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若觉人生无作为,劝君读读唐伯虎

1993年,由周星驰主演的喜剧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上映,成为当年票房最高的电影,一时之间,那个身怀绝世武功,又文采风流的唐伯虎,深入人心。

他风流不羁,妻妾成群,放浪形骸,敢当街耍流氓,后来为了喜欢的姑娘,他敢和别人比惨,编出一堆瞎话,只为进华府当个下人,以便接近秋香。

他身怀绝世武功,一手唐家霸王枪,练得出神入化,无人能敌,当华府面临危难,他路见不平,凭借唐家霸王枪,逼得敌人无可奈何。

他才高八斗,妙手丹青,泼墨成画,画作成了国宝。

总而言之,他家里有矿,自己又是文武全才,到哪都很吃香,小日子过得风流快活。

但真实的唐伯虎,没有绝世武功,家里也没有矿,很多时候,更是过得穷困潦倒,更加没有周星驰演绎的那种幽默细胞。

01

正德年间(也就是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发生的时间),宁王朱宸濠野心勃勃,为了博取名声,花费重金招揽有才名的人。

彼时,唐伯虎才名在外,赫然在招揽之列,面对大权在握的宁王,直接拒绝,无异于开罪宁王,会吃不了兜着走。

在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唐伯虎用自己的绝世武功,佯装命不久矣,连御医都看不出破绽,就这样拒绝了宁王的邀请。

事实上,当时已经45岁的唐伯虎,根本就没法拒绝宁王,他不情不愿地做了宁王的幕僚。

之所以不情不愿,是他一方面厌倦了官场试图,另一方面又想尽展平生抱负,但是到了宁王府,才知道宁王狼子野心,竟想篡权夺位,唐伯虎就更想离开了。

但怎么办呢?总不能给宁王说,谋反太危险,太大逆不道,我不干,这样说的话,估计宁王当场就杀了他。

唐伯虎思来想去,终于想到一个万全之策。

他每天喝得醉醺醺的,在街头裸奔,做各种怪动作,形状丑陋,人见人怕,他逢人就高呼:“我是宁王的贵客!”

他还眠花宿柳,肆意调戏宁王府内的丫鬟。

他的行为,让宁王觉得很没面子,志在天下的宁王,还是要脸的,于是就将唐伯虎赶了出去。

果然,宁王的阴谋败露了,但很快就被另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给平定了,那人就是说“知行合一”的王阳明。

王阳明有多厉害,暂且不说,但从宁王府出来后,唐伯虎就回到苏州,过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

孔子说: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富而不可求,从吾所愿。”

唐伯虎虽然想要施展自己的抱负,但得知事不可为的时候,他毫无留恋地离开,后来还写了一首诗说:

“富贵荣华莫强求,强求不出反成羞。有伸脚处须伸脚,得缩头时且缩头。”

富贵荣华,是强求不来的,不按照自己的本心去活,即便勉强富贵,又能怎样呢?

而按照自己喜欢的样子去生活,虽然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大富大贵,但最起码落得个一生快活。

02

1470年,苏州府昆山的大画家夏昶逝世,夏昶善画,尤善画竹,是当时公认的画竹第一人,传世作品《湘江风雨图卷》,现藏故宫博物院,《满林春雨图轴》,现藏南京博物院,《墨竹图轴》,现藏苏州博物馆。

也就是这一年,苏州的一家小酒馆里,唐伯虎出生了。

父亲就靠经营一家小酒馆,养活一家老小。

唐家原本也是贵族,但到了唐伯虎的父亲这里,已经没落得只能卖酒为生了,但那个年代,光耀明媚的方式就是入朝为官,建功立业,作为家中长子,唐伯虎也被寄予厚望。

父母都希望他能博取功名,恢复祖上荣光。

唐寅也不负父亲的期待,十六岁那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苏州府学生员。

开局大好,少年得意。

按理说该趁热打铁,乘胜追击,好好准备后面更多更重要的考试。

但唐伯虎自己却并不热心,比起考试求功名,他更喜欢和好朋友一起喝喝酒,一起吃吃肉,一起泡泡妹子,一起吟诗作画。

对于他来说,功名富贵,比不上人生快活。

此时的唐伯虎,也过着他人生最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他不用为生活发愁,也没有经历人生悲苦,一如青春的少年,他们的爱好,还未必是一生的爱好,他们的喜欢,也未必是真的喜欢。

