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郑”当时!文物古迹带外国up主解锁“新”河南

点击以上图片获取视频链接

大河网讯 鼎不仅能做饭还能用作词语?陶豆居然不是吃的豆?“商王汤”还会说外语?11月7日至8日,参加打卡中国•古韵潮音——“你好,河南”网络国际传播活动的外国up主们来到郑州,观摩古文物,行走老城区,在书画与文字中领略河南文化“新”风貌,品读古老河南的文明新气象。

戴上眼镜能看千年文物舞动身躯,拿起话筒能与“商王汤”轻易对话,手握毛笔书写甲骨文能了解“人”字百般变化……一起听外国up主们谈谈那些在郑州的最难忘。

能文能武 AR让青铜鼎器栩栩如生

“今天真的长知识了!这真的非常有意思。”来自罗马尼亚的博主安娜主动向记者分享她的这份喜悦,而背后的原因却要从安娜走进郑州博物馆的那一刻开始讲起。

安娜在电子屏上学习青铜鼎的知识。

“公元前16世纪,成汤伐夏,开启有商一朝。商王深知,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必须树立王权的威严,于是商王召集天下能工巧匠,铸造出一尊尊青铜王鼎。”记者注意到,听着讲解的安娜表情格外认真,在展馆内部的电子屏前,安娜认真地划看着有关青铜鼎器的知识科普。“以前,我只知道‘鼎’代表身份,现在我对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是古代王权的象征,也可以被古人用来当作盛酒做饭的器具,如果被放在词语中,它又代表着说话讲信用,比如‘一言九鼎’。”安娜拿出包里的笔记本,认真做起了功课。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会客厅,能从这里了解一个城市的过去、当下还有未来。“认识一座城市的最佳方式就是去逛逛它的博物馆。”安娜告诉记者,逛博物馆是她从小就有的习惯,透过青铜器,可以了解郑州许多尘封已久的故事。

虽然在郑州学习了好几年中文,但晦涩难懂的古文也让安娜开始踌躇。“是AR眼镜帮了我这个大忙。”安娜拉着记者的手说,戴上眼镜,不仅能看到自动翻译成英文的历史故事,还能看到以动画形式呈现的文物细节图。在她看来,这种新技术既能帮助外国人读懂中国的历史,也能更好地赋予游客沉浸式的游览体验。

外国博主在郑州博物馆体验AR眼镜。

据了解,郑州博物馆在遵循历史与自然史实的基础上运用“实物+数字内容”结合的形式,利用AR设备的“去介质化空中三维成像”实现展品文物与自然历史文化的串联与构建,让观众重新见证史前生物的活灵活现。

“你看你看,眼镜里面的文物会跳舞。”来自马来西亚的博主罗甲芳也十分满意这次的AR体验。

源源不断 千年城垣再现巍巍亳都

“3600多年前,商代人是如何生活的?商代的疆域有多大?”在郑州商城东城垣遗址博物馆,来自德国的博主杨鸿毅用英文与“商王汤”进行了一场热烈交谈。

“‘商王汤’是利用前沿数字化手段打造的全息立体虚拟人投影创造出的虚拟形象。”郑州商城东城垣遗址博物馆的讲解员告诉记者,借商王汤之口讲述千年前城墙的建造与发展,让掩藏在遗址中的传统文化“活”了起来。

在展馆一角,一个小小的陶器因名称特别也吸引了杨洪毅的注意。“豆,原来是一种器皿,被用于盛放果子和茶点。陶豆,就是用陶土制作的盛食物的器具,并不是现代人所说的可以食用的豆子。”讲解员告诉杨鸿毅,陶豆的脖子比较长,也有防止虫类爬行污染食物的作用。

战国、汉、唐、明、清……如今,古老城垣还依旧被较为完整地保存在博物馆中,从断面上,人们依然能清楚地看到不同时期、几座不同质地的城墙紧密结合。城垣上方的投影,在“城摞城”的土层划分上向到来的众人再现着郑州的历史演变和城市格局。

前阜民里图景。

“城东路、城北路、城南路、顺城街。这四条路就是沿着郑州古城墙所建,郑州商城内城垣就是郑州最早的‘一环’。郑州商城自建成之后便为郑州人代代沿用,3600余年,城址不移,人脉不息,成为世界城市发展史中的孤例。”沿着博物馆的出口道路顺势而行,伴随着讲解员的讲解,杨鸿毅打开手机地图不禁感叹,这是他从未了解过的郑州故事,也是他从未走过的郑州道路。

神形合一 甲骨文字述说史墨变迁

“这是我第一次体验中国书法,也是第一次了解甲骨文字。”在郑州美术馆,有一场特别的书法体验课正在进行。在这里,安娜和杨鸿毅的书法得到了郑州美术馆馆长、郑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罗鸣的夸奖,脸上不约而同地洋溢着一丝骄傲和几分羞涩。

外国博主体验书法课程。

“你们看这个字,像不像双手平伸,双脚分开站立的一个人。在甲骨文中,这个字,就是人。”听着罗鸣的讲述,来自墨西哥的博主麦克斯告诉记者,中国的甲骨文字让他感到非常惊讶。

三千年前它占卜天下事,一百年前它入药治病疾。甲骨文字的现世便以身负独一无二的史料信息证实殷商王朝的存在,也成了中国文字史和中国书法史的真正开端。

罗鸣说,甲骨文的精妙远不止于此,作为目前发现的最古老成熟的汉字,甲骨文的成熟不仅仅在于可以识读并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在每一笔的刀刻雕琢中已经具备了书法美学的用笔、结字和全篇章法布局。

“以前听过一句话,汉字是画出来的,今天看来,这句话一点也不假。”来自马来西亚的博主李恩心告诉记者,文字能如此生动,让她再次感受到了中国人的智慧,这堂生动的书法课让她获益匪浅,同时也点燃了她对甲骨文字的学习兴趣。

“一人为人,二人为从,三人为众。”下课后,杨鸿毅十分小心地将自己书写的作品收进包里,他说,回到德国,自己要把甲骨文字背后的故事讲述给更多的朋友。

记录,让打卡变得更生动;体验,让打卡变得更深刻。“不一样的郑州,多样性的河南,河南值得一来”,这是外国博主们对这次打卡之旅的评价。夜幕降临,时光飞逝,临行前的他们再次拿起相机,抓紧时间记录着这片可爱而热情、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范弘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