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二维电极结构:推动高性能声表面波器件的发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异质集成XOI课题组基于自主研发的蓝宝石基和硅基钽酸锂(LiTaO3)异质集成衬底,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二维电极结构,这一突破性进展旨在提升高性能声表面波(SAW)器件的性能。该技术实现了横向高阶模式抑制、带外寄生响应削弱,并使得谐振器的品质因子(Q值)超过5000,为5G通信系统的滤波器应用提供了新选择。

在当前5G通信的快速发展中,声表面波技术正在逐渐成为重要的滤波元件。然而,5G频谱中频段众多,一些频段的频率相近而相对带宽差异显著,为此需要定制化的材料解决方案。基于LiTaO3薄膜的滤波器以其良好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但如何在确保性能的同时调整有效带宽,则成为研究的关键。QUAI在材料平台上实现不同带宽的纯声学滤波器,不仅提高了设计的灵活性,更有助于降低成本。

该研究提出了包含旋转叉指换能器(IDT)与倾斜波导边界的二维电极结构,利用具有先进性的“万能离子刀”技术成功剥离并转移高品质单晶LiTaO3薄膜。在该架构下,利用Y42切的LiTaO3/SiO2/蓝宝石(LTOS)衬底,研究人员设计出带宽可调且低损耗的剪切声表面波(SH-SAW)器件,展示了其良好的频率响应特性。

实验表明,当旋转角达到20°时,SH-SAW谐振器的主模能流角被有效控制在10°以内,且寄生模式的能流入射角超过30°,实现了寄生模式的显著抑制。在合适的波导边界匹配下,该技术的谐振器Q值超过3000,更有多种基于相同LTOS衬底的SAW滤波器展现了不同的带宽特性,最小插入损耗也保持在较低水平。

从实验结果来看,这一新型二维电极结构的大规模应用潜力巨大,可以极大地改善3D带宽(BW3dB)、插入损耗和带外抑制,从而推动SAW器件在未来无线通信中的多样化需求。同时,该研究的创新设计有助于减少对多种材料规格的需求,进一步促进行业整体的降本增效。

未来,该团队计划继续针对材料和器件进行优化,以推进这种二维电极结构在5G频段的广泛应用。作为电声器件技术的前沿,二维电极不仅提升了制造现有SAW器件的灵活性与效率,同时也为通信行业的升级换代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随着对频带资源的不断开发和优化,期待在未来的通信系统中,能看到更多基于这一技术的高性能SAW器件的落地应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作者声明:本文包含人工智能生成内容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