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3年,当22岁的热血青年刘备正与“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的关羽、张飞“于乡里合徒众”,准备在乱世大干一场时,陆逊方呱呱坠地。谁也想不到,几十年后,这个刚刚出生的婴儿,会成为刘备、关羽的克星。
提起陆逊,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夷陵之战,很多人说刘备之所以败给陆逊,是由于轻敌,因为陆逊在夷陵之战时名声未显。其实这种看法并不准确,因为在夷陵之战之前,陆逊已经在东吴谋袭关羽、夺取荆州的行动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刘备肯定清楚陆逊在袭取荆州,擒获关羽时所发挥的作用
关羽大意失荆州,这是流传最广的说法,那么关羽为何会“大意”呢?就是因为陆逊!偷袭荆州的谋划是吕蒙向孙权提出的,吕蒙也是整个作战的总指挥,但陆逊当时也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第一,和吕蒙不谋而合,认为应当袭取荆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攻合肥,曹魏诸州皆抽调兵力赴扬州屯驻。关羽趁着襄樊的兵力空虚之际,发动襄樊之战,威震华夏。吕蒙看到有机可乘,便与孙权定下夺得南郡,擒获关羽的计划。吕蒙为隐蔽企图,称病返回建业,途经芜湖,陆逊前去拜见。
陆逊对吕蒙说:“关羽自恃他的骁悍之气,欺凌别人。刚刚开始有大功,就意气骄横志向狂肆了。他忙于北进,未存戒心于我。他若听到您病重,必然更加不为防备。如今,出其不意进攻,自然可以擒获他。您见到至尊,应好好计划。”吕蒙为防止计划泄露,敷衍陆逊说,关羽勇猛,义薄云天,现在不好谋划。
但是当吕蒙回京后,孙权问谁可以替他在陆口指挥,吕蒙回答说:“陆逊思虑深远,才能足以担负重任,从他的谋虑来看,将来定可已大用。而现在他还不太出名,不是关羽所畏忌的,要找接替我的人,没有比他更恰当的了。如果要任用他,应当让他对于外界隐蔽起来,不出头露面,而在暗中观察形势,寻找机会,然后定可以成功。”孙权即拜三十六岁的陆逊为偏将军右部督代替吕蒙。
第二,示敌以弱,麻痹关羽。陆逊至陆口,即写信给关羽,陆逊利用关羽骄傲自大的弱点,在书中以卑下的言辞写信吹捧关羽,赞赏他的功德,表示自己对他的仰慕,并且表示绝不与关羽为敌。关羽看信后,甚为轻视陆逊,愈发大意,完全丧失对东吴的警惕。把留守后方、用于提防东吴的军队调至前线,全力对付曹操。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已是征战半生的老将了,而且独自镇守荆州,不可能不对东吴多加防备。所以虽然在襄樊前线取得了辉煌胜利,但是关羽在后方仍然留有军队防备东吴。正是吕蒙称病,声名未显的书生陆逊代替吕蒙,而且陆逊还主动示弱,所以才让关羽放松了防备,才会“大意”失荆州。
第三,断了关羽的后路。关羽把兵力调往襄樊后,陆逊偷袭关羽时机已经成熟,立即上报孙权,孙权于是命吕蒙与陆逊为前部同时分道攻取荆州。陆逊长驱直入,率军直下荆州公安、南郡。陆逊指挥的吴军占领了秭归枝江、夷道,守住了峡口,堵住了关羽退回益州的大门。当关羽得到消息,进退维谷,走投无路,只得领兵退守麦城,最终被擒杀。
关羽被杀,荆州被夺,这是刘备万万不能接受的,所以在两年后。公元221年,称帝后仅仅3个月,刘备举国伐吴。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假节,命他选众将以拒刘备。陆逊这次还是示敌以弱,面对来势汹汹的刘备,全线后撤,诱敌深入,将数百里狭长的峡谷山地拱手相让,迫使蜀军摆出一字长蛇阵,“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
两军相持半年之久。时至盛夏暑热,蜀军无法急战速胜,兵疲意懈。蜀汉水军又奉命移驻陆上,失去水陆两军相互策应的主动权。蜀军深入敌国腹地,延绵数百里山川连营结寨,因战线过长,运转补给发生困难。陆逊瞅准时机,火烧蜀军连营几百里,蜀军大溃,刘备仅以身免,逃回永安(白帝),第二年就在悔恨、羞愤当中病逝。
夷陵之战后,刘备曾感叹曰:"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征战半生,一世之雄的刘备,居然败在了陆逊手里,而且败得还这么惨,刘备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的,所以只能感慨是天意了!
陆逊,在三国之中,名声并不十分响亮,但他却是刘备和关羽的克星。关羽失荆州,被擒杀,有一半的原因要归结于陆逊。刘备夷陵之战惨败,则完全是在陆逊的主导下,甚至最终刘备羞愤病逝也和陆逊脱不开关系。《三国志》中给臣子单独作传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就是陆逊,这也能说明陆逊真真是刘备和关羽的克星了!
参考:《三国志》、吕思勉《三国史话》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