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藩王制度比起汉、唐的诸侯王制度、藩镇制度来说,要先进得多,其主要区别在于权力的管控。
无论是明朝,汉朝,还是唐朝,藩王(镇)制度都是一种封赏制度,这三个朝代对于国家的安全和政权的稳固都想了很多的办法。
汉朝初期,刘邦为了确保天下稳定,承袭了战国时期的诸侯王制度,把一些在开朝建国中起了很大作用的军阀进行了分封为王,比如韩信、彭越、英布等人,他们是纯粹的军阀,算是刘邦集团的小股东。
要安抚和安排这群股东,刘邦只好启用了分封诸侯的制度,把他们安置到某个地区为王,几乎处于完全自治的状态,这样的分封好处是诸侯王得了实惠,暂时不闹腾,弊端却是极大,这些拥有极度自治权的诸侯王们只要实力允许,说反就反了。刘邦分封的那些诸侯王几乎都反了。
唐朝时期的藩镇制度比汉朝初期的诸侯王制度要严谨得多,不再给予藩镇节度使王的封王,权力也还是归属中央朝廷管辖,但是随着节度使实力的扩张,中央朝廷控制不住节度使了,让藩镇节度使不但逐步坐大,甚至一度威胁皇权,唐朝的灭亡就源于藩镇制度。
唐朝的藩镇节度使能够势力越来越大的根源在于唐朝启用了“雇兵”制度,节度使可以自行招兵,朝廷的本意是想坑节度使一把,反正把镇守边界的责任给你,钱也拨给你,你养多少兵我不管,我只管边境安宁。节度使们钻了政策的空子,既然朝廷让我招兵,那我就使劲的招,至于钱,那么大一块地盘,盘剥盘剥百姓总是会的。
到了明朝,朱元璋是真正的把分封诸王当作了一种赏赐,而且这些王爵只分封给朱氏子孙,藩王制度是朱氏皇室对子孙的一种福利待遇。
明朝的藩王制度也分两种,一种是实藩,一种是虚藩。
实藩就是受封的藩王有一定的实权,特别是卫所统兵权,他们的封地往往是在大明朝的重要边境地区,比如辽东的宁王朱权,比如燕蓟的燕王朱棣等等,他们被朱元璋封在该地的主要目的是——抵御异族。
朱元璋很清楚实藩分封给中央朝廷会有很大的威胁,于是为那些实藩王制定了很多规则,他们作为该地的藩王只具有部分军事指挥权,有点像现在的地区军分区司令,只管辖对外作战,而且他们的卫所护兵数量有限,当时的朱棣只能配备三万人,宁王朱权要对付鞑靼,加上朵颜三卫才八万人。
藩王既然只管军事,那么地方由谁管理呢,那就是中央朝廷派遣的地方官员管理,这些地方官员不但要管理地方,更有一个重要的任务——监视藩王。
朝廷对那些实藩封王管理非常的严格,控制军队数量,严禁插手地方事务,甚至还要派儿子为质京城等等,而对于那些虚藩封王们,朝廷依然进行了严格的管控,特别是在朱棣登基以后,对所有的藩王都进行减少护卫,地方官衙严格看管。
明朝的藩王制度相对汉、唐两朝是要先进,首先在根源上断绝了藩王有足够的实力对中央朝廷的对抗,又在地方管理上减少藩王的参与,藩王不具备地方行政权,大大的降低了藩王在地方的势力做大。
至于明朝藩王朱棣造反成功,很大的原因在于建文帝朱允炆实在太过弱智,政治完全不成熟,才给予了朱棣莫大的空间进行发展,最后导致局势不可收拾。
明朝的藩王制度肯定要比汉朝、唐朝的诸侯制度、藩镇制度先进得多,而讽刺的是,也是明朝的藩王朱棣造反成功了,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异地藩王造反成功登记称帝的皇帝之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