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
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毕公高毛公康叔封闳夭太颠散宜生南宫括荣伯卫侯苏忿生祭公君牙祭公谋父吕侯伯邑父伯俗父虢公长父荣夷公芮良夫周定公召伯虎虢文公南仲皇父尹吉甫(兮甲)仲山甫虢石父祭公敦郑桓公
东周
郑武公郑庄公虢公忌父虢公林父周公黑肩周公忌父虢公丑宰孔王子虎周公阅王叔桓公王孙苏召戴公毛伯卫单襄公刘康公周公楚尹武公王叔陈生伯舆单靖公刘定公单献公成简公单成公刘献公甘简公单穆公刘文公单武公甘平公巩简公刘桓公单平公
著名人物简介
由于周朝宰相大多不出名,且没有太多历史记载,本文只选择比较重要的历史人物作简介。
太公望
太公望,姓姜,氏吕,名尚,字子牙,是周文王、周武王的军师,史册记载名字有姜尚、姜望、姜牙、姜子牙、吕尚、吕望、吕涓、吕牙,别称有姜太公、吕太公、齐太公、太公、太公望、尚父、师尚父,庙号文祖甲齐公,又被追封为武成王、昭烈武成王。太公望辅佐周朝取代殷商有功,受封于齐国,是姜齐的始祖,也因其战功,被后代视为武圣、兵家之圣,唐初起设置武成王庙,主祀姜尚,仪典与文庙相同。
周公旦
周公旦(?-?),姬姓,周氏,名旦,谥文,又称周文公、周公。周文王第四子。西周初年政治家,封于周邑。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追封为“褒德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追封为“文宪王”,后世多称其“元圣”。
周公据说曾辅助武王克殷军事行动。武王克殷之后,分商都畿地区为邶、鄘、卫三国,设三监督察治理。武王克殷三年或四年后忧劳而逝,由周公旦和召公奭、太公望辅佐其子周成王。
管叔(文王三子)、蔡叔(文王五子)联合商族残馀势力与徐国、奄国等东夷外族(《史记·管蔡世家》载联合帝辛之子武庚),合兵勤王,在商畿地区对抗周公,周公称之为“三监之乱”。他们说“公将不利于孺子”、“天降割于我家……有大艰于西土”,周都镐京位于殷之西,诅咒西方周国要有大难降临。
周公出师东征,三年后战事平息,《逸周书·作洛》载“王子禄父北奔”,周公杀管叔;流放蔡叔;废霍叔(文王八子)为庶人,并将国家势力扩展至东海,周公自称“周公东征”。
周公在战后,建造了成周雒邑,称为“东都”,以便管制殷朝顽军。《尚书大传》称“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行书,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死后葬于毕。
前1042年,周太子诵即位,即周成王。成王年幼,由武王之弟周公旦摄政。周公是否在周武王之后摄政称王,汉代起争论不休,是中国政治学术领域极具争论的一大问题,至今众说纷纭,未有定论,现在存在多种观点,一是认同周公曾经摄政称王,荀子、尸子、韩非、翦伯赞、金景芳、宫长为、郭伟川持这种观点;二是认为周公并未称王,仅仅是代行王权,司马迁、廖平、王国维、钱穆同意此说;三是认为周公摄政,在遇到大事的时候则称王,郑玄持此说;四是认为周公和周成王并行称王,顾颉刚持此说;五是认为周公既没有摄政,也没有称王,王慎行、马承源持此说;六是认为周公有摄政,但没有称王,杨向奎、王冠英、夏含夷、赵儒迎、杨朝明持此说。梁启超则陷入自我矛盾,莫衷一是。
《尚书·金縢》篇载周武王在克商后的第二年病笃,周公旦设坛祭祀,祈祷太王、王季、文王,愿以己身代替武王而死。不久武王病逝,武王子诵(成王)年幼,周公旦当政称王。
