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生活必需品——盐
从古至今,盐的开采一直都是极其繁琐的事情,直至现在一些偏远、技术不发达的地区一般都是以手工或机械方法直接从盐湖中采出石岩,但还要继续经过过滤、结晶、蒸发等一系列过程,整个过程基本上都是手工操作,劳动强度极大。
并且生产盐的地方必须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日照,反复的结晶,所以同时也需要依靠比较大的咸水湖。
对于我国的科学科技的发达,在早些年的时候,采盐工作便逐渐由机器工厂取代了工人手工,采盐效率不仅得到了极大地提升,而且也比古代更加干净、健康。
虽然说我们国家以及其他发达国家吃盐用盐并不成问题,但是远在科学技术极其落后的非洲的劳动人民是怎么采盐的呢?
在我们印象中的非洲,或许他们拥有着广袤的草原、古老的埃及金字塔、东非大裂谷,凭借着极其广阔的自然人文景观和各种强大的野生动物,会发展一些旅游业,闻名于世。
再或者比如南非的一些国家,凭借着优良的地势和天然财产,开采煤矿、钻石等先天的资源,可以让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
但众所周知,实际上非洲整体的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较低,科技发展欠缺,重工业发展基本上为零。很多非洲人民为了生存,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赚取工钱,补贴家用。
而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采盐工人就是冒着生命危险和极大的痛苦赚钱的其中之一。
02 赖以生存的盐湖
埃塞俄比亚在这里不仅有瀑布、火山、岩浆、草原,而且还有世界上最大的盐湖盆地之一,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绝美小镇。
但这个国家的一些部落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比如博洛南部落,地处高原,土地贫瘠,基本上不可以种植任何农作物。
好在,这里有被世界认为含盐量第二高的咸水湖,阿萨勒湖泊。为了生存,在博洛南部落的人们世世代代都以采矿开盐谋生。
经记载,远在上古时代,埃塞俄比亚这里本来是一片海洋,经过数亿年的地壳运动,沧海桑田,海洋逐渐褪去,慢慢变成一个内陆小湖泊,位于一个死火山上面,也形成一个靓丽的风景线。
而这个小小的湖泊就是埃塞俄比亚中博洛南部落人民赖以生存的地方,被当地称为“盐湖”。
尽管当地最初是一片海洋,但经过数亿个春秋的洗礼,加上天气的恶劣,盐湖里面形成了大片的岩土壤,有些岩石沉积在湖底,有些分布在湖边,或是分布在湖泊两旁的山洞里。
而博洛南部落就是围绕着这块小小的盐湖进行采盐,采盐人的工作就是将沉在湖底的盐土捞出来,再进行光合作用进行晾晒结晶。
其实在当地做对盐进行运输、贩卖、出口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生意,并且埃塞俄比亚位于非洲的高原地带,能拥有一个像博洛南部落那里大小的“盐湖”是非常不可多得的。
所以盐的价格在埃塞俄比亚相对是比较高的,商人也能从中获得不少利益,是当地的重要的产业。
尽管销量并不错,但对采盐工人来说,采盐的过程却是个极其繁琐复杂的事情,不仅如此,长此以往对工人的身体也会有极大的伤害。
03 采盐的过程
由于湖泊地处死火山脚下,两边都是具有腐蚀性的岩石,所以村子的部落并不建在湖泊的旁边,而是远在五公里外的一个小平原上。
由于地势艰险,岩石遍地都是,所以采盐人每天必须要在天不亮时徒步走向湖泊所在的火山旁边,取来采盐所要用到的工具。
到了火山之后,还要再背着工具沿着火山壁爬行一个半小时才能抵达盐湖边。
有人回忆道:“
在几十年前,我们手里并没有采盐的工具,都是每个人赤身跳进湖里,游到湖底,湖底的岩土壤结满了淤泥,还要在淤泥中扒拉出来岩石,再几个人合力敲碎,装在兜子里,运到岸上
。”
人的憋气时间有限,并且为了节约成本直到现在人们在取岩石的过程中都不会用到氧气罐。所以说整个过程必须要迅速,如果速度慢的话,回到湖面上换气,那么之前工作将功亏于溃。甚至每年都会有将近一千人因来不及换气淹死于湖泊中。
运到岸上的岩石要继续敲打成碎石,研磨成粉状。再由搭档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或许有人说,整个过程也就是辛苦些,与非洲其他的一些劳动力也没有什么两样,如果你这么认为,那就大错特错了。