真正的爱好,是那种历经千辛万苦,也不愿放下的喜欢,是在人生的苦难里,依旧能获得安慰的喜欢。

03

唐伯虎人生最大的转折,就发生在他二十五岁的那一年。

此前,唐伯虎和好友祝枝山,经常一起拎着酒壶,摇着小舟,把山色水色都用来下酒,把诗歌绘画,都当成雅趣。

他们一面欣赏山水,唐伯虎画画,祝枝山写字,日子过得好不快活。

可是二十五岁那年,唐伯虎的天塌了。

他的父亲突然中风过世,母亲不久后也因为悲伤过度,随父亲去了。

妻子在生孩子的时候,悄然离世,刚出生的孩子,也在出世三天后,去世了。

他已出嫁的妹妹,也亡故了。

亲人接二连三地死去,唐伯虎受到严重打击,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一蹶不振,日日饮酒,纵情声色,意志消沉。

他心里却又怀着博取功名的愿望,生活却堕落消沉,连好友祝枝山都看不下去了。

祝枝山劝他:“你如果要成就父亲的遗愿,就应该尽力博取功名;若要顺从自己的心愿,就不要再想科举的事情。”

正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祝枝山的话,点醒了唐伯虎,他的父亲一直期待他光宗耀祖,期待他金榜题名。

可是他这些年都是在干什么呀?

明明只有二十六岁,头上竟然已经有了白发。

清朝揽明镜,元首有华然。

怆然百感兴,雨泣忽成悲。

忧思固逾度,荣卫岂及哀。

夭寿不疑天,功名须壮时。

凉风中夜发,皓月经天驰。

君子重言行,努力以自私。

于是,他暗暗下了决心:

诺。明年当大比,吾试捐一年力为之,若勿售,一掷之耳。

他要努力了,要好好读书。

人言死后还三跳,我要生前做一场。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

唐伯虎开始闭关学习,挑灯夜读,谢绝了和朋友们的往来,专心读书,说努力了就能成功的,是骗子,但说不努力也能成功的,就是骗子中的骗子。

事实是努力了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

04

1497年,唐伯虎再一次参加科考。

那时候的科考,比今天的高考还神圣,无数考生在考试前,不说焚香沐浴,但最起码还是慎重对待,反正大多数高考考生,不会在考前两天,通宵上网打游戏的。

但唐伯虎就这么干了,科考前,不仅不闭门读四书五经,还和好友一起出去玩,宿妓喝酒,通宵享乐,放浪形骸。

不巧的是,唐伯虎的事情,被那一年的考官知道了,而考官是个老实人,对唐伯虎这样的行为,深恶痛绝,觉得丢了读书人的脸面,他没让唐伯虎上榜。

但苏州知府爱惜人才,而唐伯虎也确实有才。

在苏州知府求情之下,唐伯虎上榜了,不过是最后一名。

第二年考试,唐伯虎高中解元,他的文章,还得到了考官的特别赏识,被当成范文一样到处传阅。

一时间,解元唐伯虎,名动一城。

他骄傲而且自信,觉得明年的状元非自己莫属。

可是这人生,谁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唐伯虎不知道,我们当然也不可能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05

