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修竹翻译
像一片浮云离开飘飘荡荡, 游子在青枫浦上离愁满怀。 游子今夜在谁家扁舟之上? 妻子在月下楼头思念着你。 可叹楼头月亮徘徊不离开, 应该是照着妻子的梳妆台。 卷起窗帘却卷不走那月光, 捣衣砧上月光拂去又回来。 这时我们望月却不能通信, 希望追着月光来到你身边。 鸿雁飞得远却飞不出月光, 鱼在水底跳跃水上有波纹。 |
修竹赏析
这个段落写对情人的相思,这种月下的相思,剪不断,理还乱,卷不去,拂还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诗人巧妙地用典,表达月下相思之情。我们可以共同望月,但是并不能互诉衷肠,我只能追随着 月光,希望可以和你“千里共婵娟”。这段写相思很美,但总的来说,笔力不如头两个段落。 月光是温情的,她一直在楼头窗外,照着美人的梳妆台,代替男主陪着爱人。 我小的时候,我妈特别爱听李琛的《窗外》。 再见了心爱的梦中女孩 对着你的影子说声珍重 假如我永远不再回来 就让月亮守在你窗外 我妈说,这个男人可这真会事儿,自己走了,让月亮替自己守着,月亮又不会走。 没错,多情而温情之外,月亮还是永恒的,她不知疲惫,永不失约。 而人们对月光的情感是复杂又矛盾的,人们既离不开月亮的温情与抚慰,又嫉妒月亮的圆满与永恒。人们卷起珠帘,想卷走月光;人们拂拭捣衣砧,想擦去月光,但都失败。这里的月光,又像离人的相思,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这里,作者还用了很多写游子的常见意象,浮云、扁舟、青枫浦等等,囿于篇幅,我们就不一一展开。 古人鸿雁传书,鱼传尺素,但这些东西都受空间的限制,实则并不靠谱,在没有手机也没有微信的年代,古人也只能依靠月亮,来寄托自己的相思。但反过来,通讯手段更先进的今天,我们对于爱情,也未必就更忠贞,只是背叛更容易被发现罢了。 |
修竹链接
栗子鉴赏 此处由“理”转入“情”,情之双方为游子和思妇。白云一片去悠悠,这是思妇心中的游子。游子一去不复返,正如白云悠悠,一去无迹,这用的是比兴结合的手法。而“青枫浦上不胜愁”,写的是游子。《楚辞》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的语句,青枫浦,也指游子的漂泊之所。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写的是游子和思妇,在同一个夜晚看同一轮明月,却身处两地时的相思之愁,短短两句中呈现了两幅画面。“舟”上的是游子,就像“过尽千帆皆不是”,就像“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楼”上的是思妇,女子登楼而望,“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都写的是这样的景象。 “可怜楼上月徘徊”四句是从游子角度设想闺人的相思之苦,而“此时相望不相闻”是从思妇的角度,写对游子的思念。这两幅平行画面永远不能相交,正如游子的思妇相望而不得相见。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亮是无所不照的,既照游子,也照思妇。纵使月光无所不照,此处之光也不同于彼处之光;纵使鸿雁高飞不已,也不能飞出月光。大雁和鲤鱼都不能传递信息,但是在彻骨的绝望中,女子把思念寄托在月亮上,希望月光可以跨越空间。表达的也是一种永恒绝望中的默默温情。 |
你可能喜欢以下链接
在路上
遣悲怀 (唐)元稹
江城子•密州出猎 (北宋)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北宋)苏轼
西江月 (北宋)苏轼
蝶恋花·春景 (北宋)苏轼
望江南·超然台作 (北宋)苏轼
无题 (唐)李商隐
欢迎转发雨打修竹作品,这是对作者最大的赞美与支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