晁福林认为后人拘于宗法制度下的正统观念,无法相信周公僭位称王之事,辩解成周公辅佐成王摄政来理解。晁福林认为根据先秦史籍文献的记载,周公确实称过王。《氵木甘司土簋》铭文有,“王来伐商邑,延令康侯图于卫”。《蔡尊》铭文有,“王在鲁”等记载,顾颉刚认为这都是周公称王的直接证据。
《尚书·周书》记述周公之事时使用“王”等言辞。《大诰》篇记述周公东征之事时称呼周公为“王”,如“王曰:‘呜呼!肆哉尔庶邦君越尔御事……肆朕诞以尔东征’”。《多士》篇、《多方》篇记载周公东征取胜后自商都奄返镐京之事,亦使用“王”称呼。
《康诰》篇又有,“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此篇涉及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封康叔于卫地之事,康叔乃文王之子、周公之弟,故文中称“弟”。《酒诰》篇、《梓材》篇的性质与《康诰》篇相同,皆称呼周公为“王”。《洛诰》载,“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指周公大力治理周廷文武受命称王七年。《韩非子·难二》载,“周公旦假为天子七年。”
《礼记·明堂》称,“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晁福林认为周公称王之事出于当时政治形势的考虑,是一种紧急措施。杨宽据此认为克殷未久,成王年幼,商族残余势力及方国与国遍布东方,因此周公才当政称王。《逸周书·度邑》载,“王欲旦传于后。王曰:‘旦!汝维朕达弟……今维天使子,惟二神授朕灵期,予未致……维幼子大有知……乃今我兄弟相后,我筮龟其何所即。’”记述武王决定“兄弟相后”传位于周公旦,并对此事进行过卜筮。
晁福林认为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在周公之前的时代是颇为常见的,在商代习见、周先公亶父传于三子季历、文王不传于伯邑考之子而传于次子武王。西周初期,以嫡长子继统的宗法制度尚未完善,所以周公旦继承王位并非后人理解的大逆不道之事。杨宽认为可能因为兄终弟及不符合周朝的宗法制度,所以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未被取用,写作摄政。
上海博物馆藏小臣单觯(汉语拼音:zhì),《殷周金文集成》编号为“一二·六五一二”。其铭文记载了周成王克服商的武庚叛乱后,来到成师,周公赏赐小臣单的事件。从铭文可以证实周公辅佐周成王扑灭叛乱的史实。
《史记·鲁周公世家》中曾记载,周成王十一年(公元前1032年),唐地出现了吉祥兆,田间长双穗禾,进献于周成王,成王将它转献周公并作《馈禾》诗,周公受禾,又作《嘉禾》诗表示嘉许,便是嘉禾一辞的来源。
召公奭
召公奭(?-?),姬姓,名奭,《史记》只说是周朝宗室,《白虎通》、《论衡》、《帝王世纪》认为是周文王的庶子,食邑于召(今陕西岐山西南),谓之召公,又称为周召公、召康公或召伯。又因其受封于燕国,称燕召公。召公奭是后来燕国和召国的始祖。
召公奭曾辅助武王克殷,武王封之于燕(今河北北部),都城在蓟(今北京),但并未前往,由长子召克前往就任。而他自己留在召国(今陕西岐山西南)。
召公奭是周初活跃时间最长的政治家,历经文武成康四世,周成王时,位列三公,担任太保的职务,他和周公旦把周朝一分为二,陕东(今河南省陕县以东)由周公管理为东伯侯,陕西由召公奭管理为西伯侯。他多半在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的朝廷理政,治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
毕公高
毕公高,姬姓,名高,周文王第十五子,周朝初年重臣。
