来的。这一结局,恐怕也是他想象不到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