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807字,阅读时间约为4分钟
在以冷兵器为主的古代战场,骑兵的作用不容小觑,拥有精良骑兵是取得战役胜利的关键一招,尤其是我国中原地区长期遭受北部游牧民族侵扰,缺少骑兵与之对抗,于是,中原的统治者们对发展骑兵很看重。
宋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繁盛,对于饲马也很重视,但是宋朝时期马匹数量不足,且质量无法应对北边战事。可以说,宋朝时期的马政制度是失败的,这点从其监牧制度中就可窥见一二。
按理说宋朝经济水平高,发展养马产业可以说是绰绰有余,但是却为什么却出现数量不足,质量不过关的问题呢?宋朝的马政系统到底是如何运转的呢?统治者都犯下了哪些错误?
一、基本体系
1、基本框架
北宋立朝之初就对马政十分重视,在基本框架上,设有群牧司、太仆寺和驾部。群牧司是国家掌马的主要机构,负责饲养马匹、繁殖和医治,其长官由枢密院重臣担任,每年都要下去视察马匹的饲养、繁殖情况。
而太仆寺也要分管一些监马任务,其主要职责是饲养京师和坊监的马匹,同时负责皇室车马出行及祭祀仪式上牲畜的供应。
驾部就是一个相对较小的马监专门机构,其负责的只能与群牧监相似,只是多了一个边境买马和养马官员的赏罚。
2、管理条例进行监牧
为了方便管理,宋朝在监牧上还专门在地方设置了一套管理体系,各州牧监由知州和通判共同负责,马牧情况是官员考核的重要指标,朝廷每年都会派专人进行考察,各州牧马系统内部按照职能不同,其担任的官职也不同。
此外,宋朝还为马牧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条例来规范政府养马。比如宋太宗时期,就制定了专门的饲养方法。
从出生到生长发育的各个环节,都有专门的管理照料体系,同时,对于官员的绩效考核也十分规范。比如马医如果把死亡率降到十分之三以下则有赏,十分之八以上则要被治罪。
宋朝对于牧马制度十分重视,在仁宗之前,官方共有马匹数量多、质量好,能够适应平常的用度和作战所需。仁宗之后,马匹数量锐减一半,官方开始鼓励民间养马和与游牧民族交易买马。
二、监牧制度上失败
1、朝令夕改
监牧制度在宋朝时期并不是一直存在的,牧马制在檀渊之盟后被废除,后来由于战事所需又被恢复,后来王安石熙宁变法,推出保马法。
把牧马权下放民间,监牧制度又被废除,一来二去之下,宋朝的监牧制度千疮百孔,修修补补,战马的数量逐渐减少,质量良莠不齐,无法适应作战需求。
2、官员任命混乱
宋朝时,为了防止官员搞小团体,结党营私,宋朝对于官员的调动十分频繁,监牧官员也不例外,每两到三年就要变动一次,没法长时间地待在一个岗位上。
自然无法做出什么业绩来,往往刚熟悉起业务就被调走,长此以往,官员适应岗位的能力不足,养的马匹自然质量不佳。
官员工作周期缩短,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上下级之间的工作磨合,造成行政效率低下,很多人都把工作当成晋升的跳板反正三年之后就要调走。
所以在工作上多采取敷衍塞责的态度。在这种工作模式之下,自然是养不出好马,监牧制度也就渐渐被废除。
三、财政问题
1、三冗局面
宋朝时期为了加强集权,采取一官身兼多职的制约体系。宋朝选拔官员除了科举以外,还设有恩荫制度,且种类繁多,就连刚出生不久的稚子都可以通过恩荫做官,领取俸禄,冗官现象愈演愈烈。
同时,宋朝皇帝喜欢好大喜功,对于军队重数量而不重质量,造成军费开支庞杂甚巨,冗兵现象严重。皇室开支、官员开支、军队开支、建设开支、赈灾开支,宋朝虽经济繁荣。
但是需要花费的地方有很多,经常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为了缩减开支,朝廷便想方设法地砍除不必要的项目,监牧制度就此被废除。
2、农牧争地
宋朝时期人口激增,人地矛盾进一步凸显,为了满足人口需求,农牧争地的场景在各地轮番上演,而增加土地就意味着增加税收。
当时宋朝的财政已入不敷出,后来朝廷发现牧马是亏钱的事,而改为农田之后,可以增加很多税收,于是便开始放纵居民占用牧马用地,直到监牧制度被废除。
公有养马失败后,宋朝将养马交给民间,但是百姓养马不成规模,成本和风险需要自己承担,养出的马质量不高。
无法适应战场需要,且无法集中征调,不适用于征战,骑兵部队羸弱,应付不来北方的侵略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宋朝初期十分重视监牧制度,设立了一套基本的组织框架,并附有专门的管理条例,仁宗之前,宋朝培育的战马数量多,质量高,可以应对前线战事。
只是后来由于官员频繁调动,政策朝令夕改,三冗情况突出,农牧争地愈演愈烈,监牧制度就渐渐被废除,养马下放民间之后,马匹质量极速下降,无法承担作战任务,宋朝马政的失败,是宋朝决策者的失误。
参考文献:《宋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