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末代摄政王载沣是个什么样的人?汪精卫如何刺杀他?

载沣,生于1883年。他是道光帝的孙子,咸丰帝的侄子,同治帝的堂弟,光緖帝的异母弟弟,末代皇帝溥仪的生父。宣统年间大清帝国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之一。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因为光绪无后,以载沣长子溥仪入嗣大统,是为宣统帝。12月2日,二十五岁的醇亲王载沣作为溥仪的生父,被慈禧任命为监国摄政王,代理朝政。

对于这项任命,一些国外的观察家这样说:

“老佛爷”的这项任命是她一生中最后的也是最大的失策。这对清王朝,对中国和中国人民也是一个极大的不幸。慈禧完全没有意识到,选择一个具有一流才干的摄政王对帝国是一件性命攸关的事。

醇亲王太年轻了,根本不可能引导中华帝国这艘航船安然渡过惊涛骇浪。载沣当摄政王的任命正式公布以后,立即招来朝野舆论的抨击,把这看作是一个病妇对大清朝作出的不负责任的决定。当时流传着一种说法:“清朝从摄政王开始,也将到摄政王结束。”

溥仪的洋老师庄士敦这样描述他所认识的清朝末代摄政王载沣:

醇亲王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对人不怀恶意,不思报复,容易接近。他热衷于看戏,而对国内外重大的政治事务没有兴趣。他只信任一两个能熟练地讲满语的亲贵王公(载泽是其中的一个)。他是一个好心人,办事平和,慢吞吞的,不讲效率,像他那么平和的人的确难找。他不想负责,不愿管事,不具才干、威望和勇气,在身心两个方面都缺乏激情,又没有主意,摇摆不定,容易轻信人。他成为摄政王后,周围那些拍马屁的人使他朝令夕改,难免做出错误的决定。在同他的接触中,我深深地感到,他实在不是当摄政王的合适人选。

但是,摄政王载沣还是成了汪精卫的暗杀目标。

1909年,汪精卫等人从日本回国,准备暗杀清室要员。12月,他和陈璧君等人由香港前往北京,在琉璃厂火神庙夹道组织秘密机关,以开设照相馆为掩护,又在东北园租赁一个房间作为活动场所。最初选择的暗杀对象是庆亲王奕劻,但因其戒备森严,未能得手。随后试图刺杀从欧洲考察海军归国的载洵、载涛。他们携带盛炸药的铁壶在东站等待,但因戴红顶花翎的人太多,无法辨认而未能下手。最后决定刺杀摄政王载沣。

1910年2月21日,汪精卫等人在北京后海北岸的银锭桥埋设炸弹,敷设电线,发现电线太短。第二天添购电线,晚上12时下桥。喻培伦发现有人蹲在桥上搜查,黄复生也发现有三名密探持灯笼下桥寻觅,“良久乃出”,他们察觉已经暴露,匆匆赶回东北园,连夜召开紧急会议。他们决定喻培伦赴东京购买炸药,陈璧君赴南洋筹款,汪精卫和黄复生留守北京,等炸药到后再谋行刺。

这时朝廷已经出动了大量密探,4月16日,汪精卫与黄复生被捕。

肃亲王善耆负责审理汪精卫。他同情革命党,他对汪精卫非常照顾。在他的运作下,汪精卫和黄复生两人被判了终身监禁。在11月6日,清廷大赦政治犯,两人被释放。

1910年,在大清银行发行的兑换券上,印制了载沣的肖像。

1911年12月6日,在袁世凯的进言下,隆裕太后命载沣辞去了摄政王职位。

1934年,载沣赴东北满洲国,月余后返回北平。

1951年2月3日,载沣去世,享年68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