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苏联早期选择牺牲农业,着重发展重工业,真的是正确的选择吗?

我认为苏联早期牺牲农业发展重工业,其实并不是正确的选择,因为苏联模式下的重工业发展,实际上是一种高度中央集权的重工业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没有可持续性。

苏联在建立了以后,确实通过发展重工业,成为了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工业国家之一,但是我们要知道,首先苏联的底子非常好,苏联所继承的俄罗斯帝国是世界上的列强国家之一,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苏联继承的俄罗斯帝国是世界上的列强国家一直,更是一个大国、强国

除了拥有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外,俄罗斯帝国在文化科技上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著名的文学家普希金、列夫托尔斯泰、音乐大家柴可夫斯基等都是享有世界声誉的文化大师。在科技上,有创立化学元素周期表的门捷列夫、条件反射理论的构造者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物理化学创始人之一的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免疫系统学家梅契尼可夫等,都是世界上的科学大家。可以说,在苏联继承俄罗斯帝国之前,俄罗斯帝国在文化科技上就已经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就,这些成果也成为了后来苏联发展起来的底子。

▲俄罗斯帝国时期的门捷列夫等人将俄国的科技水平拉到了世界领先地位

苏联在建立以后,经历了几年的内战,直到斯大林时期才逐步步入了经济发展的正轨,苏联重新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主要是在斯大林时期,在经过了两个五年计划后到1937年,苏联的钢产量达1770万吨,钢材为1300万吨,生铁为1450万吨,煤为1.28亿吨,发电量为365亿度。1937年,苏联建成了六千多个大企业,建立起钢铁、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机械、精密仪器等部门,工业总产值占世界的10.6%,仅次于美国。超过德国、英国、法国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公有制经济占了99.8%。

这些成就是无需质疑的,也是实实在在产生的,只是这些成就的背后也有着累累的白骨,那就是发生在1932年到1933年的乌克兰大饥荒,当时的苏联为了发展重工业,不顾乌克兰人民的死活,将粮食大量出口换取了外汇,再用外汇买来了大量的工业设备用以发展重工业,说白了,就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代价换取了整个国家的工业发展。

有些人认为这个代价是值得的,但是从人性角度出发来看,这样做既残忍,也没有可持续性。就破坏性而言,乌克兰大饥荒造成了300-700万人的死亡,根据现在乌克兰历史学家的统计,当时这场饥荒造成了四分之一人口的死亡,也就是说在当时,每四个乌克兰人中就有一人死在了这场饥荒之中!能做出这样行为的,那就不是简单的牺牲部分人发展国家这么简单了,而是属于反人类灭绝性的屠杀行为了!况且作为一个已经统一的国家,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死这么多人,也不是一个政府该有的行为,因为政府的职责是保护人民,而不是杀戮人民。

如果说牺牲一部分人来成就整个国家是对的话,国家每一次遇到问题就可以随时牺牲一部分人,甚至会是任何人的生命,那么到最后的时候,会把所有人都牺牲掉,这样的政权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毕竟政府的设立是为了能为人民谋福利,而不是让人民为政府去牺牲。

▲时至今日,乌克兰总统都会悼念当年的大饥荒

当时苏联能够取得这样的发展成果,前提是苏联高度中央集权的模式,这也是当时发展重工业所付出的代价,而这个模式实际上是不可持续的。

高度中央集权的模式,实际上就是将国家所有的资源都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由中央政府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再由全国各地、各部门实施。计划经济的理论主要来源于马克思,他所针对的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简单地说,就是资本家都是逐利的,因为逐利所以都会扩大生产以追求更多的利润。当市场上所有的资本家都扩大生产以后,市场上肯定会出现产品太多,大量产品滞销的状况,于是经济危机就爆发了。马克思认为,可以将所有的资源都把控在政府手上,然后政府根据人们的需求制定生产计划,人们需要多少就生产多少,这样就不会发生经济危机了。

