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学研究|吴言生:引贼入室,自劫家宝

唐宋禅诗话语体系中表征开悟论的第一组话语是“磨镜渐修”意象群。“磨镜渐修”意象群主要有“磨镜”“调狂象”“制心猿”“防六贼”“龟藏六”等象征譬喻。

佛教以“六贼”喻“六尘”。《涅槃经》卷二十三:“六大贼者,即外六尘……何以故?能劫一切诸善法故。”《楞严经》卷四云:“汝现前眼耳鼻舌声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众生没有智慧,处无明黑暗之中,色声等六尘境界,常趁无明黑暗,依六根为媒介,如眼根贪色,耳根贪声等,来劫掠众生的善法,因此也称为六贼。六根犹如恶奴,引贼入室,自劫家宝(本性中的一切善法)。

六根攀援六贼,会带来严重过患。《五灯会元》卷十二《宝应》:“流浪生死,六根为患。”同书卷六《张拙》:“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因此,要“于自己六根门头,刮削并当得净洁”(《古尊宿语录》卷二《怀海》)。《心经》中说“无眼耳鼻舌身意”,就是使六根对境时,不生攀援追逐的意识:

欲识解脱道,诸法不相到。

眼耳绝见闻,声色闹浩浩。

(《五灯会元》卷八《绍修》)

剔除了眼耳见闻的粘着性,纵然声色纷纭,也影响不了心性的澄明:“眼耳若通随处足,水声山色自悠悠。”(《五灯会元》卷十六《宗赜》)

六根不染,即是无住生心的解脱生死的禅定与智慧:“于境,不惑不乱,不嗔不喜。六根不染,即定慧之功。”(《显宗记》)“六根之源,湛如止水。是为禅定,乃脱生死。”(《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九《白居易》)六根不染,即能保持纯明的自性:“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坛经·定慧品》)“六根永灭邪思漏,便得光明解脱身。”(《汾阳录》卷下)

耳闻无相理,眼空不受色,

鼻嗅无相香,舌尝无相食,

身着无相衣,意随无相得。

(《庞士语录》卷中)

有眼觑不见,有耳听不闻,

有鼻不知香,有舌不谈论,

有身不觉触,有意绝攀缘。

一念相应,六根解脱。

(《五灯会元》卷十六《善宁》)

只要六根个为境转,就能显发妙用:“六根门头昼夜放大光明照破山河大地。”(《碧岩录》第九十则)

洞山禅师少时诵读《心经》,至“无眼耳鼻舌身意”处,忽然以手扪面,问师父说:“我明明有眼耳鼻舌等,为什么经文说没有?”师父不能回答,遂指示他参谒禅宗大德,终于究明本心。禅宗指出,只要对境无心,即可剔除六根对六尘的粘着性,从而六根清净,六尘不染,这就是“无眼耳鼻舌身意”:“为你有个眼见,所以言‘无’不可,如今见时,不可‘无’也。然虽如此,见一切有什么过?一切不可得,有什么声、香、味、触、法?”(《古尊宿语录》卷16《文偃》)

禅宗提醒学人防止六尘染污自性:“不得空王真妙诀,动随声色被勾牵。”(《古尊宿语录》卷四十五《克文》)“往往总随声色转,回头又昧本来人。”(同上)

为了防止六贼劫掠家宝,就必须守护六根,使其面对六尘时勿生贪欲。妙普禅师偈云:

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

中军主将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

(《五灯会元》卷十八《妙普》)

“六根”引贼入室,学道好比守卫禁城,不但白天要防六贼,在无明的暗夜里尤当清醒,因为六贼喜乘无明暗夜劫掠善法。中军主将即是纯洁无染的佛性。为了防止六贼劫掠家宝,必须守护六根,勿生贪欲,只要此心把持得住,保持警惕,不贪恋外境,就会心国太平,没有骚动。用般若直观体证六尘的空性,六尘就完成了由染到净的转换,“六尘不恶,还同正觉”(《信心铭》)。

摘自吴言生《唐宋禅诗的话语体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