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林则徐死后,晚清的抚夷派如何苟且偷生地与英法狼狈为奸

鸦片战争之后,林则徐不久后病亡,这样以林则徐为首的剿夷派就显得群龙无首,这个时候,英法就要求修改之前的条约,无非是想趁火打劫,趁机捞一把而已。

当时清朝很好笑的是,竟然没有一个专门对外的机构,这个工作在两广总督那里,其时,徐广缙已经调离,去平定太平天国了,换了一个叫叶名琛的人。

叶名琛也是剿夷派人物,他对洋毛子也是以轻视的态度对之,当英国上门要求修改条约,哪怕只是修改一下关税,他都是闭门不见。

而当时英法要修改的条约,具体的其实是开通更多的口岸,再加上可以在北京有驻馆,就这么简单的事。

但当时的人们总以为,外人如果进到北京首府,那说明中国的主权就毫无意义,所以从朝廷到民间都很反感外国人在北京驻馆。

没办法,英法人员又去找两江总督,以为可以凭着关系能够通融一下,然而两江总督无权过问通外事宜。

后来,英法又到了天津,要求见咸丰皇帝,这更难了,天津地方ZF都拦着,连北京城都进不去。

兜了一圈什么也没捞着,英法终于意识到,唯有一场战争,或许能够让中国低下头来。

1856年,叶名琛接到报案称,一外国货船上有海盗,于是派人上船去抓人。

英法联军终于找到了一个借口,另外广西的传教士被杀,叶名琛又处置不力,这样,英法联军就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大门,而一发不可拾。

甚至打到了两广总督的府里,活捉了叶名琛,并将其押往印度,最后叶名琛客死他乡,再也回不到自己的祖国,追随剿夷派领头人林则徐而去。

英法在两广扶持傀儡总督柏贵,在柏贵的委曲求全的治理下,当地人也失去了骨气,还帮着英法把总督府的银子抬到船上去。

此时的中国,剿夷派已经崩溃,抚夷派不失时机地站出来,因为当时朝廷正和太平天国打得正酣,如果这个时候再有洋人进攻,就会腹背受敌,两场战争同时进行的话,是当时的朝庭无法承受的。

抚夷派建议与英法和谈,腾出手来将太平天国绞杀干净,其实,当年的太平天国是反外国人的先锋,如果剿夷派依然占据优势的话,完全可以招安太平天国,然后以国人的团结一致对外,那才是明智之举。

然而,抚夷派却想的是,如何利用英法来对付太平天国,因为太平天国是最恨外国人的,同样的,外国人一定也和太平天国有仇,把这俩伙人放在一起,就是隔山观虎斗,最后收渔翁之利。

这就是抚夷派的小算盘,最后和英法和谈,引进外军,绞杀了太平天国,然而,引进来的狼是那么好惹的吗?狼到底是狼,它的兽性永远改变不了。

咸丰十年,大沽炮口失守,原以为凭炮台能够坚守的阵地,仅仅在三个小时之内就完全败溃。

咸丰帝逃到热河时,派恭亲王驻守北京,恭亲王叫奕?,在咸丰帝放弃北京时临危受命,而不露惧色。

在最初和外国人的交锋中,因为没有外交经验,时常犹豫不决,后来分析形势,为了避免整个大清朝以及整个中国落入外国列强之手,与英法谈判订立了《北京条约》。

奕?也是剿夷派,但不是毫无谋略的鲁莽之人,他在与敌人的斗争中,多了几分睿智,《北京条约》虽然订下来了,但和《南京条约》有很大的区别,这部条约很多都是增加通商和外国人驻守北京的一些细节。

可惜,剿夷派终究不能靠某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血雨腥风的八国联军不久又踏上了中国土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