▲苏联时期物资短缺,人们经常要排长队购买物品

这种主张只是在表面上能够解决经济危机的问题,但是却忽略了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人性。简单地说,比如一个服装厂,你给了1万件衣服的计划,价格是给定的,原材料也是固定供应的,这种情况下,厂商自然是能怎么减少生产成本就怎么减少生产成本了,同时经营工厂的人也不会有降低成本和创新生产的内在动力。而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降低成本和生产创新是有内在动力的,因为这样做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利润。所以苏联到后来生产效率越来越低,也是缘于这点,没有理解人性本身。

同时,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模式也就注定了权力会越来越向少数人集中,因为计划经济本身就需要集权。比如如果政府命令一个工厂只能生产一万件产品,如果工厂不执行命令怎么办?如果政府要某个地区生产的粮食用于出口,地方不执行怎么办?这一切也只能靠中央集权来解决,而一旦权力过于集中,又没有监督和制衡的情况下,政权就会越来越成为极少数人谋取利益的工具。说白了,这都是因为政府权力太大造成的。

实际上,在斯大林时期苏联就形成了特权阶层,这个阶层贪污腐化,逐步把整个苏联政权变成了为个人牟利的工具,这也是后来苏联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的重要因素。后来苏联到了70年代以后,社会发展失去了活力陷入了停滞,国民经济长期得不到发展,居民生活也越来越差,所谓的超级大国到了80年代的时候,经济水平在世界上也处在了落后的位置,被日本、德国等国实现了赶超。最终到了戈尔巴乔夫的时候早已积重难返,最终造成了苏联的解体。

▲农业问题始终是苏联的老大难问题

从历史上来说,苏联自1917年成立到1992年解体,前后只有75年的时间,曾经的超级大国存在时间如此之短也不免令人唏嘘,这也证明了苏联模式确实是一个不可持续的模式。

同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对比美国,美国自建国以来240多年,除了4年内战是出于大动乱时期,其他时期都是在稳定发展。

我认为,一个政权如果存在时间越长,取得的成就越高,那么就说明这个政权模式是先进的,反之就是落后的,简单的说就是政权治理模式下,存在的长度和强度。在存在时间的长度上来说,美国模式远远超过了苏联是无需质疑的,从强度来说,美国在20世纪初就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在战后成为了超级大国,保持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从二战后到现在也有70多年了,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强国存在的时间就已经超过了苏联整个存在时间,所以无论是长度还是强度来说,美国的模式碾压了苏联模式。

如果美国模式还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可以再看看英国模式,虽然英国作为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已经衰落了,但是自从“光荣革命”以来350多年,英国本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动乱;英国从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以来到二战时期,作为世界海上霸主的地位存在了300多年;自击败拿破仑以来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存在了大约有100多年;曾经占世界陆地面积五分之二的"日不落帝国”,存在了大约有200多年,直至今日,英国也仍然是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之一,人均GDP约为43000美元,是世界上最为富裕的国家之一,本土居民基本享受了300多年的和平稳定生活,从存在的长度和强度来说,也远超苏联。

▲虽然失去了“日不落”帝国的地位,但英国本土人民已经享受了300多年的和平

因此,如果我们把尺度放大,拉大时间和空间的范围,我们会发现其实苏联当时选择发展重工业的模式并不是正确的,这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但为了解决这个一时的问题,却牺牲了更多的发展和机会,实际上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行为。

▲早在俄罗斯帝国时期,俄罗斯就已经是世界上的工业强国了

其实即便不采用苏联的高度中央集权模式,苏联的重工业也能发展起来,因为在苏联之前的俄罗斯帝国时期,俄罗斯帝国本身就是世界上的工业强国。在一战前夕,俄罗斯帝国的工业在全世界排名第四,1914年俄罗斯帝国钢产量470万吨,排名世界第四,远超工业强国法国的280万吨。一战前夕,俄罗斯帝国的石油开采、木材输出量居世界第二位,棉织品产品居世界第三,机器制造品产量居世界第四,金属加工冶炼、矿石、水泥等产量居世界第五等等,这些都表明即便没有苏联模式,苏联也能成为世界上的工业强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