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14岁时的一个小动作,会在十年后依然牵动你的人生?
2011年,武汉少年黄艺博因佩戴"五道杠"一夜爆红,他的同学孙童则因一个不屑的眼神成了"不屑弟"。
这场由互联网掀起的蝴蝶效应,如今仍在影响着这两个年轻人的命运。
一个备受争议,一个默默无闻,十年过去,谁是赢家?又有谁是输家?
人设崩塌的代价,有时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沉重。
让我们把时间倒带到2011年4月,那时的互联网还是一片蓝海,微博刚刚兴起,人人都在追逐爆款。
突然间,一个名叫黄艺博的14岁少年如彗星般划破天际,成为了武汉市少年队副总队长。
他的肩膀上,闪耀着令人瞠目结舌的五道金光——五道杠!
这简直就是"别人家的孩子"的终极形态啊!
小小年纪就爱看《新闻联播》,梦想着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简直就是童年版的雷锋叔叔。
看到这儿,你是不是已经酸得牙都倒了?
但是,这个看似完美无缺的人设,很快就像一个被戳破的气球,"噗"的一声瘪了下去。
火眼金睛的网友们发现,这孩子的宣传照片里处处透着一股浓浓的"官味"。
探望病人时,那高高在上的姿态,仿佛不是来看望,而是来视察的。
读书的pose,那故作深沉的表情,活脱脱就是个14岁版的老干部嘛!
这下可好,网友们的吐槽欲望被彻底点燃了,键盘都快敲冒烟了。
就在黄艺博被群嘲的漩涡中挣扎时,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他的同学孙童因为一个不经意的表情,摇身一变成了"不屑弟"。
5月4日,东方卫视播出了一条关于黄艺博的新闻,镜头不经意间捕捉到了孙童对黄艺博撇嘴的表情。
这个画面,就像一颗深水炸弹,在网络世界里掀起了惊涛骇浪。
孙童的表情,瞬间成了广大网友的情感代言,仿佛在说:"切,谁稀罕啊!"
大家纷纷为孙童的"真实"点赞,觉得他就是普通学生的代表,对这种刻意营造的完美形象嗤之以鼻。
一时间,网上的创意大爆发,"五道杠少年"的表情包、周边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简直魔性得让人欲罢不能。
但是,当我们在狂欢的海洋里浮沉时,有没有停下来想一想:这场网络狂欢的背后,是不是折射出了我们对教育的焦虑?
我们一边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一边又对过于完美的形象嗤之以鼻,这种矛盾的心理,是不是说明我们对教育的期待出了问题?
我们到底希望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是光鲜亮丽的"别人家的孩子",还是真实但平凡的普通学生?
这个问题,恐怕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网络狂欢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令人心痛的现实:网络暴力。
当我们在键盘上肆意挥洒"创意"时,可曾想过这些文字如利剑般刺向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黄艺博,这个曾经光芒四射的"五道杠少年",此刻正经历着怎样的煎熬?
想象一下,你一觉醒来,发现全国人民都在骂你,那种感觉,恐怕比被万只蚂蚁啃噬还要痛苦。
黄艺博当时就懵了,躲在电脑前哭得稀里哗啦的,像个被全世界抛弃的小孩。
他哽咽着问爸妈:"我是坏孩子吗?为什么大家都骂我?"这一刻,你心疼吗?
不仅是黄艺博,他的家人也深陷舆论的泥潭,无法自拔。
记者和好事者像蝗虫过境一般涌入他们的生活,整个家庭的平静被彻底打破。
他们试图在网上澄清,却换来更多的谩骂,就像往烈火上浇油,火势越烧越旺。
最后,这个家庭只能选择躲起来,像鸵鸟把头埋在沙子里,希望这场风暴能快点过去。
反观"不屑弟"孙童,虽然一夜成名,但他选择了低调处理,简直就是网红界的一股清流。
他没有跳出来大喊"我就是那个不屑弟",而是默默地继续学习,仿佛那个爆红的表情包与他无关。
这种淡定的态度,反而赢得了更多人的尊重,真是应了那句老话:越是淡泊名利,越是名利缠身。
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这种网络暴力对两个年轻人的心理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黄艺博可能会对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变得小心翼翼,生怕再次成为众矢之的。
他的自信心可能被彻底摧毁,变得畏首畏尾,连说话都不敢大声。
而孙童,虽然看似没受影响,但突如其来的关注可能也给他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他可能会时刻担心自己的一举一动会不会再次被放大,成为新的表情包。
这种网络暴力,就像一把无形的刀,在年轻人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疤。
它可能会影响他们今后的人生选择,甚至改变他们的性格。
我们在键盘后面随意评论的每一句话,可能都会对他人造成难以想象的伤害。
那些看似幽默的段子,其实可能是插在别人心上的刀。
所以,下次在网上口嗨之前,能不能先问问自己:如果被骂的是我,我会怎么想?
