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恐龙】中国发现新恐龙以“鸳鸯”为名

中国发现新恐龙以“鸳鸯”为名

窃蛋龙类(Oviraptorosauria)是一群特殊的兽脚类恐龙,其化石常见于白垩纪的亚洲和北美洲,至今发现了超过40个属。如此丰富的物种及化石为我们认识窃蛋龙类的多样性、行为、个体发育和繁殖等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图注:晚白垩世北美洲的窃蛋龙类,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为丰富的化石成为窃蛋龙类的分布中心,就在不久前,一种新的窃蛋龙类被命名,它就是鸳鸯龙。

鸳鸯龙的化石于2021年发现于内蒙古吉兰泰戈壁沙漠的白垩纪沉积物之中。沉积物中保存了两具并不完整的化石,但是根据解剖结构可以判断它们属于同一个物种。编号为PV02476-1的标本包括有部分背椎和尾椎、不完整的右前肢和右后肢、肋骨、骨盆等;编号为PV02476-2的标本包括有不完整的头骨、部分后肢、不完整的骨盆及几块背椎等。

图注:鸳鸯龙的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鸳鸯龙的化石线图,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鸳鸯龙的骨骼线图,红色为发现的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鸳鸯龙的属名“Yuanyanglong”来自鸳鸯的汉语拼音和龙的汉语拼音,象征着这种恐龙伴侣会终生相守。鸳鸯龙的模式种名为百年鸳鸯龙(Yuanyanglong bainian),“百年”则是纪念窃蛋龙类的模式属窃蛋龙被命名100周年。

图注:相伴在一起的一对鸳鸯龙,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鸳鸯龙与人类的体型对比,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身轻腿长的鸳鸯龙,图片来自网络

鸳鸯龙是一种小型的窃蛋龙类,其体长1.5米左右,臀高约1米,体重约10千克。由于身上长满了羽毛,所以鸳鸯龙看上去非常像是一只不会飞的大鸟。与其他窃蛋龙类恐龙相比,鸳鸯龙的脑袋较小,脖子细长而弯曲,身体纤瘦,身后的尾巴也很短。鸳鸯龙的前肢同样较短,上面长着长长的羽毛变成一对迷你小翅膀,相比后肢极长而且肌肉发达,能够保证它飞速奔跑。

鸳鸯龙的化石产自庙沟组(Miaogou Formation)地层,时代是距今1.1亿年前的早白垩世时期。同地层发现的恐龙还包括有属于兽脚类的假鲨齿龙(Shaochilong)、属于鸟脚类的原巴克龙(Probactrosaurus)和属于甲龙类的戈壁龙(Gobisaurus)。鸳鸯龙很容易成为假鲨齿龙的猎物,不过它们可以凭借着速度上的优势逃脱。

图注:假鲨齿龙复原图,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原巴克龙复原图,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戈壁龙复原图,图片来自网络

鸳鸯龙发现的意义在于它是蒙古戈壁发现的第一种生活在早白垩世的窃蛋龙类,为窃蛋龙类早期分化提供了生物学和生态学上的资料,系统发生学表明其属于拟鸟龙科 (Avimimidae) 和近颌龙科 (Caenagnathidae)所在分支的姐妹群。

值得注意的的鸳鸯龙的化石中表现出了髋臼后突极短、后肢有成比例的细长和融合的下段,这些特征在窃蛋龙类中是未曾发现的,但是在今天的涉水鸟类中却很常见,因此推测鸳鸯龙应该具有涉水习性,并且在浅水中觅食。在鸳鸯龙胃中发现了胃石,可以辅助研磨食物,这与在东北发现的尾羽龙(Caudipteryx)相似,显示窃蛋龙类早期具有相似的消化模式。

图注:鸳鸯龙的系统发育学位置,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鸳鸯龙的复原和发现地信息等,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1.Hao, Mingze; Li, Zhiyu; Wang, Zhili; Wang, Shuqiong; Ma, Feimin; Qinggele; King, J. Logan; Pei, Rui; Zhao, Qi; Xu, Xing (2024-10-24). "A new oviraptorosaur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Miaogou Formation of western Inner Mongolia, China". Cretaceous Research (in press): 106023. doi:10.1016/j.cretres.2024.106023.

2.Gilmore, C.W. (1924). "A new coelurid dinosaur from the Belly River Cretaceous of Alberta". Canada Department of Mines Geological Survey Bulletin (Geological Series). 38 (43): 1–12.

文字编辑:江氏小盗龙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