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千古名句出自北宋著名宰相、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
为政,他主张推行庆历新政,开北宋改革先河;戍边,他积极防御精选将帅,保西北边疆和平;作文,他极力弘扬先忧后乐,抒爱国主义情怀。
这样一位忠义之士,又为何会在赈灾时上调米价呢?
宋代常见赈灾手段
范仲淹的上调米价,便是发生在北宋年间。
古代官府为平抑粮价,设“常平仓”,既以避免谷贵伤民,又以防止谷贱伤农。
说到宋代的赈灾,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开仓放粮。这四个字里也大有学问,可粗略分为有偿的赈济、赈贷以及无偿的赈粜。
将救灾物品无偿提供给受助者是赈济,以借贷方式暂时给予受助者是赈贷,而低价卖米给受助者则是赈粜。
然而到底该什么时候开仓?这里面也大有玄机。
范仲淹上调米价,奇招赈灾
皇祐二年,吴中大饥。当时范仲淹主管浙西,奉旨治理此次饥荒。期间,他屡施奇招,效果显著,被誉为后世治灾典范。那么,他是如何巧妙赈灾的呢?
首先,他大肆举办活动。《梦溪笔谈》中记载:“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吴州近水,赛龙舟是当地的一大风俗。范仲淹就利用这个民俗,在西湖展开轰轰烈烈的龙舟大赛。他不仅鼓励当地百姓积极参与,甚至以身作则,带领官员西湖宴游。
由此,吸引了不少富商大贾、有钱官宦来此地消费,以旅游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还能为没钱的百姓提供赚钱通道,可说书卖艺、小商小贩、搭台抬轿,通过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来给当地百姓创收。
这样一来,龙舟大赛便用温和的手段,让富人心甘情愿地掏出钱财,流入穷人手中。
其次,他推行以工代赈。吴中人爱做佛事,范仲淹就召集寺院住持,晓之以理,说服各寺院兴建庙宇、佛像。
而寺院之所以愿意配合,也是因为灾荒时期,百姓流民都挤破头去谋生路,雇佣工人更加廉价。利己,安民,还能卖官府一个人情,这样一石三鸟的事情,何乐而不为?
当然,除了寺庙以外,当地的衙门等公家建筑也都为此翻了一番新,据说曾达到“日役千夫”的盛况。
最令人叹服的,还是他智调米价的举措。当时,吴中粮食短缺,粮价上涨,甚至有黑心商家借机发国难财,致使粮价一度上涨至一百二十钱每斗。百姓怨声载道,饿殍遍地,民不聊生。
范仲淹见状,便思索起救民之法。倘若此时开仓放粮,政府所备的粮食根本维持不了多久,到时后继无力又该怎么办?既然如此,如何才能使吴中粮食充盈?
一番谋划后,范仲淹一声下令,竟是把粮价提升至一百八十钱每斗!
其他官员都不明所以,不去勒令商家降低价钱,反而鼓励他们哄抬粮价,这不是把百姓往更水深火热处推嘛。一向爱民如子的范仲淹,怎么会做这样为虎作伥的事情?
但范仲淹仍坚持命令部下沿江张榜,详细描述了杭州灾荒状况以及米价上涨数目。消息很快就在商人之间传开。
一时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本地的商人从外地大量收购粮食,而外地的商人们也竞相涌入杭州,都想要趁机大赚一笔。
可待到四面八方的粮食都聚入吴中后,范仲淹又趁机下令加大国家赈灾粮的发放。
经此之后,两浙路的米商增多,粮食增加。于是吴中不再缺乏粮食,粮价便自然下跌,百姓就买得起了。
范仲淹的这一番智调米价,使得吴中熬过饥荒。
正因这另辟蹊径的举措挽救了数万灾民,范仲淹被两浙路百姓交口称赞:“不愧是好官!”
此做法的为何有奇效?
为什么这样“反常道而行”的做法会有这般奇效呢?
其一:综合发挥了官府和市场的作用。用高收入吸引大量米商进入吴中,转变吴中粮食供不应求的状况,再通过官府的调控和市场平衡供求矛盾的作用,使米价降低,达到赈灾目的。
其二:巧妙调动了民间力量。他善察人性,用利益诱导商人运米入吴、倡导僧人建设寺庙、鼓励百姓借龙舟赛事的机会积极创收,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从而有效解决灾情。
范仲淹的这些举措虽被后世当成典范,但在当时看来却是极为大胆的,于是很快就引起了监察机构的注意。有官员上奏弹劾道:“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
范仲淹于是上书解释:之所以鼓励百姓游湖赛舟,支持寺院和官府大兴土木,是为了借富庶百姓的余钱,接济穷苦无依的贫民;使流离失所的百姓能有谋生之计,不至于流离异乡,客死荒野。
历史检验真理,范公千年前的“上调米价”等赈灾策略,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可借鉴的经验。
罗斯福新政时为恢复经济曾兴建公共设施; 凯恩斯主义所主张“采用扩张性经济政策,增加需求以促进经济增长”,这都与范仲淹的赈灾手段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范公的思想之先进!
后世对范公的纪念
皇祐四年,范仲淹已经老病缠身,可他仍坚持勤政为民,终在徐州赫然长逝,享年六十四岁。
下葬后,宋仁宗赐其谥号为“文正”。道德博闻曰文,靖共其位曰正。这便是对范仲淹一生的概括与褒扬,也是对一位文官最高的赞誉。
与他同一时期的欧阳修曾评价他:“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短短数十字,却足以见其高风亮节、赤胆忠心。
此外,范仲淹可以称得上是一名全才了。世人皆知他在从政、军事方面的卓著成就,却很少有人了解他在教育和儒学方面的贡献。他逝世数百年后,于清朝时正式从祀孔庙,代表后世承认了他的儒学地位。
范仲淹穷其一生为国为民,无论是在朝为政,还是传道受业、挂帅出兵,都尽职尽责,鞠躬尽瘁,被当时百姓称颂不绝,也被后世官员所推崇。
后人为了纪念范仲淹,将位于洛阳城的范仲淹墓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此同时,在苏州、泰州、桐庐等多地都建立了范仲淹纪念馆,供后人瞻仰怀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