十年寒窗苦读,大多数人就是为了金榜题名。

彼时的唐伯虎,也是为了这金榜题名而去了。

1499年,唐伯虎收拾行囊,进京赶考,因路途遥远,他接受了富二代徐经的邀请,一起结伴而行。

徐经是谁,我们不了解,但徐经的后世子孙徐霞客,可谓大名鼎鼎,成为天下驴友的祖宗。

徐经年纪比唐伯虎大,但他敬佩唐伯虎的才华,所以在唐伯虎面前,甘为小弟。

钱包并不鼓的唐伯虎,也乐得有这么一个有钱人随行买单。

要说这人生,有因必有果,唐伯虎享了徐经的福,随后就不得不吃徐经带来的苦。

抵达京城后,徐经就找了各种关系,见了当年的主考官,搞到了考试的题目。

这是作弊,在当时是重罪。

考试的日子终于来了,拿到考题的时候,考生们议论纷纷,不为其他的,因为题目太难了,太偏了,但考场里,有两个人的考卷答得特别好。

一个是唐伯虎,另一个就是徐经。

那一年一起考试的,还有一个考生,就是王阳明。

考完后,唐伯虎信心满满,他甚至狂言道:

“我必是今年的状元”。

唐伯虎这番狂言,很快就传到了某些人的耳朵里,最终还传到皇帝的耳朵里。

还没放榜,哪来的自信这么说?是不是作弊了?

于是,考试被复查,发现唐伯虎确实是第一名,就有人说,考官将题目泄露给唐伯虎,才让他有这种自信。

巧的是,考官和唐伯虎、徐经是同乡,同乡相惜,合情合理,唐伯虎就是作弊。

于是,状元还没到手,就飞走了,唐伯虎还因此入狱。

最后才搞清楚了事情,原来是考官的仆人,利欲熏心,将考题偷出来卖给了徐经。

处理结果下来了,徐经贬为小吏,终生不得科举做官;唐寅贬为小吏,终生不得科举做官。

做不了官,只能做一个小吏,唐伯虎觉得小吏之职,就是耻辱,不愿上任。

但他的抱负,似乎也从此化为泡影。

就像《三国演义》里说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06

当初上京赶考,唐伯虎怀着金榜题名之志。

可如今从京城回来,却空有一身疲惫。

在那个时代,金榜题名为荣,名落孙山为耻,唐伯虎不仅名落孙山,还锒铛入狱,这无疑是更大的耻辱。

回乡之后,唐伯虎穷困潦倒,当初高中解元时所娶的妻子,如今眼见他功名无望,也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离开了唐伯虎。

得意时笑脸相迎的乡亲,如今也是冷嘲热讽。

世间原本如此,那些因利而来往的人,最终也必会因为无利可图而离开。

经历了那么多,唐伯虎也看清了,看透了,从此寄情山水,开始畅游名山大川,领略各种风物美景,没钱了,就画一幅画卖出去,然后又继续浪游,走的地方越来越多,画的画也越来越好,人也越来越有名。

有些有权有势的人,也向唐伯虎要画,他们如果仗势欺人,唐伯虎就不理不睬,他宁愿把画送给穷人,也不愿给那些仗势欺人的人。

他说: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

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多么自由,多么畅快,为功名利禄者,活得小心翼翼,生怕行差踏错,而不为利禄驱使者,反而活得自由自在。

他只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做别人觉得他该做的事情,他不争外物,故外物再也影响不了他。

07

三十六岁那年,唐伯虎回到了苏州,在苏州城北的一个废弃园子里,他自称桃花庵主,而那房子,就是桃花庵。

他种了许多桃树,春天,桃花满树,他摘桃花,拿去换酒喝,喝醉了,就躺在桃花丛里。

有时,

他在桃花树下,画画闲坐。

在桃花庵里,他写了那首著名的桃花诗: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有人笑他疯疯癫癫的,他自己也不在意,继续画画卖钱,过自己的疯癫日子,有钱就喝酒逛青楼。

