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7世纪一直到19世纪,这200来年时间,沙俄的国运一直都很昌盛。尤其是1700年彼得大帝军改以后的沙俄,犹如脱胎换骨一般,实力大增,不断东扩、西扩、南扩。打下了2288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
这期间,沙俄除了出现大量诸如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大帝、亚历山大二世等明君外,其实还涌现出了一大批名臣。正是这些名臣助力,才让沙俄有了开疆拓土的动力。
一、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
穆拉维约夫是个正儿八经的官二代,他老爹是沙皇尼古拉一世身边的御前大臣,深受重用。为此穆拉维约夫33岁那年,就成了沙俄的少将。
你说他战斗力彪悍吧,其实也不见得,虽说此前参加过第八次俄土战争、讨伐波兰起义等战役,不过没啥太显著的功绩。他能年少有为,大概率还是沾了老爹的光。
1847年,39岁的穆拉维约夫被沙皇任命为东西伯利亚总督,这份差事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也使得他得以在俄国历史上“青史留名”,至今俄国亿万民众都在缅怀他。那么他究竟做了什么呢?
第一,在第九次俄土战争中,保住了沙俄的远东利益。
1853年开打的第九次俄土战争,又被称之为克里米亚战争。那时候尼古拉一世打算向南进军,拿下巴尔干半岛,最好直接灭掉奥斯曼土耳其,夺取君士坦丁堡。
奥斯曼土耳其当时已经衰败了,如果单独对抗沙俄,还真不是对手。为此他们喊来了英法帮忙,英法也担心沙俄把整个黑海沿岸都给吃掉,那这样黑海可就是沙俄的内海了。
为此英法两国,外加撒丁王国(意大利的前身)便与奥斯曼土耳其组成了联盟,合伙对付沙俄。欧洲战场打得如火如荼,英法凭借强大的海军力量,也没忘了到远东去搞事情。
当时沙俄在远东的话事人,就是穆拉维约夫。他手里只有四五艘战舰,以及一千多号人,战斗力和英法远征军没法比。为此,要想保住远东利益,穆拉维约夫只能巧胜。
穆拉维约夫不愿自己那点可怜的海军,与英法正面交锋,因此将舰队撤入海港,以大炮辅助打击英法联军。见英法联军无法攻克海港,穆拉维约夫设下埋伏,用几个美国人成功引诱英法一支700人的队伍掉入了自己设下的陷阱,从而大获全胜。
这一战过后,英法已经无力继续再在远东撒野了,只能后撤休整。1年后休整归来的英法联军对着堪察加半岛上的俄国海军基地就是一顿炮轰,不过很可惜,穆拉维约夫早就带着舰队跑路了。直到第九次俄土战争结束,英法联军都没从穆拉维约夫手里占到便宜,他也因此一战成名。
第二,不费一兵一卒,帮沙俄得到了外东北。
这是我们中国都应该铭记的一件事,因为穆拉维约夫欺负到咱们头上来了。早在1847年穆拉维约夫刚来远东时,就制定好了南下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的计划。
当年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大帝都曾经叫嚣,黑龙江流域必须要落入俄国人之手,否则就是俄国的奇耻大辱。由此可见,人家垂涎东北地区已经有几百年传统了。
为此,穆拉维约夫上任以后,不断派人偷偷潜入外东北地区进行勘察工作。他们发现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偌大土地上,只住着几万中国人,这才放心大胆地向该地区遣送俄国移民。
到了1858年,穆拉维约夫见清廷忙着和英法打第二次鸦片战争,同时还要应付太平军,根本没工夫管东北的事情。因此他觉得时机来了,便开着两艘军舰,来到了当时黑龙江将军的驻地瑷珲城。
穆拉维约夫用炮轰黑龙江江面的方式,威胁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瑷珲条约》。丢了黑龙江北部60多万黑土地固然让人心痛,更让人心痛的是,俄军压根就没动手,便轻而易举从中国人手里,拿到了6个江苏省大小的地盘,你说气人不?
