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1969年,天安门秘密拆除后重建,拆除时发现数枚炮弹和一个木盒

——前言——

天安门始建于永乐,改建于顺治,经历了600多年风雨的洗礼,

枪林弹雨,自然灾害它都经历过,一次次的冲刷使得这座极具政治历史意义的古建筑变得千疮百孔。

为了使它更好地完成使命,这座城楼被修补过多次,在1970年,细心的群众就发现了天安门有些

“不一样”

了,不仅高了,滴水瓦头上的龙纹也变成了葵花纹。

究其原因,就是在1969年,中共中央对天安门施行了为期

112天

的秘密拆除并重建,不光悄无声息,而且工期也短。重建天安门的背后,究竟是何原因呢?

——名字的渊源——

天安门这座古代宫殿建筑群里的奇葩,彰显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是极具东方魅力的一座古城楼。

明朝时期,北京是朱元璋的四子朱棣的封地,南京才是当时的都城。朱元璋出身草莽,为人节俭,常常感于藩王进京花销过大,于是就下令

“藩王无召不得入京”

,当然此时的京正是南京。

在朱元璋在世时,还能压住这个儿子的野心,为了平衡各藩王之间的势力,朱元璋就立在自己身边长大的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坐上龙椅的朱允炆在朱棣眼中就像个年幼无知的稚子,当不得大明天子,于是他就带领自己的部下起兵南下,攻破南京城,自己掌控了当下的时局,成为了皇帝。

而此时的朱棣在南京中又无自己的势力,无法更好地掌控中央集权,还有就是此时还没有完全驱除侵犯我国边境的蒙古人。于是就下令迁都到自己的盘踞多年的地盘北京。

因为北京以北接连蒙古,所以朱棣这样的行为就被后世网友们说成了

“天子守国门”

重建的北京城聚集了来自全国的能工巧匠。后者在北京的中轴线上建成了天安门的前身“承天门”。

承天门修建时修建了三层,一共由三部分组成,下边还建了5个门洞。

因为承天门在政治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所以在建的时候,设计师也是打着十二万分的精神,想要将其建得更加的彰显大国风范,帝王威严,也是煞费苦心。

天安门建的高大恢弘,东西向总共设置9个房间,而南北向则为5个,取“九五之尊”之意。

承天门建成后,就命运多舛,经历过闪电引起的“天火”,炸药爆炸,李自成火烧宫殿,清军入关等,早已经满目疮痍。

在顺治时期,下令重建承天门,后直接改名为天安门,取此名一是为了将清军入关冠上天意,二是对这分分合合的天下一个安定的祝愿,这个名字被我们沿用至今。

后来,在经过八国联军,军阀混战等战火的侵袭,城楼上留下了一片片历史的痕迹。

——满身疮痍——

当年北平和平解放后,在与国民政府做交接时,交接人员看着自己手中已经严重生锈的钥匙,心中感慨万千。

交接人员就走进了天安门的内部,此时的泰安门那里有原来的恢弘大气,只见墙上都起了大块儿的墙皮,因为门窗是木质结构,有的都已经已脱落了,挂在框上,房顶上的瓦片也有的掉到了地上,总之就是一副年久失修破败的景象。

交接的人员随后就将自己看到的场景给报了上去,毛主席与周总理在知晓天安门的情况后,

就决定留住这个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瑰宝。

于是,两位伟人一合计,就决对天安门进项修缮,不仅如此,还决定将对于新中国来说极具意义的开国大典搬到天安门城楼上举行。

这样的决定使得天安门被冠上了特殊的意义,就不再是一座古建筑这么简单了,而是一座对于新中国来说都具有政治意义的地方。

在两位伟人的支持下,天安门以最快的速度换了新貌。这里升起了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至此之后,天安门就像是被赋予了更高的使命,这之后,天安门城楼上就成为了大型庆祝活动的举办地。

正是因为如此,天安门就开始了它的修缮之路。但是一个矗立在风雨中数百年的古建筑,不是靠修补就能使它重获新生的。

后来,就在多次的修补下,问题终于出来了。为了修补好天安门,一直都在用一些加固的零件进行多层次的固定。

长此以往下去,加固的零件就会越积越多,重量也会越来越大,就反而成为了最大的隐患,外部坚固的零件居然比城楼本身还要重。

这个时候相关的技术人员还在纠结该如何修补天安门时,一场天灾给他们指明了方向。

在1969年,河北的邢台在这一年中连续发生了两次大地震,一次是6.8级,另一次是7.2级。

这样级别的大地震足以摧毁一些建筑物,对整个城市造成的破坏都是巨大的。

这样的破坏力不仅仅是对邢台有影响,也会波及周边的城市,很多城市都会出现震感。

而此时距离震中心400公里外的北京也受到了波及,本来就打了满身补丁的天安门就在这样的天灾下显得格外的脆弱,变得摇摇欲坠。对于这座古建筑的大规模的修理也提上了日程。

——重建迫在眉睫——

强烈的地震结束后,有关部门就派专家与技术人员对这座“危楼”进行一次全面的勘察。

在勘察的过程中就发现了不少的问题,城楼中有许多的木头已经发生了裂开了,甚至有的摇摇欲坠,只要拿手一拽,就会掉下来。

看来问题要比想象中的还要严峻。在之后的勘测中,就发现了一个非常是那个重要的问题,在城楼上领导人的休息处,一个大柱子外表看着并没有什么,但是内里直接中空,如果不加以修理,后果十分的严重。

对于这样一个有着特殊含义的建筑,出现如此大的纰漏,自然会引起中央政府的密切关注。

于是,大家群策群力,一同商讨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有专家提出,要将天安门全部拆掉,再用新的木头按照原来的结构进行替换,再将需要重点加固的地方进行处理。

