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宁波凤潭清酒:300年“古法”融合现代 “新艺” 米香型白酒清雅柔绵

“号”外的话

每一个城市,都有这座城市独有的一“品”。

它不仅仅是单纯的产品,文化是底色,人文是线条,创意是灵魂。

这一“品”,带着城市的符号,生活的诗意,让每一天的日常,变得不一样。

你所在的运河城市,运河水滋养千年,独特的地域地理、个性鲜明的特色文化、勤劳智慧的人民,都创造出独属于运河城市的运河一“品”。

我们连续性地把它们展现出来,欢迎您阅读,希望您推荐。

今起推出酒系列。

宁波宁海的凤潭村三面环山,村处台州三大苍山的雁苍山南麓,杨梅岭水库、雁苍山林泉、潺潺溪流四处辉映,宁海五大溪之一的凫溪穿村而过,与邻村“宁波第一长寿村”下河村共饮雁苍山泉。村西凤头山有一高丈余的岩石,形似展翅之凤,凤岩之下,凫溪水恰好遇山而止,向北折转90度大弯,形成一个深潭,乡人称之为“凤潭”。

宁海梅林凤潭村林氏始祖林文宁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迁此建村已有800余年。凤潭村酿酒历史可追溯到300余年前的清雍正年间,历史悠久。据《凤潭族谱》记载,早在南宋绍兴年间,凤潭林家太公从酒酿中,领悟出自然发酵成酒的启示。经多次尝试和摸索,用普通的大米和糯米等做米酒,以小麦或稻米加野生辣蓼做酒曲(俗称白药),逐渐掌握了发酵原理和酿酒经验,以及“三更装糟糟儿香,日出烧酒酒儿旺,午后投料味儿浓,日落拌粮酒味长”的酿酒技术要领,自此酿酒为业。因特殊的地理环境,村里家家都会利用辣蓼草制酒曲,俗称“白药”,再选用自产的上等糯米经发酵酿制成米酒,存贮在岙胡缸窑生产的酒埕当中。

几百年来,由吃酱板到酿成清澈的米酒,然后进化为蒸馏烧酒;从自家品尝到日常招待宾朋、宴席用酒,并衍生出浓厚地域特色的酒俗、酒礼等,可以说,古老的酿酒文化已经广泛融入凤潭人日常生活之中。勤劳的林氏族人将酿酒作为一门手艺,携带酿造工具,走街串巷,上门为客户酿酒,获取报酬(民间称为“做酒师傅”)。林友国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出身于酿酒世家,是家族第七代传人,自1985年开始从事“做酒师傅”行业,有着高超的酿造技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凤潭清整合了300年的酿酒工艺,打造了传统的米酒生产工艺与现代化的生产技术相融合的酒厂。“以凤潭村美酒为龙头,建立属于凤潭的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共同致富。这是我开发‘凤潭清’酒产业的初心所在。”2019年,凤潭人林祥初筹建了双源酒业公司,找到了林氏家族第七代传人林友国担任首席酿酒师,誓把“最香的酒酿出来”。

“尝、闻、看、听,就能了解一瓶酒。”车间里,一身白色工作服的林友国在几个酿造步骤间连轴转,在一块刚刚开窖的窖池旁,他蹲下身抓起一捧糟醅,凑上鼻子鉴别着味道,叹道,“一个冬天的发酵才有这样的香气。”作为酿造师傅,林友国有一身绝活,有时只是摇一摇酒花,什么香型、什么度数、酒质的好坏,就已明了。“对于现代酒产业来说,标准化才能推动产能提升。”进入酒厂工作后,林友国将“古法”融合“新艺”,借用机器设备的传感器,精准控制温度、湿度,从而扩大生产规模。他更在林祥初的启发下,打破林氏白酒“非林姓不传”的老规矩,以“传、帮、带”的形式,培养了薛鹏吉等多位青年酿酒师,让酿酒技艺后继有人。“传承凤潭酒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酿酒生产线上的薛鹏吉,动作迅速而精准,眼神锐利又坚定。根据古法酿造工艺,合理配置生产设备,改良工艺流程,生产出的凤潭清酒品质纯正,米香清雅,入口柔锦,回味悠长,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凤潭清作为国内本土米香型白酒品牌,秉承质量为先,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品牌理念,专注于米香型白酒行业领域的研究与探索。

“我们打算在酒厂附近投资建造以酒为主题的乡村文化大院,力争把‘凤潭酒’在全国打响名气。”离酒厂百米远的一片开阔空地上,凤潭村党支部书记林海棠表示,文化园将白酒生产与工业旅游、乡村体验有机结合,集中展示凤潭酿酒文化、梅林的地域文化,不仅让凤潭村的酒香越飘越远,也让村民的生活如同美酒一样醇香。

来源:宁波双源酒业有限公司、市场信息报、宁海县农业农村局

----------------------

制作 曹宇

编校 延晨 徐蓉

一审 桂艳 张莉

二审 肖东

三审 晖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