我们是不是应该对网络言论负起责任,给这个虚拟世界多一些温暖,少一些戾气?
毕竟,网络另一端的,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啊。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十年已悄然流逝。
当年那场网络风暴的主角们,如今又身在何方?
让我们打开时间的望远镜,一探究竟。
曾经的"五道杠少年"黄艺博和"不屑弟"孙童,如今都已是奔三的大叔了。
他们的人生轨迹,就像两条平行线,在命运的捉弄下,画出了截然不同的弧度。
先说说我们的"五道杠少年"黄艺博吧。
虽然当年饱受争议,但这小伙子可没被打倒。
反而像是吃了爆米花一样,越挫越勇,简直就是网暴界的不倒翁。
2016年,他凭借着过往的荣誉,成功突破重围,杀入了武汉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
这波操作,不得不说是给键盘侠们狠狠地来了个反向输出。
只可惜,高考这个最后的boss没能成功通关。
最终只能选择了武汉学院这所私立大学,看来"五道杠"的buff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点。
不过,黄艺博依旧保持着当年的活跃劲儿,简直就是学生会界的劳模。
当主持人、在团委担任要职,忙得像个陀螺,活脱脱一个学生会之星。
毕业后,他还成功挤进了武汉饿了么公司,负责组织管理工作。
看来,当年的"官味"还是派上了用场,这波啊,这波是回收利用,环保又高效。
再来瞧瞧孙童。
这个当年因为一个表情成名的小伙子,可真是给我们上了一课。
他就像一个默默生长的竹子,不声不响,却在不知不觉中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
最终,他成功考入了华中科技大学这所985重点高校,简直就是学霸本霸。
毕业后,更是选择了出国深造,走上了一条知识的康庄大道。
从默默无闻到名校高材生,孙童用实力证明了,与其花心思经营人设,不如脚踏实地去学习。
这两个人的人生轨迹,简直就是一部现实版的"龟兔赛跑"。
当年看似领先的"五道杠",现在反而落后了;而那个不起眼的"不屑弟",却后来居上。
但是,我们真的能简单地下定论说谁赢谁输吗?
黄艺博虽然没有考上名校,但他在工作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
他的组织能力和社交技巧,或许正是源于那些备受争议的早期经历。
说不定,那些年的网暴经历,反而成了他职场打怪升级的秘密武器呢?
而孙童,虽然学业有成,但我们不知道他是否真的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业。
他的选择是否只是为了符合社会对"优等生"的期待?
这个问题,恐怕只有孙童自己才能回答。
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不是看谁跑得快,而是看谁能坚持到最后。
黄艺博和孙童,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演绎着人生的精彩。
一个在职场上游刃有余,一个在学术界潜心钻研。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千万条,没有固定的成功模式。
重要的不是你走得多快,而是你是否在享受这个过程,是否在实现自己的价值。
回首这段跨越十年的故事,我们仿佛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教育理念的对决。
一边是精心雕琢的"别人家的孩子",一边是平凡中见真知的普通学生。
但是,真的有谁是赢家,谁是输家吗?
这个问题,恐怕比"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还要难回答。
黄艺博的经历就像是一个警示牌,告诉我们过早将孩子推向聚光灯下可能带来的风险。
那些闪耀的光环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压力和伤害?
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些经历也锻炼了他的抗压能力和社交技巧。
这些软实力,在他后来的工作中可都是杀手锏啊!
再看看孙童的故事,简直就是"默默努力,厚积薄发"的代名词。
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但我们也要思考,是不是只有考上名校才算是成功?
如果孙童最终选择了一份普通的工作,我们是否还会认为他是"赢家"?
这不禁让我想起一个老掉牙的问题:到底是考清华北大的农民工子弟更成功,还是开公司当老板的富二代更成功?
答案显然不是非黑即白的。
真正的教育,不应该是为了培养所谓的"赢家",而是要帮助每个孩子发现自己的潜力。
就像园丁培育不同的花朵,有的娇艳,有的素雅,但每一朵都有自己的美。
教育的目标,应该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无论是当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还是成为一名杰出的学者,只要能在自己的领域里发光发热,不就是教育的成功吗?
与其纠结于谁是赢家谁是输家,不如思考一下:我们的教育是否真正关注到了每个孩子的需求?
是否给了他们足够的空间去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才能?
是否教会了他们如何面对失败和挫折?
毕竟,人生不是只有一次考试,而是由无数个选择组成的马拉松。
在这场马拉松中,重要的不是你跑得有多快,而是你是否享受跑步的过程。
所以,与其给孩子们贴上"赢家"或"输家"的标签,不如教会他们如何在人生的赛道上找到自己的节奏。
让我们期待这两个年轻人能在各自的岗位上继续努力,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因为,真正的人生赢家,是那些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并为这个世界带来积极影响的人。
无论是在饿了么组织管理岗位上兢兢业业的黄艺博,还是在学术领域探索未知的孙童。
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成功的含义,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这,或许才是教育的真谛,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该思考的问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