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一大学女教授上课被拍,视频曝光后,网友:简直不敢相信!

作者:扶苏

原标题:沈阳女老师“教室被偷拍”视频疯传,评论区炸了:天啊,真没想到!

前段时间,沈阳某高校“罐头瓶老师”火了。

事情起源于同学偷拍的一段视频。

视频中,穿着低调的女老师,提着一只红色无纺布袋来上课。

袋子极其简单,有些类似于超市中买酒附赠的“礼品袋”。

可就是这样一个“廉价”的袋子,女老师却拿着它装讲义、带书本,然后提到课堂。

从袋子折损的痕迹来看,这只袋子已经陪伴了女老师很长时间。

更令人意外的是,

休息间隙, 女老师竟从袋子里拿出一个形似“罐头瓶”的水杯喝水。

杯身是玻璃的,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

如此朴实无华的操作,直接震惊了底下一名同学:

“在我印象中的大学,老师都是高高在上的。”

怀着这样的感慨,他决定拍下这段视频并上传。

随着视频流出,女老师一夜之间火遍全网。

很多网友为她点赞:

然而,赞美之外更多的是质疑。

有人认为女老师的行为是 一种“倒退”。

也有人认为这纯粹是在“作秀”:

对于外界不好的声音,女老师的学生们首先坐不住了。

据了解,女老师是冯,是学校的副教授。

教学内容是关于“工程造价与工程计价”。

在学生们的印象中,冯老师私底下朴质不浮华。

她用罐头瓶喝水也不是突发奇想的“作秀”,而是在学校工作的日常。

视频火了之后,不少人想给冯老师送水杯,但都被婉拒了。

有记者专门采访了冯老师。

针对自己“走红”一事,冯老师感到很意外,她 很感谢网友的关注和关心。

关于玻璃瓶和袋子,冯老师也做出了解释。

她说 瓶子是自己1年以前喝果汁剩下的,觉得用着方便,就在上课时用来喝水。

至于装书的袋子,则是食堂的打包袋,瞧着结实耐用,才用来 装教具。

其实啊,大学教授用瓶子喝水、袋子当包,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但之所以成为一件稀罕事,并引发全网热议,

是因为物欲横流的今天,能够坚持简朴的生活实属难得。

我们见惯了纸醉金迷、也适应了灯红酒绿,

突然看到这么一个不迷恋“物质”的人,很容易眼前一亮。

有意思的是 ,即使冯老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还是有无数网友质疑她。

甚至不惜“偷换概念”:

他们大抵不相信这个世界还有如此质朴的人。

这关乎个人的认知偏差,更是拜金主义盛行的结果。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很多人都幻想一夜暴富。

拥有了财富,就能拥有梦寐以求的舒服生活,收获一众羡慕的目光。

这本没有错,也是人之常情。

所以很多人自然而然地认为,有钱就应该买豪车、买豪宅,用各种昂贵的奢侈品……

但是,这并不是全部人的选择。

我们必须要承认,生活中还有这么一群人——

他们有着纯粹的精神世界,以学问为毕生所求。

对功利兴致缺缺,却致力于造福社会。

2021年5月,高考在即。

有媒体到北大校园进行街头采访。

这时,一个形象有些不修边幅的男人进入摄像头视野。

头发凌乱,衣着朴实。

一只手提着1.5L矿泉水,一只手提着一袋白馒头,显得有些局促。

采访者问:能否可以给考生一些寄语?

男人说:加油,欢迎来到北京大学,我也不会说别的。

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个人是北大“数学天才”韦东奕。

馒头配矿泉水,不是他的突发奇想,而是他的日常。

对韦东奕来说,一切从简,是为了把更多精力用于研究数学。

还有“布鞋院士”李小文。

不管冬夏,每次露面他都穿着布鞋,以及一身旧衣裤。

第一次到学院报到,就因为这身装束,他被门卫挡在了外面。

对方以为 他是来推销的农民。

但正是这样一个,对物质生活基本没有什么欲求的人。

却将中国的遥感卫星应用领域事业,提前了好多年。

再比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

他的走红,来源于一张高铁照片。

2021年6月12日,在回北京的高铁上,78岁高龄的刘先林院士仍然笔耕不辍。

和他身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脚上那双黑色旧皮鞋——布满灰尘,边缘处出现多处磨损。

照片流出后,大家才知道这位穿着朴素的老人, 竟然是中国工程院的首批院士刘先林先生。

他毕生致力于测绘仪器国产化,是中国创造的践行者。

媒体联系到刘院士,希望对他做进一步采访报道。

但遭到了刘院士的委婉, 他说:

“国家给我的奖励和荣誉已经够多了,我现在想把精力放在研究工作上。”

从韦东奕到李小文,再到刘先林,

作为对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一群人,他们为什么生活如此简朴?

是买不起高档皮鞋?还是买不起真皮沙发?

都不是。

从他们研究内容来看,价值连城。

如果他们一心想要搞钱的话,绝对买得起任何高档货。

但他们并没有这么做。

而是十年如一日地进行往返于实验室,奔波在研究第一线。

因为至始至终,他们追求的都不是物质生活的富足,而是内心的丰盈。

这世界有三种人。

一种是走出世俗的人。

如韦神之流,他们心思纯粹,眼里除了学问再也装不下其他

虽然 外在简单朴素,但他们的精神世界,却比谁都要富足。

第二种是在世俗挣扎的人。

平凡如你我。

虽然每天为碎银几两奔波,却也没有完全迷失在金钱中。

对梦想,对情怀,仍有敬畏。

最后一种是彻底被世俗埋葬的人。

一生被金钱和虚荣所困,并固执认为,大家都应该这样。

他们最大的存在感,就是无差别诋毁第一种人。

对冯老师如此,对刘先林院士们也是如此。

他们不相信一个功成名就之人,会甘于物质的平庸。

更愿意用自己的一套理论来评判别人。

因为他们理解不了,不是所有的“幸福”都要靠物质来堆砌。

更何况,从物质中获得幸福感,一贯是难以持续的。

正如我买衣柜底层那几件大衣时的感受一样,刚买到手欣喜若狂。

可才到第二天,热情就已经开始退散。

按理来说,折腾了这么久,耗费了那么多精力才买到手的东西,应该非常高兴才是。

但结果,好像也并没有。

可见物质上的满足,换不来长久的精神愉悦。

而内心的丰盈,才是幸福的源泉。

其实想要成为哪种人,都是个人的自由。

但从观感来看, 满身匠心,似乎比满身铜臭要可爱地多。

你觉得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