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胰腺中心收到一封特殊的感谢信,来信的人是刚出院的患者家属陈先生。21年前,他的父亲在该院成功接受了肝移植手术,时隔21年后,其父因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下称IPMN)再次来到该院就诊,并成功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续写了生命的奇迹。
噩耗!肝移植术后21年,胰腺又“病了”
“2003年,我的父亲因肝硬化伴消化道出血、肝昏迷住院,由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张峰主任医师主刀,成功完成了经典原位肝移植术,拯救了他的生命。”陈先生在信中写道,其父术后遵照医嘱定期随访并规律服用抗排异药和抗病毒药,肝功能保持正常且未发现乙肝病毒再发,至今已健康生活了21年。
今年年初,陈先生的父亲在一次常规复查中偶然发现胰管扩张,后通过进一步检查诊断为胰腺IPMN。于是父子二人慕名来到江苏省人民医院副院长、胰腺中心主任蒋奎荣教授的门诊就诊咨询。蒋教授评估病灶后告诉陈先生,患者诊断为胰头混合型IPMN、恶变率很高,具备手术指征,建议行胰十二指肠切除,“但考虑到患者肝移植术后,且患者腹腔内动脉变异严重,手术难度大,围手术期并发症风险很高。因此,保持密切随访,在肿瘤发生进一步变化时再考虑手术也是一种选择。”蒋教授说。
随后,陈先生带着父亲在全国各地遍寻名医,也皆因手术风险高,结果不确定而建议定期随访。“但我们考虑到胰腺癌乃癌中之王,一旦肿瘤彻底恶变发展为胰腺癌,父亲的生命便将进入倒计时,两难之间,我们倍感煎熬绝望。反复考虑后,我们再次找到蒋教授请求手术。在知晓我们强烈的手术意愿后,蒋教授集合团队对我父亲的病情再次进行了深度、仔细的评估,同意给我们手术。”陈先生说。
感动!迎难而上的动力源自患者和家属的一句:相信你们!
手术前,蒋奎荣教授告诉陈先生,一方面,肝移植术后腹腔内解剖结构改变,根据CT显示,他父亲的肝总动脉已完全闭塞,肝脏的动脉血供主要依赖于代偿增粗的胃左动脉-胃右动脉-肝固有动脉,而腹腔内粘连程度大概率较重,在解剖过程中极易损伤上述动脉,一旦损伤可能导致肝衰、甚至是死亡的风险。另一方面,患者常年服用免疫抑制剂,身体机能受到一定影响,一旦发生胰瘘、感染、出血等术后并发症,相较其他患者,治疗将会变得更为棘手、困难;同时,围手术期抗病毒、抗排异药物的应用也需要实时调整。总之,手术以及术后恢复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得这次手术危险重重。
感谢信中,陈先生援引了其父的话,术前他说:“21年前,是省人民医院挽救了我的生命,让我健康幸福地多活了20多年。不仅让我得以在书法艺术的修行上有了长足进展,也让我作为一个父亲,得以见证儿子成长、成家,如今孙女都上小学了” “这一次,蒋教授愿意承担这么大的风险做这个手术,我心里的一块大石头落下了,我也愿意再赌一把,相信省人民医院,相信蒋教授和他的团队,相信我们还能再创一次奇迹!”
给力!多学科协作治疗罕见病例,续写医学奇迹
面对陈先生一家沉甸甸的信任,蒋教授的回答更是令人动容,“谢谢你的信任,我每年大概在院内做数百台胰腺手术,包括新辅助治疗后以及联合动、静脉切除等高难度的手术,但你这样的手术我是第一次。也许患者可以赌一把,但医生不能赌;你心里的石头落下了,但石头却落在了我们肩上。你的病例我们已仔细研究并进行了术前MDT(多学科)讨论,针对术中可能遇到的意外情况,我们也准备了具体的相应预案,术中、术后亦有整个省人民医院多科室团队保驾护航,此次手术大概率能够获得成功,这样术后恢复才能够顺利!”蒋教授说。
带着患者及家属充分的信任与殷切的希望,蒋奎荣教授、卫积书教授、尹杰博士最终于9月13日为陈先生的父亲施行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历时4个多小时才顺利结束。“可喜的是,术后病理显示胰头IPMN伴腺上皮轻-中度异型增生,尚未癌变。肝脏外科张峰主任医师和钱晓峰主任医师全程指导了术后抗排异药物和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在省人民医院所有医护人员悉心照护下,父亲术后恢复总体平稳,因胃排空功能障碍住院近2个月后,现已基本恢复出院,在家进行营养支持。感谢江苏省人民医院!感谢蒋教授!”感谢信的末尾,陈先生激动地写道。
一封感谢信,道出了患者与省人民医院时隔21年的“相信”,正是这份信任,让医者敢于为患者“冒险”,背后体现的是江苏省人民医院医务工作者“德术并举 病人至上”的职业理念。蒋奎荣教授表示,“面对高风险、非常规的复杂病例,不干预可能不犯错,但也将患者置于绝望境地;而结合医疗的发展,综合团队的力量,对病例进行充分的评估、严格的筛选,则可能为这些患者改写生死线,赢得新生机。”这次成功的肝移植术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为国内外积累了处理类似案例的宝贵经验。他强调:“医生需要一个冒险的理由,医患相互充分信任就是我们战胜病患最坚实的基础。”蒋主任说。
通讯员 尹杰 蒋海燕 何雨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于丹丹
校对 王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