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普遍认知相反,我认为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诸多困难和挑战,并非源于管理失败,而是管理成功的副产品。诚然,我们面临诸多挑战,但整体来看,正是管理的卓越成就导致了这些问题的浮现。
那么,管理的巨大成功究竟带来了什么挑战呢?答案在于:任何一项市场需求,都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供应者蜂拥而至,形成了严重的拥堵现象。在消费者有限的认知空间里,无法容纳如此众多的品牌和产品,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推动下,企业运营效率大幅提升,使得这种拥堵现象愈发严重。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类似的竞争态势。在1950年代的美国汽车市场,消费者只需记住通用、福特、克莱斯勒这三大品牌即可满足购车需求。然而,随着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以及韩国汽车的涌入,市场变得空前繁荣,但消费者的认知却难以应对如此众多的选择。
全球化和技术的发展,使得新产品和服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个创新的商业模式在硅谷诞生,很快就会在中国等地涌现出数千家模仿者。然而,市场资源有限,最终能够成功的往往只有一两家,其余大多沦为市场的炮灰。这是因为,在同一个行业内,消费者的认知中只能容纳有限的供应者。
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常常告诫企业家:如果无法在消费者心智中发现并占据一个独特的定位,那么企业的未来发展将充满不确定性。然而,现实却是,大量的社会资源仍在盲目地涌入这条拥挤的独木桥,导致了一场大规模的“心智踩踏”事件。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源,也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消费者的心智并非一块空白的画布,任由企业涂抹。虽然企业界普遍宣称重视消费者,但大多数企业的行为却并未真正将消费者放在首位。它们仍然遵循着洛克的白板哲学,认为可以通过营销手段在消费者心智中留下深刻印象。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这种哲学已经越来越难以奏效。
事实上,康德哲学早已揭示了人类心智的主动性和决定性。消费者的心智结构决定了他们能够接收和理解什么样的信息。只有顺应消费者认知的信息,才能被他们所注意和接受。因此,企业必须以消费者心智为核心,制定战略和决策。
商战的本质并非产品之战,而是认知之战。企业必须在消费者心智中针对竞争对手创建一个独特的优势位置——即定位。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持续的成长动力。
在消费者心智中,只有数一数二的品牌才能真正存活下来。因此,企业必须努力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一个独特的定位,以获取心智中的能量支持。否则,即使企业拥有再多的资源和优势,也难以在市场中立足。
心智资源已经成为比传统生产要素更宝贵的资源。它决定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和未来发展前景。因此,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心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和增长动能。
在新时代背景下,企业需要以新的哲学和战略来应对挑战和机遇。只有深刻理解并遵循消费者心智的运作规律,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