还有的专家则建议,将天安门的城楼由原来的木质结果改写成混凝土的结构,这样多的话就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天安门的坚固性。

但是不论是这其中的哪一个方案都逃脱不了“重建”的命运。

到底如何选择,大家都各抒己见,也是都支持自己的方法,最后就让中央来决定。

最终中央决定,先全部拆掉,在保持原状的前提下进行搭建。因为这样子建出来的天安门外观变化较小,大众都比较容易接受。

既然两方案都已经订好了,那么到底派谁来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呢。后来,北京的第五建筑工程公司被选中,负责建筑的重建工作。

因为天安门是明清时期建造的,当时的社会还没有钢筋与混凝土,建筑都是木质的。

所以想要尽可能地还原进驻本来的面貌,木工就成为了这次重建的灵魂。由此木工负责人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木工队里,有一个叫姚来泉的木工,能力非常的出众,他当时还不到四十岁,正是壮年,无论是精力还是体力都能够跟得上。

还有就是姚来泉的手艺够好,是8级木工,是当时木工行业中的天花板一样的人物。

——拆除木质结构——

将一切都安排好后,就开始施行了,先是将相关的技术人员都配备完全。于是,在北京各地的技术人员这天都收到了来自公司的指派,但是在通知中并没有告知大家要干什么,只说是有紧急工作要做。

后来的姚来泉才知道这并不是一个普通的任务,参与到这次建设中来的不仅仅有他们整个组的木工,还有其他的技术人员,甚至有两个解放军连队在施工现场做着体力工作。

因为天安门作为新中国的标志性的建筑物,重建的过程必须得保密,不能与任何人提起,还要保质保量地完成。

首先就是要在这个庞然大物外边建一个大棚,这个棚子不仅仅可以起到保密的作用,还可以避免在施工中产生的大量灰尘向四周扬,再加上开始施工时已是冬季,这样的棚子又能起到保暖的作用。

就这样,一个长66米,高32米,宽37米的巨型大棚就拔地而起,将整个天安门包裹得严严实实的。

在这个大棚中,大家就开始进行城楼的拆除工作,由于为了保持城楼得原样,就要弄明白城楼中每一根木头的尺寸与结构。

一定要遵循毛主席对此次工程的要求,

要原样不动,尺寸不变。

随意这就导致了木工的工作极其重要,在工作中要格外慎重,姚来泉等人要让小心地测量着每一根木头。

还要弄明白这些木头是如何拼接的,为了不出错,要他们将拆下来的木头都编上了编号,然后边拆边画草图,为了以防万一,就请来记者对这些结构进行拍摄,以便于后期的考证。

就这样根据画的草图与拍的照片,再加上拆下来的木材,几个木工在一起研究了好久,终于将结构理清了。

——不一样的发现——

拆除工作在有序地进行着,这天,一个很大的声响惊动了所有工作的人员,大家上前一看,原来是在城楼中发现了一枚炮弹。

后经指挥部与专家研究确认,这是一枚当年八国联军留下的遗留物,经过处理后,专家就提醒众人,在之后的工作中要更加的小心,因为也不确定会不会出现等多的炸弹。

在后期的拆除过程中,足足拆出了6枚炮弹,这就是当年侵略者罪行的铁证。

大家在愤恨的同时,也再一次对天安门有了新的认识,在那样炮火连天的环境中居然得以保存也是相当不易了,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体现的淋漓尽致。

当大家开始拆屋顶时,指挥部就马上下令要求大家找到正中间的脊瓦。姚来泉就带上了两个工人爬上了屋顶,开始从两边向中间一趟一趟的数脊瓦,经过反复的确认,兼中兼得脊瓦就被准确找到了。

听着下边专家的指示,姚来泉将中间的脊瓦打开,在厚重的瓦片下放着一个小木盒。

这个木盒极具年代感,上边的龙型雕花极为精美,一看就是装贵重物品用的。姚来泉意识到这就是专家要找的东西,于是,就小心地将木盒递到了专家手中。

大家将木盒围到中间,在木盒被打开的那一刻,屏住了呼吸。映入眼帘的是三件东西,一件是已经看不出颜色的金元宝,剩下的两件是朱砂与五彩粮。

这些都是古人用于辟邪的,据史料记载,这是古人所说的“镇楼之宝”,这些物品都具有研究的意义。

——建成——

重建工作在拆下最后一片瓦之后就若火如荼地开始了,先用洋灰打了个地基,这样的地基更加的结实耐用。

原本的地基中间是向下凹陷的,用了这样的地基将凹陷给抹平了,虽然城楼还是按照原有的尺寸建的,

但是建筑的整体却高了83厘米。

接着就是上边的木质结构,木头相比较于钢筋水泥,会更加的脆弱。

为了让这些木料重获新生,保证重建之后的城楼寿命能过达到1000年。

姚来泉就想着用名贵木材加上现代的化学工艺来解决这件难题。但是,不富裕的预算使得这个想法还没施行,就夭折了。

后来在多方的努力下,在南海找到了可以用的木头,最大的难题就这样解决了。

当时的木工孙永林回忆过这些木材,说是遇火不燃,颜色有红有黄,真真是鼎好的木头。

木质结构建好后,就该铺琉璃瓦了,一切比照着之前的旧建筑,就是琉璃片上印的向日葵的图案像一个特殊的印记一样永远被历史铭记。

在中间的脊瓦中也是照样放了“宝物”,那是一块汉白玉,象征着顽强的一直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直至竣工,一共花费了

112天

,崭新的天安门城楼就矗立在了原来的地方,它将会继续见证历史的延续与发展。

这样的天安门城楼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建筑,而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它变得更加的坚固与高大,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