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及诗人。一名吉利,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人。他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宦官家庭,家中长子,因家庭的关系,曹操自幼便有机会接触官宦子弟。日后的劲敌袁绍亦是曹操年少时的朋友。
曹操是个操纵汉献帝24年,玩弄其于股掌之上,直至临死之前,却也没有把小他26岁的汉献帝废掉的人。尽管曹操已全面完成了曹魏王朝的准备工作,可是他还是没有当上皇帝。许多人对此迷惑不解,甚至将曹操归为最大“奸谋”,其实这正是他的精明过人之处。因为曹操权衡利弊,他还不能当这个皇帝。
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出现了一批不可小瞧的实力派人物,如袁绍、袁术、吕布、张绣、孙权、刘备等,而自己所拥有的实力尚不足以荡平群雄,除尽异己。
特别是在讨伐董卓的战斗中,曹操感到汉室还有一定号召力。在后来同刘备的接触中,知道此人表面上高喊以匡扶汉室为己任,而实际上却是天下第一号“皇帝迷”。还有实力雄厚的袁氏兄弟,也在虎视眈眈看着自己。而所有人的目光聚焦点是皇帝的位置。自己一旦称帝,各路诸侯就得像当年讨伐董卓一样再讨伐自己,他坚决不做董卓第二。
在曹操看来,汉献帝尽管是个孩子皇帝,但却是最好的政治工具,挟天子以令诸侯,要比自己称帝讨伐更加名正言顺,更得天应人。
另外,曹操也清楚地知道,即使能用武力逐个消灭地方割据势力,可是他无法使整个士族阶层服帖。尽管他果断地杀掉了这个阶层的一些头面人物,如孔融、崔琰等,但不可能除掉整个士族阶层。
再看看本营垒的知识分子,最拥护自己的莫如荀彧、荀攸叔侄,可连称魏王他们都激烈反对,怎么再好意思自称皇帝?而充分利用汉献帝这块招牌,就可以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条件,一步步发展壮大自己。
210年春,曹操在铜雀台大宴文武官员。当时,尽管赤壁一战兵败,可是曹操仍然牢牢控制着整个北方,形势仍可很乐观。王郎、钟繇、王粲等一批文官借机进献诗章,大力称颂曹操“功德巍巍,合当受命”,公开劝他登基为帝。
曹操看了这些拍马屁的文字,笑了笑说:“诸公佳作,过誉甚矣!”接着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年轻时的志向和微不足道的期望。
在这段表露心迹的话里,他一方面向大家说明自己毫无野心,只想专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死后只图个“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足矣。想不到现在身为丞相,人臣之贵已极,还会有什么期望?
不仅曹操至死不称帝,在他活着的时候,刘备、孙权也不敢称帝。说明曹操在坚持统一,反对分裂方面,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另一方面,曹操也明确指出,现在有人“妄相忖度,疑孤有异心,此大谬也”。同时,曹操也毫不含糊地表示,如果要他回到所封的武平侯之国安享富贵,这实在不行,恐怕一解兵权,就会被人所害。若是自己败了,则国家就会倾危,所以决不能只慕虚名而处实祸。
分析他对百官说的这些话,不仅看出了曹操在权势巅峰之时的清醒与明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热衷权力,看重实利的心理。
当时,确实有些人认为曹操蓄有异志,诸葛亮和周瑜等人就公开骂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在曹操属下中,也有人劝他交出兵权,回到自己的封国养老,以此“杜天下人之口”。
曹操当然不会受他们操纵,因为他清楚,自己如果只图这种虚名,一旦失去了兵权,说不定哪天仇人就会杀上门来,他和子孙都要遭殃。而现在,自己大权在握,一言九鼎,连皇帝都可以随意操纵,功名富贵,样样皆备,没有的只是那顶名誉上的皇冠,同样没有必要图此虚名。因为他已经完成了儿子要做皇帝的全部准备工作,儿子做了皇帝,自己也会被追认为皇帝。
曹操被人骂为“汉贼”,但谁也不能否定他是汉室臣子。细看曹操一生作为,在他身上可以看到贯穿始终的汉室情结。
曹操的祖父曹腾、父亲曹嵩、他自己及儿子曹丕等,四世累受汉室皇恩,曹操讲究实际,不会无视这个事实。这是曹操终究没有篡汉自立的思想基础。
从曹操一生的主要行动来看,同样可以看到这种汉室情结。他20来岁入仕,很想为朝廷尽力。做洛阳北部尉时,不畏豪强,犯禁者杀,工作很负责任,任济南国相,整顿吏治,成绩卓著。黄巾军起义,他赶忙跑去镇压,竟降伏其部众30万人。董卓乱政,曹操敢刺杀他,并且在陈留散尽家财招募义兵,首先举起讨董义旗。在当时的讨董联军中,他和孙坚一样,是最没有私心杂念的将军。
曹操及时提出讨董良策,众人置之不理,他一怒之下率5000人先行出击,结果败得一塌糊涂。
这次失败教训了曹操,没有实力干不成大事,于是他扩充军队,开拓地盘,走上了专欲为国家讨贼立功的道路。与袁绍、袁术、吕布、刘备、孙权等人相比,曹操对于汉室的贡献最大。如果不是曹操收留了走投无路的汉献帝,很难设想他能再稳稳当当做25年皇帝。
当然,迎立这个傀儡皇帝,给曹操带来很大方便,但也造成了诸多麻烦,比如稍有举措,就要上表奏闻,还容易被人抓到把柄,无异自寻烦恼。然而曹操一旦作出这个决定,就贯彻到底,至死没有抛弃汉献帝,也未修改“匡扶汉室”的既定方针,这不能不说是曹操的汉室情结在起作用。
他如果代汉称帝,就会彻底毁坏自己一生的声誉、名节,就会成为真正的汉贼。曹操奋斗一生,不能不考虑自食其言的后果,所以他宁愿做周文王,给儿子铺好登基之路,也绝不会自己去当皇帝。
曹操不称帝并不是他不想当皇帝,这在史料中有明确记载。曹操在看完孙权劝其称帝的信后,曾经无可奈何地发出了一句感叹:“苟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矣!”周文王没等灭掉殷纣王就去世了,其子姬发后来灭商,建周朝,即帝位,尊其父为周文王。曹操以周文王自居,说明他不是不想改朝换代,只是自己身体有病,已经来不及了。
还有人以为,曹操不是不想做皇帝,事实上他做不成皇帝。就是轻而易举把汉献帝搞掉,他也只能做个控制一方的草头王,做不成统一全国的真皇帝,而且还要背个“篡汉自立”的万世恶名,倒不如只要实惠,不要虚名,所以才一直“谦虚”着不称帝。
总的来看,曹操为什么不做皇帝是个很复杂的问题,自古以来就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人常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其实,局中的曹操始终保持着一份可贵的清醒。他虽然没有当上皇帝,可是却实实在在获得了许多超过当皇帝的荣耀,这也正是曹操想要得到的东西。
感谢大家的关注与支持,如有不当之处,望多多指正!更多精彩内容后期将继续更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