此外,乌苏里江以东的40多万土地,也成了中俄共管地,2年后,中俄签订《北京条约》,也正式将这片地区纳入了俄国的范畴,同样不费一兵一卒。
我之奇耻大辱,彼之千秋功业。穆拉维约夫自此成了俄国人心目中的大英雄,他的雕像至今屹立在黑龙江对岸的伯力城,该雕像眺望着中国这个方向,意图很明显。
此外,穆拉维约夫本人也在2006年,被印在了如今俄国纸币面额最大的5000卢布上,连彼得大帝也只在500卢布的纸币上而已,可见这家伙在俄国人心目中的分量有多重了。
二、“半个沙皇”考夫曼。
考夫曼这个人或许大家认识得就不太多了,因为他本身对中国没有太大的伤害,他的主要目标在中亚地区。所以说,中亚的朋友们,应该对这个人很熟悉,毕竟他曾经统治过中亚20年左右时间。
沙俄在18世纪之前,陆续夺取了西伯利亚大片地区以后,便将目标看向了中亚。首先被收拾的便是哈萨克汗国,这地方地广人稀,牧民们放马牧羊,过着乔峰和阿朱羡慕了一辈子的幸福生活。
奈何18世纪以后,沙俄利用哈萨克汗国内部大玉兹、小玉兹、中玉兹之间的矛盾,不断拱火,从而渔翁得利,陆续征服了这广袤的草原。
而彼时的中亚,还有希瓦汗国、布哈拉汗国、浩罕汗国以及土库曼等几个难啃的骨头。为了逐步将这些势力征服,沙俄在夺取塔什干以后,在这里建立了所谓的土耳其斯坦总督区,考夫曼恰好就是该总督区的第一任总督。
很明显,征服中亚各国的重任,也就落在了考夫曼身上。
考夫曼此前同样没啥太辉煌的战绩,第九次俄土战争期间,穆拉维约夫已经以东西伯利亚总督的身份名扬远东了,而考夫曼还只是一个营长。
不过沙俄战败以后,考夫曼被调到了陆军部,这才有了稳步升官的机会。由于沙俄不敢继续在西方撒野,因此考夫曼驻守在立陶宛,也没有立下什么太出色的功绩,1865年,考夫曼升任立陶宛总督,虽说很重要,但却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因此,调任土耳其斯坦总督以后,考夫曼打算大展拳脚,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开疆拓土,报答他的知遇之恩。
1868年5月,考夫曼以阵亡2人的代价,击败布哈拉汗国大军,拿下了中亚名城撒马尔罕。随后考夫曼又带着3500人与布哈拉汗国的2万多大军决战,结果考夫曼这边只有39人受伤,而布哈拉汗国却损失惨重。在这种碾压局面前,布哈拉汗国只好认怂,开始跟着考夫曼混。
1873年初,考夫曼得到亚历山大二世许可后,带领1.3万俄军,兵分四路围攻希瓦汗国。6月希瓦城被攻破,8月,希瓦汗国便成了沙俄的附属国。
早在1868年,浩罕汗国就与沙俄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等于是臣服在了沙俄脚下。因此考夫曼一直找不到借口吃掉这块肥肉。
恰好在1875年,浩罕汗国内部动荡,出现了一大批反俄义军。这下考夫曼高兴坏了,直接出兵4千前往浩罕汗国,用了2个月时间就平定了义军,第二年,浩罕汗国覆灭,地盘全部并入沙俄。
可以说,没有考夫曼的四处征讨,中亚4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不可能并入沙俄。由于考夫曼在中亚地位非常高,而且统治该地区长达20年之久,因此当地人戏称他为“半个沙皇”。
三、财政大臣,维特。
维特和穆拉维约夫、考夫曼不同,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官,没有上两位开疆拓土的锐气。但维特作为沙俄的财政大臣,自有自己的一套特殊方案,来帮助沙俄开疆拓土。
在维特看来,沙俄要想继续强盛下去,就必须要进行工业化,只有发展好经济,才能继续开疆拓土。因此,维特的理念是,先经济后战争。
在维特的主持下,沙俄采用金本位,1892年后,开始兴建一大批银行,同时加快了全国铁路修建工作,将远东、西伯利亚和沙俄的欧洲部分,真正连成了一个整体。当然了,这还不是维特的高光时刻。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以后,日本强烈要求清廷将辽东半岛割让给自己。这个时候维特出马,他建议必须要阻止日本这么干,因为这会影响俄国在远东地区的利益。这才促成了沙俄、德国、法国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外交取得巨大胜利的情况下,一切都开始按照维特的计划来走了。
1896年,维特邀请清廷派老李前往沙俄参加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实际上则借助这个机会,和老李签订了《中俄密约》。
这份条约的分量太重了,它将直接决定未来10年中国东北地区的命运。因为条约中规定,沙俄需要向中国借地修铁路,建一条从俄国赤塔直达海参崴的中东铁路。同时沙俄可以在任何时候,利用这条铁路运送军队物资。《中俄密约》无疑是开启了沙俄殖民东北的历史。
这还没完,在维特的主持下,沙俄成立了华俄道胜银行,专门负责修建中东铁路的资金问题。顺带着他们开始在东北发行纸质卢布,这是典型的经济侵略。
1898年,由于中东铁路还有一段南延线,是从长春直达旅顺大连的,为此维特也参与了这一年沙俄强租旅顺大连的事情,与清廷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同时拥有了全权负责修建中东铁路南延线的资格。
维特不赞成武力夺取东北的计划,更不赞成用武力将沙俄的边境推到中国长城一带。他觉得经济入侵,虽然速度慢,但是代价小,效果好。
如果按照维特的策略继续走下去,那么东北包括内蒙等地,都将离不开沙俄的经济扶持,变相成为沙俄的殖民地,一点毛病都没有。
奈何关键时刻,尼古拉二世失去了耐心,强行在1900年动用17万大军吃掉了东北。此后维特还在积极弥补这一策略带来的危害。他不断上书建议沙皇撤出东北,至少得撤出南满。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尼古拉二世,不仅不听他的,反而撤了他的财政大臣之职。
结果1904年就爆发了日俄战争,1年后以沙俄惨败收场。尼古拉二世无奈,只好再次请维特出山,与日本当局谈判。在维特的据理力争下,沙俄保住了外东北的地盘,以及北满的权益,顺利与日本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
到了第二年,维特再次拯救了被战争差点拖垮的沙俄,他从法国筹借到了22.5亿法郎,才使得尼古拉二世有了最后挣扎的机会。
由此可见,名臣配明君,才能事半功倍。这两者缺一个都不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