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谓是流传千古,孙仲谋孙权的事迹彻底响彻古今,他也以骁勇善战,足智多谋为后人道矣。
但其实他的哥哥孙策所立下的功绩不输孙权,他的手下败将许贡曾经对孙策评价道:有项羽之勇,野心伯伯,可见孙策的才干之高。
但可惜和当时的吴国名将周瑜一样,他们都是英年早逝,孙策在年仅26岁便遗憾地放下手中大业离世。
但在当时,吴国大业未成,于是孙策在临死前坚持让位给弟弟孙权,但后来孙权称帝后对待哥哥孙策的后人却值得一番琢磨。
孙策
孙策的名声虽然没有周瑜和孙权来得响,但是他对于吴国来说却十分重要,他是三国时期吴国政权的奠基者。
孙策和孙权都是孙坚之子,在父亲孙坚还是司马的时候,孙策就在老家结交名士名声远扬,也就是在这时周瑜听闻孙策之名,投奔孙策,二人相交相识,一见如故。
初平三年,孙坚奉朝廷之命攻打刘表,但不幸被刘表的部下所杀,年仅17岁的孙策挑起大梁,从此带着弟弟孙权跟随袁术东征西战。
袁术深知此子不凡,虽爱才干,对孙策还是有所忌惮,直到孙策第二次投奔袁术,袁术才将他父亲手下的一千多人兵队交还孙策。
就连袁术手下的大将都十分佩服孙策的手段,袁术也感叹道:如果有孙郎这样的儿子也可死而无憾了,可见孙策虽年幼,但已经表现出超人的政治素养。
孙策过于耀眼,袁术知道,此子非池中之物,不免对其略有打压,不能全然信任。
他曾经多次许诺孙策要职,但到最后关头,却都只命任自己的亲信,长此以往,孙策对袁术十分失望。
而后孙策攻打江东,袁术自认为孙策必败,于是就放任他的行为,只配给他一千多名将士。
随着孙策的一路南下,不断有人投奔他,直到最后他的队伍已经壮大到五六千人,在加上孙策的有勇有谋,他们一路上见神杀神,见佛杀佛,势如破竹。
新平二年孙策大胜,击败刘繇打跑吴郡太守许贡。
197年袁术称帝,至此,孙策和袁术彻底决裂,带两年后袁术却意外病死,他的手下纷纷投奔孙策,孙策均优待处理。
建安五年,孙策进军豫章,从此一统江东,落户称王。
巅峰时期就连曹操也忌惮他,难以与他争锋,于是将自己弟弟的女儿许配给孙匡,以求暂时的和平。
让位孙权
多年来的南征北战,是孙策斩获功绩无数,但是同时也让他立下了很多的仇家。
曾经被孙策打败的许贡,想借此机会挑起孙策和曹操之争,借此复仇。
于是他给曹操写了封密信,在信中称孙策有项羽之勇,野心勃勃,希望曹操能用朝廷的名义来召见孙策,借此除掉这个巨大的隐患。
但这信被孙策所截,看到信的内容后,孙策震怒,他无论接不接受召见都会挑起战争,许贡实在是用心狠毒。
于是孙策带兵讨伐许贡,将他满门抄斩,只有幼子活了下来。从此许贡的残余势力便一直找机会复仇。
建安五年四月四,孙策独自在丹徒山打猎,这让许贡门下的刺客看到了机会,于是三人密谋重伤了孙策。
虽然三名刺客被随后赶到的护卫所杀,但孙策已经受伤严重,病危之际,他开始考虑继承人的问题。
由于他本人只有一子三女,而儿子也只有两岁,难以继承重任,并且又怕幼子夭折政局不稳。
三弟孙翊虽是骁勇善战之辈,但是行事相比于孙权却缺少谋略,并且显然孙策和弟弟孙权更为相熟。
于是在弥留之际,孙策最后选择了让孙权继位,临终前他对弟弟孙策所说的一番话,感人肺腑。
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
字字真心实意,可歌可泣,坡有此后诸葛亮《出师表》之意。
大意是希望孙权能够守住家业,在三国鼎立中保存无国的实力,争衡天下。
而弟弟孙权也没有让哥哥失望,后来的事情也很好地说明了孙策是个守成之才,孙策打下的江山保存完好,并且也进行了小范围的扩张。
后代
孙权称帝后开创了吴国,定首都为南京,但令人不解的是,他追封自己的父亲孙坚为五烈皇帝,但是哥哥却没有追封帝号。
按理来说打下的江山,孙策可以说是主要功臣,但他只追封孙策为长沙桓王,于情于理都不合规矩。
但其实仔细一想,孙权此番做法也是出于自己的角度考虑,如果追封孙策为皇帝,那么侄儿孙绍,则有机会继承皇位。
那么在将来孙绍必定是自己儿子们争夺皇位的绊脚石,可能会引起纷争和隐患。
出于巩固地位的角度考虑,孙权此番做法便也说得通了。并且更有甚者,孙绍甚至没能继位孙策的长沙王爵,而是被封为了吴侯,地位进一步下跌。
孙权其实继位之后,一直想巩固自己的实力,削弱哥哥孙策的影响力,他不断淡化孙策的军事手段。
但对孙策的三个女儿孙权尽职尽责,为三个女儿均寻得了好夫家,都是吴国当时有名的青年才俊,婚后生活也无忧无虑,幸福安康。
而孙策之子孙绍在后来也功绩平平,泯然于众人矣。孙绍的后人更是逐渐淡出吴国的政治舞台。
小结:
孙策一辈子都在为吴国保江山,扩疆土,可到了最后他也只落得个长沙王爵。
而孙策的后人也遭到了孙策一般的对待,不断被打压,逐渐平平无奇。可见在大是大非上,哥哥孙策的胸襟要高于孙权,如果孙策没有被刺杀可能三国的政治形势大有变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