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
夏
天南星科Araceae
学名:Pinelliaternata(Thurb.)Breit
别名俗名:地文、水玉、守田、羊眼半夏、地珠半夏、麻芋果、三步跳、地茨菇、地巴豆、天落星
形态特征:多年生小草本,高15~30厘米。块茎近球形。叶出自块茎顶端,叶柄长6~23厘米,在叶柄下部内侧生一白色珠芽;一年生的叶为单叶,卵状心形;2~3年后,叶为3小叶的复叶,小叶椭圆形至披针形,中间小叶较大,长5~8厘米,先端锐尖,基部楔形。肉穗花序顶生,花序梗常较叶柄长;佛焰苞绿色,长6~7厘米;雄花着生在花序上部,白色,雄蕊密集成圆筒形,雌花着生于雄花的下部,两者相距5~8毫米;花序中轴先端附属物延伸呈鼠尾状,通常长7~10厘米,伸出在佛焰苞外。花期5~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野生于山坡、溪边阴湿的草丛中或林下。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河南,浙江等地。
化学成分:块茎含挥发油、烟碱、粘液质、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胆碱、3,4-二羟基苯甲醛等。
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入脾、胃经。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治湿痰冷饮,呕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胀满,痰厥头痛,头晕不眠。外消痈肿。注意:一切血证及阴虚燥咳、津伤口渴者忌服。
半夏的故事
常说的半夏为旱半夏,来源于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因“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而得名。半夏是一味中药,具有良好的祛痰、止呕功效,故医家称之“为燥湿化痰要药”和“降逆止呕要药”。民间也流传着关于它来历的典故和传说。中医认为,半夏对喉痈等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因其有小毒,需谨慎食用。
中药半夏,在很久以前曾以“白霞”为名。这其中包含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叫白霞的姑娘为生活所需,常在田野里割草剜菜。有一次,她在田野里挖了一种植物的地下块茎,就试着在嘴里咀嚼,想拿它充饥。谁知吃下后吐了起来,她赶快嚼块生姜止呕,呕吐止住了,就连久治不愈的咳嗽也好了。
于是,白霞就用这种药和生姜一块煮汤给乡亲们治咳嗽病,竟然屡治屡效。但这种植物块茎含浆液丰富,要清洗好多次才能使用。一天,白霞又在河边清洗这种药,不慎滑入河中丧命。当地人民为了纪念她,就把这种药命名为“白霞”。后来,人们又发现白霞在夏秋季节采收,加上时间的推移,就逐渐把“白霞”写成“半夏”了。
【免责:我们尊重原创,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
来源:敦化市中医院
初审:刘瑶
复审:李莉娜
终审:关艳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