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西方山洞”里
改造世界
1919年7月,湖南师范读书的毛泽东,利用暑假期间,和同学萧子升深入湖南农村,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农村调查。足迹遍及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的许多地方,行程900余里,他们走遍了这5个县,没有花一个钢板。
其实,在此之前,毛泽东已经习惯和同学们一道,利用暑假,深入乡村、接触社会实践,了解社会现实:
早在1916年暑假,他就和蔡和森同游湖南数县。他们从长沙出发,各带一把雨伞,伞把上缠一条毛巾,脚穿一双草鞋,徒步游历了浏阳、湘阴、岳阳,绕洞庭湖半个圈而返,历时一个多月才回家。
可以看出,那时的毛泽东目光还局限在整个湖南,他渴望了解湖南农民的现状和革命的形势,那时人们称他们“身无分文、心忧天下。”
再后来,毛泽东又和萧子升、罗学瓒、罗章龙、陈赞同等二十多名准备赴法勤工俭学的青年离开长沙到北京,途中因铁路被水冲断,在河南郾城停留一天,第二日,才和罗章龙、陈赞周到许昌。
1919年12月,毛泽东要到上海,途经山东,他到曲阜停留,拜祭孔?。
可以说,那个时候的毛泽东,已经开始走出湖南,关注全国,以及更为广阔的地方。
1966年6月17日,毛泽东重新回到韶山滴水洞,在这个
被称作
“西方山洞”
里,他
住了11天。
在这
与世隔绝的11天里,
他重新思虑天下,谋篇布局。
可以说,这11天,是他思绪最复杂的11天,也是谜一般的11天。在这期间,唯一的一次外出,仅走出洞口约300米远又返了回来,没有见任何人,而后作出了
他认为平生最为重要的决定。
所有这些,我想说的是,毛泽东走遍天下,天下的每个角落,他都能够迅速在地图上标注出位置,他实实在在地装下了整个天下,他的那种“装”不是形而上学上式的从书本上得来的那种装,他的那种“装”是实地丈量过、见识过、真切感受过,原原本本地把天下“装”在了进去,这和那种从书本上得来的东西完全是两码事。
从毛主席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他之所以能够改造世界,是因为他真实地看到过这个世界;如果没看见过这个真实的世界,他怎么能够做出最为正确的策略,来改造这个世界呢?
改造世界的前提,是你对所处的世界有足够真切的,最接近真实面目的了解,然后才有可能制定出切合客观实际的策略和战略,从而才能把这个世界改造得更加美好。
在“大院高墙”内救赎生命
美剧《肖申克的救赎》是平生最为喜爱的电影,没有之一,一开始是由于学习英语的需要,而后又由于感受生命的需要。
这部美剧,前前后后观看、聆听不少500遍。精力旺盛时,仔细聆听;睡前迷迷糊糊中,稀里糊涂乱听,总之,看了、听了、想了,感受了。
(至于剧情,读者可以自己去搜,此处不再赘述。)
观看多了,就不自觉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深处“
大院高墙”
内的安迪,为什么可以“潜伏”19年,逃出生天,获得自由?人性中最为可贵的真正的力量在哪里?人这一生,究竟有多大的潜力,可以做多大的事情?这些问题总是不自觉地萦绕在脑海里,寻求着圆满的答案。
年轻时有年轻时的思考,年长时亦有年长时的答案,答案不同,包含着人生的阅历不同、见识不同、格局不同、认知不同。
每个人针对这些问题都会有自己的答案,抛却市面上早已约定俗成的答案,仔细挖掘,总能找寻到关于生命的最为本质、最为本真的答案。
当然,你也可以说,这不过是一部电影,亦或说这不过是作家斯蒂芬·金的一部小说而已。
事实上,真的不是那么简单,小说来源于生活,既然作家能够把他变成特定情节结构下的作品,就一定有其产生的土壤。就其来源的社会现实来看,作家一定是看到了人性中最为珍贵的东西,才有了创作的冲动和灵感,才能写出人性中这么深沉的东西。编剧一定是懂得了人性中某些最为珍贵的东西,才改编出了这么震撼人心的电影作品。
太多的人这样认为:主人公安迪能够逃出生天,源于他丰富的学识:毕业于缅因大学商学院,有着很好的知识储备;当过银行家,有着很好的社会实践;熟悉地理知识,对地质有很深的研究;对音乐天生敏感,可以用音乐来救赎灵魂,等等。
这些答案都有其可取性,都不失为正确的一个方面,但是我认为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安迪曾经看见过他无比渴望无比向往的美丽世界。
安迪入狱时已经29岁,身份是银行家,有着很高的眼界和格局,肯定经办过太多的金融方面的业务。
“钱,是这个世上最为考验人性的东西。”
在经手过得太多太多的金融业务中,主人公安迪见识了人性中最为良善、最为狠毒、最为阴暗的东西,对人性有了足够的了解。
