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曹魏三直臣:辛毗拽曹丕衣服,杨阜硬刚曹叡,高堂隆临终犹谏

《三国志·卷二十五》是辛毗、杨阜、高堂隆三个人的合传,陈寿在最后评价他们“刚亮公直,正谏匪躬,亚乎汲黯之高风焉。”意思是说,这几位曹魏大臣刚亮公正,敢于直言劝谏,可以和西汉谏臣汲黯相提并论了。

辛毗拽曹丕衣服

辛毗(?~235年),字佐治,颍川郡阳翟县(今河南省禹州市)人。从这个籍贯上可以看出,辛毗也是出身颍川士族,和荀彧、荀攸都是同乡。辛毗还有个哥哥叫辛评,辛毗在袁绍起兵反董时,跟随辛评一起去河北投了袁绍,之后辛毗就跟在哥哥辛评后边打酱油,后归于曹操。

夺嫡之争时,辛毗坚决按照嫡长制支持曹丕。曹丕称帝后,辛毗被赐爵关内侯,任侍中。黄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想从冀州迁徙士家十万户到洛阳。当时连年干旱,蝗灾肆虐,中原大地发生了严重的饥荒。群臣都认为在饥荒之年不宜这样做,魏文帝刚愎自用,一意孤行。担任侍中的辛毗坚决反对,再次劝谏,想让曹丕收回成命。曹丕十分生气地对辛毗说:“我不想和你谈论此事。”辛毗从容地说:“陛下既然不认为臣不肖,让臣随侍左右。密室之议,朝堂之论,为臣都应该切问应对,拾遗补阙,陛下怎么能不同臣下商议?何况臣所谈论的并非个人私事,事关社稷安危,臣不能不说!”

曹丕无言以对,站起来要回后宫,辛毗拉住他的衣襟不放,魏文帝用力夺回衣服,悻悻回宫。过了一会儿,他火气稍消,又出来责问辛毗:“佐治,你为什么要苦苦地同我作对呢?”辛毗诚恳地说:“在这种饥荒年月,强行把他们迁徙到河南,没有粮食来救济他们,这样会使他们心怀怨恨,失去人心,因此我不得不力争陛下收回成命!”自此“辛毗引裾”成为一个有名的历史典故。杨阜直言劝谏曹叡

杨阜,字义山,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从籍贯上看他和姜维是老乡,凉州本地士族出身。杨阜最大的功绩就是把马超从凉州赶跑,“杨阜借兵破马超”的桥段基本还原那段历史,后杨阜因功被封关内侯,后进京为官,每当朝廷会议大事,杨阜总是侃侃而谈,以天下为己任,反复谏诤。

魏明帝曹叡经常戴着绣帽,穿着半袖的缥绫衣服。杨阜就问他:“这是行得什么礼仪呢?”明帝默不作答,但是后来不按礼法穿朝服就不敢再见杨阜,迁任将作大匠。魏明帝大兴土木,选美女以充后宫,还不断出宫到禁囿中巡猎。这年秋天,一场大雨,加上罕见的雷电,竟劈死很多鸟雀。杨阜引经据典,直言劝谏曹叡。

明帝在许昌营建新宫,又在洛阳修建宫殿观阁,杨阜上疏说:“尧居茅屋而天下安居,禹住低宫而百姓乐业。夏桀修筑璇室、象廊,商纣建造倾宫、鹿台,结果亡国丧身;楚灵王因为修筑章华台,结果身受其祸;秦始皇营造阿房宫,结果殃及儿子,二世而亡。凡是不顾惜老百姓只图自己快活的人没有不自取灭亡的。陛下应当效法尧、舜、禹、商汤、文王、武王,吸取夏桀、殷纣、楚灵、秦始皇的教训。”

曹叡广采众女,杨阜上书要求那些失宠宫人出宫,于是召集御府吏问后宫人数。御府吏恪守过去法令说:“这是秘密,不能泄露。”杨阜大怒,对这个官吏处以杖打一百的惩罚,并训斥说:“国家从不把九卿排在国家机密之外,难道还有让小吏知道的秘密,而不让九卿知道?”明帝闻讯后更加敬畏杨阜了。

高堂隆临终犹谏

高堂隆,字升平。泰山郡平阳县(今山东新泰)人,西汉经学家高堂生的后代。黄初三年(222年),高堂隆被任命为平原王曹叡的王傅,从这个意义来说,高堂隆是曹叡的老师。太和元年(227年)曹叡即位,任命高堂隆为给事中、博士、驸马都尉。

作为皇帝之前的老师,高堂隆还是比较受曹叡尊敬的,所以一开始高堂隆的建议,许多曹叡都采纳了。但在青龙(233年-237年)年间,曹叡开始大兴土木,兴建宫殿、高台等各种建筑,高堂隆则开启了“一直劝谏”的模式,《高堂隆》传绝大多数篇幅,都是高堂隆劝谏曹叡的上疏,可惜曹叡后期听不进去。

晚年高堂隆得病很重,无法写字,只能口述奏书说:“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说:‘鸟之将亡,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臣下患病,一天比一天严重,恐怕不久人世。我最担心的是自己的一腔忠言没有完全倾吐出来。臣下的赤诚,自然不敢与曾子相比,但还是希望陛下稍稍听我几句善言。

高堂隆临死前的劝谏,是提醒曹叡警惕鹰扬之臣:本朝初上苍曾发出警告,宫里燕子巢穴中发现有一双怪鸟全身艳红,这是帝国最大的奇闻趣事,应该严防猛鹰飞扬的官僚,以免祸起萧墙。我个人建议,最好让诸王在封地内建立军队,像棋子一样在全国星罗棋布,分布在全国重镇,拱卫皇室保护中央,维护首都所在的京畿。

其实看出司马懿有野心的人肯定不在少数,高堂隆作为曹叡的师傅,说话比较直接,明确告诫要曹叡严防鹰扬之臣,并且提出了建议,让曹魏宗室诸王在各地建立军队,以拱卫皇室。先不管这个建议是否靠谱,但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只可惜高堂隆临终之言也没有引起曹叡的重视。

明末大儒王夫之曾在《读通鉴论》中说,其实青龙、景初年间,曹魏政权已经岌岌可危。魏明帝曹叡大建宫殿、广采众女、访求神仙、滥用刑罚,当时陈群、蒋济、辛毗、杨阜、高堂隆等许多人曾直言劝谏,可惜曹叡不听,导致曹魏最终难逃覆灭。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吕思勉《三国史话》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