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了解到这样一个故事,发生在初一的学习阶段。
那时,有位学生的英语成绩始终不尽人意,成为了拉低他总成绩的一大障碍。
当他步入初二的学习旅程时,情况发生了转机。
这位学生遇到了一位特别“关注”他的英语老师。
在英语课堂上,老师总是特意点名让他背诵课文。这种持续的“特别关注”,让他深刻感受到,如果英语学不好,自己就会一直陷入“尴尬”的境地。
后来,这位学生开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碎片时间,全力以赴地恶补英语。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在初二学年还未结束时,他的英语成绩就取得了显著的突破。
而他也因此从一名中等生,华丽转身成为了班级里的佼佼者。
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下,优异成绩的取得往往离不开适度的“推动”,这里的“推动”并非强制压迫,而是在孩子意志动摇时“逼”他一把,给予必要的支持与引导。
《最强大脑》中的佼佼者杨易,以理科状元的身份踏入清华大学,又在节目中凭借近乎完美的表现助力团队夺冠,被誉为“脑王”。
但在他的求学旅程中,也曾多次流露出退缩之意:“妈妈,我不想继续学了”,“妈妈,作业我不想写了”,“妈妈,我更想出去踢球”……
每当这时,是他妈妈的一番话为他点亮了前行的灯塔:“遇到难题想放弃很正常,但许多事情都需要我们多花时间去钻研才能掌握。如果现在放弃,将来面对同样的题目时,你只能遗憾地想,我本可以学会,我本可以得满分,你愿意这样吗?”
在妈妈的鞭策与鼓励下,杨易重拾信心,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最终成为了众人眼中的“学霸”。
同样,因奥运夺冠而名声大噪的杨倩,既是“清华学霸”也是“奥运冠军”,每一个头衔都令人钦佩不已。
这些荣耀的背后,也离不开父亲严格且深情的鞭策。
12岁那年,杨倩进入高手云集的青奥队,面对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她多次想要放弃。
但父亲总是坚定地说:“不可以,你不能放弃。想想你最初对射击的热爱,再坚持一下!”
后来,当她考入清华大学,繁重的训练与学业让她不堪重负,再次萌生退意。
父亲又一次“逼”她坚持下去:“读书,无论何时都是正确的选择。”就这样,杨倩在无数次想要放弃的念头中,被父亲一步步“逼”着坚持了下来,最终成就了今日的辉煌。
学霸之所以成为学霸,并非因为他们拥有超乎常人的智商,而是因为他们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在学习与训练上。
正如《清华学霸教子经》所言:孩子年幼时自控力较弱,对于学习等需要毅力的事情,不主动是普遍现象,主动才是例外。
观察那些在各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人,他们的成长之路不仅依靠自律与努力,更离不开父母的严格要求与鞭策。
虽然“逼”孩子学习、努力听起来有些苛刻,但当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收获满满的回报时,那份成就感将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
当这份成就感转化为对学习的热爱,激发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与求知时,孩子的优秀便指日可待。
在《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这部著作中,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成就学霸需融合三大支柱——精深、激情与导师的指引。
一个学霸的成长之路,离不开对某项技能的深厚热情作为内在动力,离不开持续不断的刻苦练习来打磨技艺,更离不开一位“伯乐”式的导师来提供方向与鼓励。
对于孩子而言,父母往往扮演着他们学霸之路上的首位“伯乐”角色。
若父母愿意适度地引导孩子,鼓励他们多花时间在学业上,通过不懈的努力,培养出学霸并非遥不可及。
更进一步,若能在这一过程中,发掘并尊重孩子的个人兴趣,因势利导,孩子便能在兴趣的引领下,如同得到神助,向天才的行列迈进。
然而,最令人惋惜的是,当父母忽视引导,放任自流,那些本有可能绽放天才光芒的孩子,可能会因缺乏正确的引导与努力,而沦为平庸,甚至养成逃避努力的习性。
这无疑是教育中最深重的遗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