近二十年高墙外面世界的积累和实践,让他懂得人性中的一切,最为可贵的是,他肯定无比真切地看见过这个美丽的世界,真实地看见过
芝华塔尼欧。
他鼓励泰德出狱后,要到
芝华塔尼欧
,一个没有回忆的美丽地方去安享余年。这个地方安迪肯定对他有深切的了解和认知,甚至,完全有可能,他曾经去到过那个美丽的地方。
所以,在安迪的信念里,他把那个地方,作为人生最为美好的归宿所在,并矢志不渝地坚持和向往,哪怕经过19年的牢狱,他都不曾放弃。
还是这样一句话,你只有看到过更大的世界,才能为这个美丽的世界努力,没有看过到这个世界的美丽,何谈改造这个美丽的世界?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在
豆瓣评分9.7分,Top250第一名,一直受世人热捧。我
想,是因为这部电影拍出了人性中最为微妙、最为可贵的东西,触及到了灵魂里深层次的东西。
无论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作为人,总有一些共同的存在:受到诬陷时的不屈反抗,历经磨难时的忍辱负重,身陷牢笼时的永不放弃……所有这些都是人类共有的东西,无论时光怎样流逝,无论地域怎样变换,人性中最为光辉的东西永远不会变。
能够拍出这样电影的导演注定流芳百世,能够写出这样伟大作品的人注定永为世人怀念。
人们之所以广泛认同这样一部电影,是因为人人都觉得自己身处“肖申克”。
生活处处牢笼,即使经过千辛万苦,即使生存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终究,还是发现,你总是在一定范围内求得生存,太多的外来的东西在限制你的自由,犹如身处牢笼一般,永远不可能获得绝对的自由。
因此,电影能够引起人类广泛的共鸣和掀起巨大的反响,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在“真实世界”里活出生命
儿子大学毕业,即将开启研究生生涯,在这个疫情相伴的暑假,怎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怎样的生活才能无愧于这宝贵的假期?
天下没有白走的路,没有白读的书。多去外面走走,多去外面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你看到的一切,你经历的一切,在最为关键的时刻,就会影响你的决定。
同时,在国外读研和国内读研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周围亲友也出谋划策,纠结了许久许久,但仔细权衡之后,还是决定留在国内读研,最主要的原因是考虑到疫情,出于安全的考虑。但我深深地懂得,出去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是迟早和迫切的事。
作为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努力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把曾经在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在现实中仔细验证,那样得来的东西才是真正的渗入灵魂的东西,那样得来的东西才是真正可以改变生命的东西,那样得来的东西才能真正地改造世界。
世界很大,不仅指国内,更指国外,一定要趁年轻的时候,出去走走,出去看看,即使你看不深刻,看不到最为本质的东西,即使看个热闹,但是看见得多了,经历得多了,就能够明白这个世间运行的规则,就能够明白这个世界最为本质的东西。人的阅历和见识的增长是个逐步的过程,只要身处那个环境、具备正常的思维,相信,你总会看到你最需要的东西。
乔布斯年轻时,到印度修禅,找寻到生命的本真,这才有了后面的厚积薄发,才有了后面的“苹果。”司马迁年轻时,游历山川大峡,积累下丰富的素材,这才有了名垂青史的《史记》,没有看过这个美丽的世界,去哪形成世界观?又何谈来建设世界,改造世界?
儿子虽然最后留在国内读研,但终究我还是希望,读博的时候可以去国外,这样既可以增长些见识,看看异地的风土人情,知道各地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各大洲大洋人们的生活,可以明白在本地受到限制的不能从事的职业,在他乡却视为正当,政策在决策者手里,政策始终契合环境的需要。
由此,你的眼界更宽广,心胸更宽广,你的行为才不会受到那么多的限制,才不会给自己添加那么多的条条框框,你就有了更加自由的发挥和成长的空间,你的人生路注定不同凡响。
如果有机会,就尽可能出国外读研、读个博吧。按照毛主席的轨迹,活出生命的光彩。
全文完,如果喜欢,点个赞吧,余香会萦绕在你的手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