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16世纪东亚最强军队,戚家军到了明末的表现,依旧令人动容

嘉靖38年,戚家军成立于浙江义乌,因领命将领为戚继光而得名。总人数4000左右,主要任务就是在浙江一带防范入侵的倭寇。在戚继光的统领下,戚家军的纪律严明,训练有素,而且有当时最先进的装备。所以在戚继光手下,从未打过败仗。从而被誉为是16世纪东亚最强军队。

这支军队在戚继光死后,并没有消失,而是一直流传到了明朝末年。

跟清朝的湘军十分类似,戚家军严格意义上是被称之为浙兵,是浙江当地农民、矿工组织起来的一支军队。所以戚继光去世以后,这支军队依旧完好无损地延续了下去。而且经历了戚继光的统帅,这支军队基本上成为了明朝战斗力最强悍的军队。

戚继光虽然死了,可是练兵的方法和兵法都还在,所以浙兵的实力依旧强悍。明朝万历后期,浙兵不断被调往辽东参加战斗,每十个人过去,常常只有两三个人回来。浙兵基本上都战死在了辽东,而此后朝廷一直在不断征兆浙兵前往辽东,尤其是在萨尔浒之战惨败以后,浙兵成了抵抗辽东后金的主要力量。可是义乌这一带的恶人都被打光了,人口丧失十分严重。

川军和戚家军联合作战,震慑努尔哈赤大军。

萨尔浒之战给万历敲响了最后的丧钟,惨败以后的明军只能选择退守沈阳。为了保证沈阳的安危,明朝启用了川军和戚家军。川军就是著名女英雄秦良玉所指挥的部队,而戚家军则是戚继光当年的部队所衍化而来的浙兵。这两支军队都是当时明君战斗力最强悍的军队。

可是他们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人数上比不过后金军队。川兵和浙兵加起来不过一万人左右,而八旗军队足足有十多万。他们尚未赶到沈阳的时候,沈阳就已经陷落了。这个时候秦良玉的弟弟秦邦屏已经率先带兵在沈阳浑河对岸驻扎。

努尔哈赤敏锐地察觉到了对手不一般,所以主动发起了进攻,骑兵数次进攻,居然都被川军击败,这让努尔哈赤有些吃惊。过去打明君简直犹如捏蚂蚁,这次绝对不简单。此后,努尔哈赤不断派遣骑兵上前增援,都被川剧击退。

汉奸李永芳炮轰川兵,三千多戚家军血染沙场。

努尔哈赤的援军不断跟进,却依旧被川兵击垮。这个时候汉奸起到了关键作用,已经投降后金的明朝将领李永芳对川军实施了炮轰。一时间血肉横飞,秦邦屏本人战死沙场,川军残余人马不得不退过浑河。浙兵此刻已经来到,领军守将童仲癸只带了三千多戚家军前来。因为其他明军不敢招惹后金,数万辽东明军,就像在看戏一样,丝毫没有上前帮助的打算。童仲揆不是傻瓜,他知道此战九死一生,所以早早就准备好了最先进的火器。

自辽左用兵,将士率望风崩溃,独此以万余人当数万众。虽力绌而覆,时咸壮之。事闻,赠策少保、左都督,增世荫三级,赠仲揆都督同知,增世荫三级。---《明史》

在后金人马杀来的时候,火器的威力充分发挥了出来,火器的熟练运用,让戚家军占尽了上风。不过好景不长,明君数万援军不来支援,导致火器用光。童仲揆只能带着戚家军跟后金人马肉搏。后金大军支援不断,明朝大军没有支援,这场仗真够窝囊的,结果戚家军全部人马无一生还,120多名将官,没有一个走回来的,鲜血染红了整个浑河。

努尔哈赤感到后怕,明军却不知道珍惜。

这是努尔哈赤打过的仗中最艰难的一仗,也是所消耗的代价最大的一仗。对手不过是三千多人的戚家军,却给后金造成了上万人的死伤。过去对付的明朝军队,只有逃跑的份,压根就不会主动出击,而这次遇到的戚家军却异常勇猛,比八旗子弟还要出色。努尔哈赤感叹,明朝其实是有强大的军队的,只是他们不会好好利用罢了。

如此有战斗力的军队,为什么不扩充建制?为什么让他们孤军奋战到灭亡呢?也许是老天爷都在帮助努尔哈赤。戚继光所流传下来的这一支军队,完全继承了他当年在世时候的英勇表现。

当年他对敌倭寇百战百胜,靠的不是勇猛,而是军队的素质。明末的戚家军也没有给戚继光丢脸,只不过明末的其他军队,已经没有了气节。好好一直强大的戚家军,却只能血染沙场,没有一个回来的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