采盐的过程或许只是劳累,但是这盐湖经过从海洋到湖泊的演变,里面的咸水早已具有超强的腐蚀性,衣服如果长时间接触到湖水,便会腐蚀掉。
所以采盐人只能脱掉衣服用塑料袋包裹住身体进入湖水,同时会用塞子塞住耳朵和鼻子,减少对身体的伤害。
但是在湖底采盐人必须睁开眼睛在淤泥里寻找岩石,不能将眼睛罩住,长此以往,势必会对采盐人的眼睛造成巨大的伤害。
尽管有塑料袋包裹着身体,但是每天都要进入到湖水里去寻找岩石,必定会对皮肤造成伤害。
并且当地的气温极高,在湖水里长时间浸泡,然后没有任何遮挡物的暴晒,身体上就会结上白白的晶体,并且整个非洲水资源都非常匮乏,基本上没有充足的水让他们清理自己的身体。
这些白色晶体很难清洗下来,随着时间的增加,不出三年时间,就会出现严重的皮肤问题。
慢慢地会使他们本来黝黑的皮肤会逐渐地由白变灰,本来黑色的皮肤是对他们机体的保护,但是变白之后,再经过太阳的暴晒,皮肤上就会一点一点地溃烂。
不仅如此,在溃烂的同时,身体由于酸碱度的失衡,极度缺水,皮肤开始变得干巴巴的,又白又肿,让人疼痛难忍。
但是这时的他们认为还可以继续下湖,如此反复,伤口只会继续加重,“在伤口上继续撒盐”。
一般采盐人连续工作几年时间就会出现眼睛失明,听力逐渐下降、嗅觉失灵等等,这是基本上每个下湖挖岩石的采盐人都会经历的事情。
每当这时,他们为了保护身体便不再下湖打捞石头,将由搭档下湖打捞。而他们就会在岸上去接搭档找到的岩石,将湖水引到自己制作的小池子里面,放入研磨成粉末的岩石。
再将小池子里的湖水一点一点过滤,反复许多遍过滤出岩石中的杂质。然后在经过太阳光的暴晒,对湖水进行蒸发,等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浓度就会出现结晶,继而得到粗盐。
一般在岸上做这些“轻松”点的活都是被湖水侵蚀的工人,等待身体“恢复”。等皮肤好转一点,眼睛恢复视力之后,便会再继续下湖打捞岩石。就这样恶性循环,日复一日地持续着自己的工作。
04 采盐变得更艰难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非洲人知道埃塞俄比亚有这样的一个赚钱的工作,生活在更贫困的地区的人们甚至不远万里来到此地。
经过路上的道听途说,他们也当然了解到采盐会给他们带来的疾病与痛苦,但仍阻挡不了人们过来采盐。
随着采盐工人逐渐增多,但是整个湖泊场地就那么大,岩石资源有限,湖底的岩石越来越难找。人们不得不花费更大的力气与精力去寻找岩石。
一步一步地将湖泊往更深处去挖掘,这就意味着他们每次在湖底的时间将更长,岩石打捞出来的更少了。
岸边也越来越多的小池子建立起来,同行之间的竞争压力增大,甚至每天都会因为岩石资源的问题,工人们大打出手。
一些年纪大的、当地的工人就会直接去抢夺外地来的工人挖掘到的岩石,所以外地工人也非常艰难地在当地生存下去。
但是这些外地工人别无选择,只能忍气吞声地继续工作,如果没有挣到钱回到自己的地方只会受到同部落的歧视、嘲笑、毫无经济来源的他们将更难生存。
冒着生命危险和承受着极大的痛苦,工人们一天劳作下来,他们的工钱只能挣到5-6美元甚至更少,换算成人民币也就只有60元钱左右。
现在的岩石出产率变低,很多隶属于工厂里的工人工资就会克扣,并且还会受到责备和谩骂,没有任何尊严可言。
而不属于工厂的工人,他们就会把自己每天做的粗盐存储起来,等到每月的月初和月中,就会在前一天结束工作后立即拿着盐巴前往200公里外的县城集市上去卖。
一路上舟车劳顿,一般都会结伴而行,因为晚上赶路走到特别偏僻的地方会遇到一些强盗强取豪夺。
一路上,他们必须要加快速度,保证在凌晨抵达到集市上,只有这样才能要占一个好的位置,确保用一天的时间把所有的存货卖完,不能耽误第二天的工作。
可是他们制作出来的盐基本上都是粗盐,价钱相比于工厂做的细盐很难卖上价钱,但是能将他们辛苦劳作的成果换成金钱,让一家人生存下去,他们都已经很满足了。
在集市回来的路上,他们都会无比地高兴,带着从集市买回来的食物,能回家给家人们改善一下生活。
或许有很多人不理解,一天只能挣那么少的工钱,还承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坚持下来。
是的,有可能他们一周的劳动还不够我们在外面吃一顿饭,但是这些来之不易的金钱却能养活他们一家人。
甚至一些年仅十几岁的孩子就会到盐湖边上工作,忍受着饥饿之苦,不能接受教育,其中的辛酸难以表达。
如果不是真实的记者报道,我们真的很难相信,在21世纪还会有人做如此艰辛的工作。
相比之下,我们生在新中国,祖国繁荣昌盛,山河无恙,国泰民安,我们是多么幸运和幸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