后来,还和青楼名妓沈九娘,一个人的日子,两个人来过。

庭前花开花落,天上云聚云散,直到45岁那年,平静的生活又被打破,他做了宁王的幕僚,得知宁王想谋反,装疯卖傻得以躲过一劫。

半生之间,几度沉浮,这世间还是这样,无数人还是看不穿。

看不穿什么呢?大概就是这世间名利,就是这人生一世吧。

有些人一世都在追逐名利,临到老死,还为名利之事所束缚,有些人在一生当中,在意的事情太多,自己反而处处不自在。

1524年,唐伯虎54岁。

他贫病交加,连生活都要靠朋友接济,穷困潦倒,最终病逝在桃花庵里。

死前,他写了一首诗:

一日兼他两日狂,已过三万六千场。

他年新识如相问,只当漂流在异乡。

唐伯虎就这样走完了他的一生。

08

同为历史上有名的画家,唐伯虎的遭遇让我想到了另一个画家,那就是画了《富春山居图》的黄公望。

黄公望的前半生,一直都在追求功名,他虽然有才,却总是怀才不遇,直到四十多岁,才做了一个芝麻大小的官,可上司又是一个徇私枉法的贪官,贪污枉法逼死九条人命,最后东窗事发,黄公望也受到牵连,被打入大牢。

等到再出来的时候,已经年过半百了。

黄公望也终于想明白了,从此当了道士,给自己取名大痴。

《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

他是看透了前半生。

五十岁了,但黄公望打算学习画画,他去拜师,人家说他年纪大了学不了,他就自学,从此一边游山玩水,一边画画。

大川美景入眼入心,就成了丹青妙笔。

走到哪里,看到哪里,有了灵感,就停下来画画。

快八十岁的时候,他游历到了富春江,但见

三面环山,一面临江,举目四望,山峦起伏,林木葱茏,江水如练,整个富春江的美景尽收眼底。

黄公望每天竹杖芒鞋,早上出去,沿着富春江走,看到美景,就停下来画,风雨无阻,每隔一段时间,就拿一幅画出去卖,换生活费。

那时候,黄公望每天都很忙,每天早出晚归,不是忙着看,就是忙着画,有些人不理解,你已经八十岁了,还这么忙干嘛,而且赚了钱还都不要,你到底为了什么呢?

黄公望不答,只是继续过自己的生活。

80岁那年,他开始画富春山图,富春江山峰数十座,树木几百棵,最终,他将这所有的山水,全部在一幅画卷上展示出来。

此画,用了他四年的时间,其实也是用了他一生的时间。

画完之后,看着已经完成的《富春山居图》,黄公望眼里充满平静,或许不是因为他不知道此画代表的价值,而是因为他知道,

人生所有的财富,不过都是过眼云烟,而他,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只是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

最后,他大手一挥,在画上题上最后一行字,然后将此画送给了师弟无用,钱财富贵,浮名浮利,他毫不在意。

真正的洒脱,不外如此。

黄公望是唐伯虎的前辈,早生了唐伯虎两百年,他们都在名利的猪圈里打了几十年的滚,最后才突然明白,所谓生活,不过如此。

所谓成功,不过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09

这一生,我们会面对名的诱惑,也会面对利的考验,但我们更应该学会的,是面对真实的自己。

何为真实的自己?

抛开任何外在的考量,抛开所有外在他人的影响,你真正想要什么?你又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想做什么?

我知道,在一个喧闹的世界里,要倾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实在不容易,我们会被他人影响,会被外在的事物影响,因此做出了一些看似合理的事情,实际上可能只是迫于压力,而这与真实的自己,恰恰是不同的。

做有些事情,不一定会让他得到名利,但如果什么也得不到,他还愿意去做,那或许就是他真正喜欢的事情。

而所谓成功,也不应该用外在的东西来衡量,因为外在的东西来得快去得也快,而真的成功,应该是让自己获得长久的喜悦,获得长久的内心的满足为前提的。

用外物来衡量,唐伯虎一生失败,既没有功成名就,还连老婆都跑了,这是失败。

但如果抛开这些外在的标准,谁敢说唐伯虎就是失败者?

文|不有趣灵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