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这是王安石著名的“三不足”名言,也是他立志变法的宣言。
王安石为何立志变法?
各种解释很多,我们或许可以从他的家族中找到一些线索。
在王安石当政时期,临川王家是北宋最富盛名的几个家族之一,然而这个显赫的家族并非是天生的名门望族,它是由一个普通的平民家族发展起来的。
临川王氏出自山西太原,王安石的姻亲曾巩再给王安石的父亲王益作的墓志铭中说道:
“王氏其先太原人,世久迁徒。而今家抚州之临川。”
而王安石自己也说:
“王氏,其先出太原,今为抚州临川人,不知其所以徙。”
连王安石自己都不知道王家何时从太原迁徙到江西临川,除了历史久远之外,也可见王家早期家世的普通,连个家谱家史都没有。
事实也正是如此,王家最早有姓名可考的先人是王安石的四世祖王明,这还是因为后世子孙的荣显,在他去世百年之后,曾被追封为“太师、尚书令”。
其实他生前不过是临川的一个家境较为殷实的普通农民。
王安石至少没有给自己胡乱冒认个有名的祖宗,这一点王安石是做得极好的。
临川王家能从一个普通的人家发展成为一个望族,是乘着北宋重文轻武的东风。
北宋抑武将兴文教,大开科举,这样的时代机遇造就了很多平民家族以读书来光宗耀祖的兴家发家模式。而江西在北宋这样的时代大潮中,文化氛围极浓,一大批文学高士出现,带动整个江西学文读书的风气。
单以文学为例,唐宋八大家宋代六位,江西独占三位(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宋词的“四大开祖”,江西仍独占三位(晏殊、晏几道、欧阳修)。当代学者钱钟书先生选编的《宋诗选注》,入选者八十人,江西籍作者竟占二十六人之多。
宋人自己也说:
“国朝文学之士,特盛于江西。”
这样的文化风气和时代机遇,临川王氏是不可能不受影响的。
宋真宗咸平三年,临川王家出了第一个进士王观之(王明之子)。王观之不但是王家的第一个进士,也是北宋立国以来临川城少数几个进士之一。
关于王观之的记载很少,
“公少力学,以孝梯称誉乡里”
这样话还是后来的王安石撰写或请人撰写的那些宣扬王家先人的行状、墓志铭中留下的少数文字。
王观之为官之后,以“能吏”闻名,从他开始,王家算是真正起家了。王家在临川修了一座家庙,这意味着王家已经成为一个地方性的望族了。
王观之的侄子、王安石的父亲王益也是一个能吏,再到王安石,王家三代都是“能吏”,而这也就代表王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家族性格:
敢于任事,不畏强权。
王家经王观之、王益二代人的努力逐渐发展成一个地方性的望族,至王益之子王安石兄弟时则发展成北宋最负盛名的望族。
到了王安石这一代,王家的发展进入了“井喷”时期。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高中进士。
宋仁宗庆历六年(1047年),王安石从弟王杭中进士。
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王安石之兄王安仁中进士;
宋仁宗嘉佑六年((1062年),王安石之弟王安礼中进士;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王安石之弟王安国赐进士及第。
而在王安石兄弟接连中进士之时,王家的下一代也更进一步,宋英宗治平四年(1068年),王安石之子王雱得中进士。
“六十九年中,登进士者八人,临川王氏之才盛矣。”
王家的八位进士之中,以王安石、王安礼、王安国三兄弟的文名最为显著,号称“临川三王”,尤其是王安石在文坛、政坛都是彪炳史册的牛人。
临川王氏从王安石的祖父时才开始发迹,经王益到王安石自己这一代才迅速崛起。
从临川王家的发迹史来看,这是一个平民家族的奋斗史,是科举制度下平民家庭的创业史。
在这个过程中,科举是重要的契机,而从底层锻炼而出的“能吏”风格也深深地影响王家几代人的为政风格。
按照临川王氏
“六十九年中,登进士者八人”
这一辉煌底蕴,王家完全可以继续繁盛下去。
即使在政坛不复往昔,但在文坛上也是可以有作为的。
可是因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王安石甚至背上了北宋灭亡罪魁祸首的骂名,连带这个临川王家都受到牵连。
王安石的子侄辈中,王安石之子王雱是唯一的进士,可惜他英年早逝,加上后世王家子孙声名不显,流传一个恶毒的解释:王安石父子祸国殃民,断子绝孙了。
这一解释自然不符合事实,但是临川王氏从王安石父子这一代后在政治和文化上默默无闻,如自由落体般坠落也是在令人惋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