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shi)号
是古代皇帝死后的称呼,就是后人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品德修养,给先帝们一个寓含善意的评价,是一种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夏商时期的帝王还没有谥号,到周朝以后才逐渐形成一种制度,被称为“谥法”,而给予死去帝王的称号就叫做谥号。
关于谥号的评定是由朝廷设立的礼部官员来确定的,并得到继位皇帝的认可后,由继任皇帝来宣布。谥号带有总结和盖棺定论的性质。上一个王朝之末代皇帝的谥号则由下一届王朝的帝王来给予追赠。
帝王的谥号也是有区分的,大致分为美谥、平谥与恶谥。美谥的称谓有文、武、昭、穆、桓等,比如周桓公,汉武帝;平谥的称谓有哀、怀、悼等,如西汉时的汉哀帝刘欣,在位六年,无甚功绩;恶谥的称谓有炀、历、灵等,像隋炀帝杨广应该是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之一。在隋朝之前称谥号的较多。
庙号
是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来称呼帝王的。一般来说开国皇帝称“祖”,其继嗣皇帝有治国才能者称为“宗”。在唐朝以前,每一个皇帝都有谥号,却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越的帝王才能入庙奉祀。但在唐朝以后每个皇帝都有了庙号,所以从唐朝开始人们更多地称呼皇帝的庙号。比如李渊是开国皇帝,称为“唐高祖”,李世民是其次子,在位期间治国有方,开创“贞观之治”,故称“唐太宗”。
至于庙号的选字也有褒贬之意,以清朝为例,太祖开国立业,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皆为守成的美号;而仁宗、宣宗则是明君贤主。
在其他朝代里,如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君;而哲宗、兴宗也是有所作为之帝;德宗、宁宗即为过于懦弱;文宗、武宗却是明褒实贬;光宗、熹宗则为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必为亡国之君。
笔者认为,庙号更像是帝王家族血脉相承认祖归宗的一种称呼。
年号
是新任皇帝即位时,为了区别上一任皇帝而采用的一种纪年名号,可以让世人知道哪个皇帝在位及其在位多少年。历史上首创年号的是汉武帝,他的年号为建元。后来人们把这种记录年代的开始之年称为“纪元”,改换年号叫做“改元”。
从明朝以后,每个皇帝基本只用一个年号,所以,从此以后人们就习惯用年号来称呼皇帝,比如永乐皇帝、嘉靖皇帝、康熙皇帝。
由此可见,“谥号”是以国家的名誉赐之,“庙号”是以家族的名誉称之,“年号”则是对皇帝在位时个人的称呼。这样解释是不是有助于记住皇帝们的这些称呼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