毕公高先后辅佐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史记》载毕公高与周王同姓,周武王把毕公高封到毕地(今陕西西安西南)。
毕公高长子楷伯别封至楷国,次子毕仲继承毕国。毕公高是晋国大夫毕万的祖先,也就是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的始祖。
康叔封
卫康叔(?-?),姬姓,名封,又被称为康叔封,是周武王的同母弟,获武王封畿内之康国。
周成王平定三监之乱后,于前1042年在黄河和淇水之间的商朝故墟朝歌建立卫国,徙封康叔于卫。他赴任时,周公旦作《康诰》、《酒诰》、《梓材》告诫他要爱护人民。
卫康叔治国有方,在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创建康叔祠。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收藏的康侯簋,又称“沬司土疑簋”,《殷周金文集成》编号“七·四〇五九”。其铭文记载了周成王征伐商邑的武庚叛乱返回后,“令康侯啚于卫”,也就是封建康叔于卫。
散宜生
散宜生,散氏,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的谋臣。与闳夭、太颠一起辅佐周文王,周文王被殷纣王囚禁在羑里。他们把有莘氏之女、骊戎的文马献给纣王,并且贿赂纣王的宠臣费仲,以救出文王,最后纣王将周文王释放,周武王继位后,散宜生和姜尚等人辅佐武王克殷。
南宫适
南宫适kuò,姬姓,南宫氏,后稷的后裔,中国西周开国时期人物,武王克殷,命南宫适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以赈济贫弱萌隶。命南宫适、史佚展九鼎保玉。周朝,南宫适的后裔获分封到曾国。
2018-2019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随州市枣树林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出土随仲芈加编钟的铭文记载“余文王之孙,穆之元子,出邦于曾”,黄国伟和胡宁据此认为曾侯先祖南宫适极有可能是周文王之子。
郑庄公
郑庄公(前757年-前701年),姬姓,名寤生,中国春秋时代郑国第三任君主,《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记载,生年在郑武公十四年(前757年)。
郑庄公继承其父郑武公出任周平王的卿士,后来周平王宠信虢公,郑庄公与周朝关系开始转坏。在郑庄公在位期间,郑国国势强盛,并曾发生多次战事,包括由庄公之弟共叔段发动的叛乱,并吞戴国以及击败周桓王率领陈、蔡、虢等联军的戡葛之战。特别是后者,确立了郑国的“小霸”局面,证实了东周权威的衰弱。
郑庄公对几名儿子均相当宠爱,加上宋国和齐国进行干预,郑国在庄公死后发生长达二十年的内乱。郑庄公有四个儿子先后出任国君,分别为世子忽(郑昭公)、公子突(郑厉公)、公子亹及公子婴(子仪),最后以子仪被杀、郑厉公复国结束,并由郑厉公的子孙继承郑国君位。
寤生是郑武公和夫人武姜的长子,叔段是寤生的同母弟。由于寤生出生时脚先出来造成难产,故取名寤生(寤通“牾”)。武姜因此不喜欢寤生,曾要求郑武公废寤生而立段为世子,未获郑武公接纳。
郑武公于前744年去世,寤生继位,是为郑庄公。
郑庄公即位,武姜为共叔段求大城制(今日荥阳市汜水镇虎牢关),庄公用不吉为由婉拒,武姜还是继续求取了京地(今河南荥阳)作为叔段的封邑,称叔段为“京城”大叔,叔段势力庞大,郑国局势危急,《国语·楚语上》记载,叔段以“京城”为患庄公,勾结边疆守将,郑国几乎因此不能立国。
