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赵平||那些年的排队购书

1978年4月底,媒体刊发消息,一批重新印刷出版的中外文学名著,将于“五一”节在位于成都市中心的春熙路新华书店公开发行。看到报纸上刊发的消息,人们难以抑制内心的狂喜和激动。

“五一”节一大早,我和同院小伙伴小明急匆匆拿起馒头,边啃边往春熙路走。

刚到路口,远远就看见路两边的店铺陆陆续续开门营业了,唯独街道中段的新华书店还是店门紧闭,门前却已是黑压压一片。买书的队伍排了二三百米长,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流有增无减,队列越拉越长。

排队购物是那个年代里的常态,队列中有些人甚至还是从头一天晚上,或者半夜时分就到书店门前来排队了。大家紧靠着书店门前几扇不大的玻璃橱窗,自觉站成了两列纵队,耐心等待书店开门。为了搞清楚前面的情况,我跑到队伍最前头,只见这里用粗绳围成了一个圈,几名手臂上套着红袖标的工作人员在指挥队列,维持秩序。透过他们身后虚掩着的大门,可见一群身穿工作服的工人,正把用牛皮纸包着的成包成捆的图书从大卡车上卸下来,不大的院子里已经堆起了一座小山。书店大门上方,端端正正贴着一张饱蘸浓墨写就的“售书目录”,整整齐齐写着一长串书名:有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幻灭》,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雨果的《悲惨世界》《九三年》,狄更斯的 《艰难时世》《大卫·科波菲尔》,以及《契诃夫小说选》《一千零一夜》《古文观止》《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

售书的过程可不简单。那时没有微信扫码、没有支付宝,一律采用现金付款。书的定价都有角角分分的零头,付钱找零就很花时间,长长的队伍半天也向前移动不了几步。

时近中午,太阳火辣辣高悬于头顶,道路两边的树荫遮挡不住明晃晃的阳光,天气越发热起来。几个小贩一手把着自行车龙头,一手抓住后座上装满冰糕的木箱,满大街吆喝“果汁冰糕,牛奶冰糕……”许多人从提包里摸出蒲扇、折扇使劲扇风,见排在前面的人抱着一摞崭新的书,兴高采烈地离开,内心难免焦虑烦闷,不时会发出几声抱怨。

我和小明平心静气地随着队伍慢慢往前走。要感谢排在我们前面的两位50来岁的男子,他们不仅知识渊博,而且极其健谈,让我把这趟难熬的排队变成了一堂文学启蒙课。

那个年代的排班站队绝对是一件辛苦的事情:没有手机陪你消磨时间,肚子饿得“咕咕”叫了,也不可能有点餐软件为你服务,更不会有骑手小哥急火火给你送来美食,排队的人们有的自带馒头夹泡菜算作一顿午饭,有些家住附近,家里人就用饭盒、保温杯送饭过来。我和小明没有想到这趟买书会排这么长时间,只好饿着肚子坚持。

已是下午3时许,春熙路上排队购书的队伍还是那么长,而我和小明就像一对马拉松选手,离冲刺的终点线越来越近。

终于,我们如愿买到了自己喜欢的新书。捧起两本崭新的《契诃夫小说选》,淡绿色封面上是简朴的作者头像素描,那从夹鼻眼镜里透出的睿智目光严肃地看着我,浓密胡须后面紧抿着的嘴唇似乎正有话要对我讲……

几十年过去了,当时购入的这本《契诃夫小说选》早已被我翻阅得陈旧不堪,书页里扑鼻的油墨清香更是早就荡然无存,然而,这套书像一壶浓酽醇厚的云雾雪芽,芝兰沁心,清冽芬芳。当年在春熙路上排队购书的情景,直到今天还让我感到快乐和幸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