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清朝谥号最高的汉人是谁?

自古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赐谥权由皇帝包揽,取决于“圣裁”。历代文武谥号多有变动,然大体来看,“文正”为文官最高谥号,司马光也说:“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

因为清代得谥号者只有曾入翰林,或获授大学士者才用“文”字,而“文”字的两字谥中,又以“文正”最为难得,只能出自特旨,不能由群臣擅议,功高望重之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张之洞亦不可得。有清一代,谥文正者八人,为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

一、汤斌(1627年—1687年),字孔伯,河南睢州人,一生清正廉明,是实践朱学理论的倡导者,所到之处体恤民艰,弊绝风清,政绩斐然,被尊为“理学名臣”,是《明史》总裁。死后50年被乾隆赐予谥号“文正”。

二、刘统勋(1700年—1773年),字延清,青州府诸城县人,大学士刘墉的父亲。深得乾隆皇帝信赖,被乾隆称作“真宰相”的唯一一人。清廉正直,敢于直谏,在吏治、军事、治河、修史等方面均有显著政绩,是清朝大臣中初殁即得谥“文正”的第一人。

三、朱珪(1731年—1807年),字石君,浙江萧山人,一生清廉不言钱,爱国爱民,品格端方,光明磊落,是嘉庆皇帝的老师,死后谥“文正”。

四、曹振镛(1755年—1835年),字怿嘉,安徽徽州府歙县人,一生小心谨慎、言行得体,没有大的过失,作为决策人员平定新疆张格尔叛乱,林则徐也是他的门生。死后谥“文正”。

五、杜受田(1788—1852年),字锡之,山东滨州人,其子为顾命八大臣之一的杜翰。一生兢兢业业,殚精竭虑,作为咸丰皇帝的老师成功帮助咸丰登临帝位,死后谥“文正”。

六、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伯涵,湖南长沙府湘乡县人,清末汉族地主武装湘军的首领,晚清四大名臣之首。鼓吹并推进洋务运动,主张对外坚守“以羁縻为上”;对内修明政事,急求贤才,引进西方的军事和技术,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和镇压捻军起义,死后谥“文正”。

七、李鸿藻(1820年—1897年),字兰荪,河北保定人,清流领袖,晚清主战派重臣之一,反对完颜崇厚擅订《里瓦几亚条约》,甲午战争反对签订《马关条约》,务实践,持躬俭约,是同治皇帝的老师,死后谥“文正”。

八,孙家鼐(1827年—1909年),字燮臣,安徽寿州人,甲午战争主张妥协,同情维新派,创办京师大学堂,重科学、兴实业,是光绪皇帝的老师,死后谥“文正”。

从这八个人中看,朱珪为嘉庆帝师,杜受田为咸丰帝师,李鸿藻为同治帝师,孙家鼐为光绪帝师,朱、杜、李、孙四人以帝师的身份而谥为文正;汤斌是程朱理学的继承人,明史的总编;刘统勋有治水之功;曹振镛有平定喀什噶尔之功;曾国藩有平定太平天国之功;刘、曹、曾三人皆是文臣而都有功所以谥为文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