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立冬过后,水产养殖的关键工作指南

立冬,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对于水产养殖来说,这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随着气温的下降和环境的变化,水产养殖生物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确保水产养殖的顺利进行,保障产量和质量,养殖户们一定要做好以下几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水质管理

- 水温监测与调控:立冬后,水温逐渐降低。不同的水产养殖品种对水温有不同的适应范围。养殖户要密切关注水温变化,可在养殖水域设置多个水温监测点。对于一些不耐低温的品种,如热带鱼等,可以考虑使用加热设备或引入温水来维持适宜的水温。但对于一些冷水性鱼类,则要注意避免水温过高。例如,虹鳟鱼适宜生长水温在 12 - 18℃,当水温过高时,可能会导致其生长受阻甚至患病。

- 水质检测与改善:定期检测水质的酸碱度(pH 值)、溶氧量、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立冬后,水体中微生物的活动会发生变化,可能导致水质恶化。如果发现 pH 值异常,可使用石灰等物质进行调节;溶氧量降低时,要及时开启增氧机。尤其是在阴天或下雪天等低气压天气,水体溶氧容易不足。氨氮和亚硝酸盐超标会对水产动物产生毒害作用,可通过换水、使用微生物制剂等方式来降低其浓度。例如,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可以有效分解水中的有机物,减少氨氮和亚硝酸盐的积累。

饲料管理

- 调整饲料种类和投喂量:随着水温的降低,水产动物的食欲和消化能力也会发生变化。此时要根据养殖品种的特点调整饲料。一般来说,水温降低时,应减少高蛋白饲料的投喂,适当增加一些能量较高、易于消化的饲料。投喂量也要相应减少,避免因饲料残留过多而污染水质。例如,对于小龙虾养殖,立冬后可适当减少饲料投喂次数和量,将饲料更换为含有更多脂肪的配方,帮助小龙虾储存能量过冬。

- 投喂时间调整:冬季日照时间缩短,水温在白天相对较高。养殖户可将投喂时间调整到水温较高的时段,一般在中午前后进行投喂,这样有利于水产动物更好地摄食和消化。同时,要注意观察摄食情况,根据剩余饲料的多少及时调整投喂量。

疾病防控

- 预防为主:立冬后,水产动物的免疫力可能会下降,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做好疾病预防工作至关重要。首先要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清理池塘底部的淤泥和杂物,减少病原体的滋生。在放苗前,可以对池塘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如使用生石灰、漂白粉等消毒剂。同时,要注意防止外来病原体的传入,对于引入的新苗种要进行严格的检疫。

- 疾病监测与治疗:养殖户要加强日常巡查,观察水产动物的活动、摄食、体表等情况。一旦发现有异常现象,如鱼类离群独游、虾蟹体表有黑斑等,要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对于常见的冬季疾病,如水霉病等,要提前准备好相应的治疗药物和方案。水霉病在水温较低时容易发生,可使用水杨酸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要改善水质,提高水产动物的免疫力。

设施维护

- 池塘设施检查:立冬前后,要对池塘的堤坝、进排水系统、增氧设备等进行全面检查。检查堤坝是否有渗漏、裂缝等情况,及时进行修补,防止冬季水位变化导致池塘坍塌。进排水系统要保证畅通无阻,检查管道是否有破损、堵塞等问题。增氧机等设备要进行维护保养,确保在需要时能够正常运行。

- 越冬设施准备:对于一些需要越冬的水产养殖品种,要准备好相应的越冬设施。如搭建温室大棚,为水产动物提供相对温暖稳定的环境。在搭建大棚时,要注意结构的牢固性和保温性能,可采用双层薄膜等方式提高保温效果。同时,要做好大棚内的通风换气工作,避免空气湿度过高而引发疾病。

立冬过后的水产养殖工作虽然复杂,但只要养殖户们认真做好以上这些关键环节,密切关注养殖生物和环境的变化,就能有效应对冬季养殖的挑战,确保水产养殖事业的稳定发展,为来年的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希望广大养殖户朋友们能够重视起来,让水产养殖在冬季也能安然无恙。

来源|水产养殖技术之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