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在中国发展源远流长,是中国历史文化当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标杆。
纵观中国文化长河,能够代表儒学的非孔子不可,当然孔子早已故去,而他遗留下来的孔家则成了儒学的代表,更是成了中国文化的“脊梁”。
封建王朝当中,孔家的发展可谓一帆风顺,每一朝每一代都对孔家礼遇有加,甚至争相追捧。
孔家也懂得与时俱进,不仅积极向统治阶级靠拢,更是主动向统治者投送报名表。
只不过几千年的岁月里,孔家也经历过跌宕起伏,甚至出现过一波三折。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孔家在历史上曾同时出现过四支传承脉络,每一支都得到统治者的认可。
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同时出现了三位衍圣公,他们自称各为正统,互相攻伐之事时有发生。
那么,四支、三圣的存在到底是如何造成的,谁才是真正的正宗,他们的结局又是怎样的?
孔家的分裂
1127年,是宋朝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时间节点,因为这一年北宋灭亡了,南逃的宋人在临安建立起新的国家,这便是南宋。
这一年除了对宋朝至关重要以外,对于孔家同样如此。
因为跟随北宋王室一起逃到南宋的,还有衍圣公孔端友,从1104年,26岁的孔端友登上衍圣公之位开始,他一直是孔家的代表,更是朝廷认可的正统。
但孔端友在离开曲阜之前,把三孔之地留给了弟弟孔端操照看。
虽说是照看,但三孔之地先是沦落到伪齐的手中,进而又被金国霸占。
孔端操也就在刘豫和金国的手下成为了衍圣公,由此便出现了南北两位衍圣公并立而存的局面。
处在金国统治下的衍圣公,从孔端操的次子孔潘开始,拉开了北宗传承的序幕。
至于正统的南宗孔端友一脉,由于孔端友没有后代子嗣,无奈只能把自己当初带在身边的侄子孔玠过继到自己名下,让他继承了衍圣公的爵位。
过继而来的孔玠不是别人,正是其弟孔端操的第4个儿子,所以说南北两宗的衍圣公都是孔端操的后人,只不过,两宗处在不同的政权领导下而已。
金蒙统治下的孔家
从孔端操的儿子孔潘被确立为衍圣公开始,金朝就牢牢的把控住了孔家北宗的传承。
当衍圣公的职位传承到孔元措的手中之时,他被迫在1215年离开了曲阜,按照金国人的要求到汴京任职去了。
临走之前,他又把三孔祭祀的权力交给了弟弟孔元用。
此时的金国也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刻,山东在1220年被木华黎打了下来,孔元用也成为了木华黎手中的工具。
他被蒙古人册封为衍圣公,让其为蒙古提供正统服务。
只是这种服务的时间极其有限,因为4年后南宋又把山东收了回去,可不知出于何种原因竟然没有废除孔元用的衍圣公。
可能是南宋没有太多的时间整理孔家的传承,毕竟,1225年山东又被蒙古人抢了回去。
孔元用也十分干脆,直接向蒙古人投降,他的衍圣公名号也就保留了下来。
至此,历史上就出现了4支、3位衍圣公并立而存的局面。
金国人把持的孔元措,蒙古人手中的孔元用和南宋临时在山东使用的北宗孔元用,最后则是南宋南宗孔万春。
这便是因国家政权更迭造就的孔家南北两宗历史变革,这种变革一直持续到了元朝之时。
北宗趋于一统
1225年之际,北宗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又分裂出了孔元措与孔元用两个支脉,最先消失的是孔元用这一支。
1225年,获得衍圣公名号之后,孔元用积极向蒙古人靠拢,不仅政治上俯首称臣,就连军事上也跟在蒙古人身后摇旗呐喊。
第2年,孔元用就跟着蒙古大军一起来到了青州前线,充当蒙古人辅助,只是没想到孔元用直接死在了前线。
他的爵位,自然由他的儿子孔之全继承了。
反观金国方面的孔元措,在金哀宗南逃蔡州之后,他被汴京留守的将领崔立五花大绑,连同金国的王室一起送给了蒙古人。
蒙古人对于王室成员并不感兴趣,直接在青州城外就将他们通通斩首,当然女性还是被留了下来,送到军队当中充当玩物去了。
原本按照蒙古人的脾气,孔元措也应被斩首,但耶律楚才救了他,让他回到曲阜为蒙古人服务。
既然孔元措回来了,那么,孔之全的衍圣公就被迫交了出来,由此,北宗便完成了形式上的一统,回归到了孔元措的衍圣公之位上。
内部争夺衍圣公爵位,导致爵位空缺数十年
孔元措虽然登上了衍圣公的爵位,但他的命运同孔端友一样,没有后代子嗣。
无奈他只能将爵位传给了弟弟孔元綋的孙子孔浈,可他的这一番举动却惹来了孔元用的孙子孔治的嫉妒。
此时的蒙古大汗是蒙哥,他接到了孔治的举报书,声称孔浈并非孔家子嗣,而是李家的孩子,要求归还衍圣公的爵位。
蒙哥作为蒙古人对于儒家并不重视,反而对于这种争权夺利的行为十分看不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在1252年直接废除了孔家的衍圣公爵位。
1279年,南宋灭亡之后,唯一剩下的南宗衍圣公孔洙也提出辞爵的请求,忽必烈同意了。
到这里,衍圣公的爵位便停止了,一直空闲到了1295年。
当初那个举报孔浈并非孔家子嗣的孔治,获得了元朝的认可,成为了新一代的衍圣公。
1307年,孔治死亡之后,其子孔思诚成为衍圣公。
可关于衍圣公爵位的争执却并没有停止,曲阜孔家人对孔思诚的血缘提出了质疑。
元仁宗便对其血脉进行调查,最后,把衍圣公的爵位拨给了孔元用的后代孔思晦。
由此,明清时期的衍圣公传承都是在孔思晦这一脉进行的,哪怕如今台湾地区的孔家也是由他而出。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