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上博东馆海上书画馆即将开放!为何不叫“海派”?里面有名堂→

上博东馆海上书画馆将于11月中旬向公众开放。

昨天,本报记者率先探营,一睹馆内各类展品的精彩。

01

上海版《富春山居图》

从海上书画馆的正门进入,映入眼帘的便是头顶“何以海派”的木匾。这块木匾也诠释了整个海上书画馆的设计主题。

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主任凌利中说:“说起上海文化,许多人比较熟悉的是开埠之后近200年的海派文化,海上书画馆想带大家看到2000年的海上书画史。这也是我们为展馆取名‘海上书画馆’而非‘海派’的原因。”

上博2021年举办了“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其与2018年举行的“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以及2015年举行的“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共同构成上博书画专题研究系列之“海上三部曲”。

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

即将开放的海上书画馆分“艺脉/艺术成就”“人文/地区互动”“鉴藏/艺术影响”“潮头/海上风华”四个板块,借“海上三部曲”特展之学术成果,尤在其中“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的学术架构上进一步延展,探究海上千年书画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底蕴深厚、艺脉醇正、兼融并蓄、勇于创新”的艺术特色和人文精神。

温日观《葡萄图卷》

海上书画馆首轮将展出48组61件书画藏品,一级品有10组20件,既有曹知白《清凉晚翠图页》、温日观《葡萄图卷》、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等珍贵展品,还有沈源《冰嬉图卷》、徐光启《行书北耕录残稿之论墨篇页》,以及张琦、项圣谟《尚友图轴》等首次展出的藏品。

徐光启《行书北耕录残稿之论墨篇页》

元代画家李升的《淀山送别图》距今已有678年,这是目前发现的实景山水画中最早的作品之一,揭示了上海乃至江南地区千年来的山水风情,好比是一幅上海版的《富春山居图》。

它仿佛漫长历史中一个瞬间的定格,让人们认识到一个以前不太了解的上海。

李升《淀山送别图》

馆内还展示了近年来上海博物馆在书画文物考古中的新的学术成就。

譬如上海嘉定画家马愈的作品《畿甸观风图》就曾长期因无法确认作者而只能以“佚名”署名展出,经凌利中的考证,确认了马愈为该画者。

马愈《畿甸观风图》

“这幅画乍一看与吴门画派之首沈周的风格十分相似,而马愈与沈周祖孙三世交往,沈周的绘画风格也直接受到了他的影响,所以马愈也是吴门画派的‘先驱’。”凌利中说。

02

海派文化会客厅

除了传统书画藏品,馆内还展示了外国艺术家学习海派绘画的作品。

如印度诗人泰戈尔到访上海,在徐志摩、陆小曼夫妇的家中首次尝试用毛笔绘制的山水图,陆小曼也为这张小画题字。

泰戈尔首次尝试用毛笔绘制的山水图

据了解,整个上博东馆书画馆共展出藏品196组315件,“游客一幅作品看一分钟,就要看300分钟”。

为此,上博东馆按书法馆、绘画馆、海上书画馆的顺序,设计了一公里观展动线,当中以传统书画文化为本,汲取园林造景元素,设有“书画八景”。

此次公开的海上书画馆中也有三景与展馆主题相互呼应——“画禅室”内对联为董其昌所书;“海派书房”呈现的是宋庆龄故居的书房一角;“石库门”则是取自一大会址,突出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三大文化品牌。

海上书画馆的设立,与以往单个展览的策展有很大的不同,”凌利中说,“我希望它会成为一个海派文化城市会客厅,让越来越多的人能通过这些展陈,去追溯、还原、梳理这座城市2000年的文化脉络,理解脚下的这片土地并不是贫瘠的‘文化小渔村’,而是一片有底蕴、有历史、有沉淀的艺术沃土。”

新演艺工作室

作者:吴旭颖

图片:吴旭颖、部分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小开

©新民晚报文化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