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为什么人类只吃食草动物的肉,几乎不吃食肉动物?难道是不好吃?

什么?食肉动物不能吃?

古人曰“食色性也”口腹之欲乃是人之常情,人类作为身处食物链顶端的高级动物也无法免俗。

然而,在这其中也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人们在肉类的选择上,食草动物的比例要远超食肉动物。

难道是因为食肉动物的肉难以入口?

«——【·肉食动物食用的可行性·】——»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多是以猪、牛、羊肉等为主,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有严格的质量监管程序,这极大程度地在源头上保证了肉类的食品安全。

而我们日常食用的的肉类多属于食草动物,少见食肉动物的肉类。哲学当中讲“存在即合理”,人类之所以选择吃食草动物的肉必然有其合理性。

就目前来说,这些食草动物的肉能够成为人类主要的肉类来源必然是获得大众认可的,包括肉质口感和养殖等多方面。

至于那些食肉动物的肉到底能不能食用,味道如何想必许多人都要打上一个问号。

首先许多食肉动物都是保护物种,法律明文规定禁止猎杀捕食。

再者食肉动物一般都带有很大的攻击性,即使真的抓到对人身安全也存在着极大威胁。并且食肉动物野性难驯,不适合大规模饲养。

反观食草动物,攻击性小,易于驯化,很适合规模化量产。

相比于食草动物的易获得,安全系数更高,食肉动物的食用就已经不现实了。

并且在一些文献中也提到了相关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食肉动物肉的食用价值并不高,甚至还存在健康隐患。

明代中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了很多草药、动物和矿物的性能和应用。其中对于野生动物的食用做出了相对客观的评价。

其中就有许多关于食肉懂能否食用,以及一些食用禁忌作出了阐述,比如熊“有痼疾者不可食”豺肉有毒,食之精神受损;狼肉食用易导致火热内盛等等。

从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现实因素很容易就会发觉以食肉动物的肉作为食物来源是不易实现的,弊大于利的。

抛开现实的原因不谈,食肉动物本身也存在着很多弊端和劣势,不如食草动物更适合人类食用。

«——【·自然循环,食物链的层级传递·】——»

在自然界中自有一套运行的法则。在整个食物链循环中,食肉动物多是处于较高级的层次的,并且多以食草动物为食,食物来源有限。

加之从生物学角度来说,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的消化系统不同,食肉动物的肠道要更短一些,这也就导致了食肉动物消化吸收更快。

如此一来,相较于食草动物而言,食肉动物的肉质当中就会缺乏一些人体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比如维生素、矿物质等。

并且动物体内有可能携带着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更不要说一些食肉动物还会食用死亡已久的动物尸体。如果人类以食肉动物为食,长此以往必将会对人体健康会构成极大的潜在威胁。

食肉动物不仅在营养价值方面不及食草动物,在肉质方面,食肉动物也难以与之相较。食肉动物由于需要捕猎食物,防御天敌,因此运动量远高于食草动物,肌肉过于发达,这大大地影响了肉质的口感。

食草动物的肉质通常比较鲜嫩口感好,对人类的消化系统友好,营养价值高,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首选。

另外,食肉动物相较于食草动物来说,大多数食肉动物的繁衍速度要更慢,而繁衍成本却要高很多,这也就造成了食肉动物在数量上不占优势,难以满足人类对肉类的需求

相反,人类通常食用的食草动物,诸如鸡、鸭、猪、羊等的繁殖却比较有保障,再有现在技术的加持,这类食草动物的产量足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除此之外,食草动物的喂养饲料,也多是植物和谷物这种容易获得的东西,饲养和繁殖成本都在可承受范围之内,是人类肉食来源的不二选择。

总之,从生物学角度来讲,食草动物确实比食肉动物更适合人类食用。

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要遵循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在整个生物系统中,人类对于选择食用何种肉类都蕴含着科学依据,并不是悖言乱辞。

但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人类也不是一开始就知道食草动物的肉更适宜人体。

«——【·追根溯源,饮食偏好·】——»

任何现象的出现都不会从天而降,都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形成的。针对是食草动物还是食肉动物的选择也是有历史渊源可以追溯的。

人类的饮食文化必然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但是人类诞生之初主要是以采集的方式来获取食物的,简言之,那时候的人类多是以植物为食。

后期随着人类的智力开发到了一定程度,懂得了团队协作,发现了火种,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石器制作,人类开始捕猎。

狩猎时代的到来不仅拓展了人类的食物来源,肉类中的营养物质也进一步激发了人类的进化。

肉类能够提供人体发育所需的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素,并且人体免疫力、身体激素分泌和肌肉生长都需要肉类提供能量。

此时人类的狩猎行为多是情况下是被动的,对于肉来源于食草动物或是食肉动物并没有多做主观意识上的区分。

直到人类的发展已经达到了其他生物无法企及的高度,人类才开始有意识的选择。这时候人类已经学会驯化一部分动物成为了家禽作为肉类的主要来源。

这部分动物也主要是以鸡、鸭、兔等这类小型食草动物为主,至于现在的猪、牛、羊的养殖为何在古代并不普及,主要是因为饲养成本高,其次,一些地区的宗教习俗禁食猪肉,而牛作为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不允许轻易私杀的

但是对于一些食肉动物的食用并没有完全消失。在《韩非子》中曾记载到纣王在宴会上使用象牙箸,为了配得上这副筷子的档次,从而端上了“豹胎”这道美食。所谓“豹胎”就是金钱豹子胎盘。

熊掌更是被称之为古代八珍之一,是楚成王的心头爱,甚至在濒死之际仍念念不忘,发出了“俟其熟而食之,虽死不恨!”的感叹。

然而诸如熊掌,豹胎这类肉并不是大范围食用的,普通老百姓,包括贵族的日常饮食都还是以食草动物为主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农业的成熟,人们日常食用的肉类有了相对稳定的来源,猪、羊、牛等食草动物的饲养和驯化已经形成规模,并且在经过不断地改良培育,口感和营养元素都更加适合人体生长发育。由此还拓展出了奶制品、皮毛制品等相关产业,一举多得。

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许多饮食技巧和偏好逐渐流传下来,形成了如今的饮食文化,食草动物的食用只是其中之一。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饮食文化都会存在差异,譬如中餐和西餐,中国的北方和南方等等。而人类只吃食草动物,不怎么吃食肉动物,这也是上百万年前的历史渊源。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