大夫祭足劝阻庄公,要庄公处置一下叔段,庄公不听。后来公子吕等大夫也劝阻庄公。庄公向他们表示,即使叔段有发动叛乱的实力,但多行不义的结果,也一定是自取灭亡,但其实庄公心中,已经设计好对付叔段的战略。
前722年,叔段勾结武姜发动叛乱,突袭郑国,但庄公早有准备,立刻要公子吕率领了两百辆战车,攻打叔段的根据地“京城”,叔段救援不及,被庄公打败,逃亡共国,是为郑伯克段。郑庄公把母亲流放到颍,并软禁起来,还立誓:不到黄泉(阴间)永不再相见。一年后庄公感到后悔,颍地受封人颍考叔使用“双关同义”的策略,向庄公进谏。庄公于是掘地至黄色泉水(地下水),和母亲相见。
郑庄公对兄弟相残也有悔恨之意,多年之后还公开提到自己有弟弟叔段,却不能平安相处,使得弟弟流亡外国糊口四方。庄公逝世后十数年,郑厉公复位报复政敌,叔段之孙公父定叔出奔卫国,郑厉公说,不可使得叔段在郑国无后,使公父定叔回归郑国。
郑庄公的祖父郑桓公曾经是周朝朝廷的司徒,父亲郑武公也在周平王时出任卿士。郑庄公继承父亲的郑国君位时,也承袭了父亲在周朝的卿士职位。后来,周平王宠信虢公,有意擢升虢公、分享郑庄公的权力。郑庄公怨恨周王,周王随即澄清,并以王子狐入郑为人质,郑国遂派世子忽入周为人质,史称“周郑交质”。
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周朝廷准备委任虢公执政,取代郑庄公。郑国在这年先后收割了温地的麦和成周的禾,周郑关系进一步恶化。到了前717年,郑庄公入朝,周桓王因为郑国擅自领军取用王畿的麦,不以礼接待郑庄公。郑庄公不满周王的做法,两年后(前716年)未有禀告周王便和鲁国交换领土(该协议于前711年落实),但同年又与齐国一同入朝。
前706年,周桓王收回郑庄公在周朝的权力,郑庄公不朝见周王,于是周王组织联军攻打郑国,此役中周王被郑将祝聃射箭中伤,周大败。是为戡葛之战。但因不希望夺取周天子的权位,郑庄公与周朝不再有大规模的军事接触。
郑庄公在位时国力较强,常与邻国发生争端。但与齐交好。
前721年,因为共叔段之子公孙滑投奔卫国,郑、卫爆发战争。在之后,卫州吁杀卫桓公自立,并与宋、陈、蔡进攻郑国,并获得胜利。
前718年,庄公与刑国攻击翼国。同年伐卫,击败南燕国援兵,其后宋进攻邾国,郑伐宋,但宋军随后围困了郑的长葛。
前717年,庄公入侵陈国获得胜利,但陈不同意停战。长葛陷落。
前715年,宋、陈与郑停战,郑、陈联姻。
前712年,郑借口宋公不尊王而击宋,同时击败北戎侵入。次年鲁、齐参战,而卫、宋、蔡入侵郑与戴国。郑庄公攻克戴国,蔡国退出战争。随后齐、郑入侵同样违背天子命令的郕国。
郑庄公于前701年去世,世子忽即位,是为郑昭公。同年,宋庄公威胁祭足立公子突,结果郑昭公流亡,公子突即位,是为郑厉公。到了前697年,祭足又赶走郑厉公而迎接郑昭公回国。昭公复位两年后被暗杀,子亹继位,不足一年即被齐襄公擒杀。祭足再立子仪为郑伯,在位14年。祭足死后两年,郑厉公回国复位,子仪被臣下所杀。郑厉公死后由其子继承君位,是为郑文公。
周公黑肩
周桓公(前757年-前694年),即周公黑肩,春秋初期周国国君,周公旦后裔。鲁隐公六年(周桓王三年,公元前717年)周公劝周桓王礼遇郑庄公。周桓王不听,于鲁桓公五年(周桓王十三年,前707年)亲率大军征伐郑国,虢公林父率领右军,统属蔡国、卫国军队;周公黑肩率领左军,统属陈国军队。结果,周军大败,周桓王也被射伤。鲁桓公十五年(周桓王二十三年,前697年)桓王死后,庄王继位。鲁桓公十八年(周庄王三年,前694年),周公黑肩欲杀庄王而立王子克。辛伯劝告,周公不听。结果辛伯告知庄王,周公黑肩被杀,王子克奔燕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