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150字,周总理写了40多遍定稿,字体刚柔并济

读者朋友们,在阅读文章之前,辛苦您动动小手点击一下“关注”,我们将持续更新历史故事,既方便您后续的阅读,又可以与志同道合的读友进行讨论,感谢您的支持。

众所周知,在天安门广场的中心,竖立着一座高耸入云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整座纪念碑庄严雄伟,又生动地讲述了自虎门销烟以来,中国百姓那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

最关键的是,纪念碑的正面碑身上,镌刻着八个鎏金大字,乃是由毛主席亲自书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而在碑身的后面,则是由周总理题写的碑文。

那么,为何要修建这样一座纪念碑?它的修建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诞生

早在解放战争接近尾声时,无论是中共中央的领导人,还是在水深火热中生活的老百姓,都为即将到来的和平生活充满了期望。

与此同时,铭记这一百年来在革命的道路上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以及让后人们永记这种英勇奋斗的精神正是民心所向。

在这样的背景下,1949年9月30日召开的第一届政协会议便提出了建造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提案。

就在会议上,关于纪念碑的选址,与会人员也是各有不同的意见。

有人认为应该选在北京的东单广场,那里是比较繁华的地带,这样以便于更多人瞻仰英烈。

也有不少的政协委员主张将纪念碑建在八宝山,他们认为,八宝山本就要纪念革命烈士,这样一来,刚好和这些人民英雄们一起纪念。

只不过,更多的人还是希望能够选在天安门广场。

要知道,天安门广场本就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地带,将纪念碑建在这里,更显庄严,也更能表现出来对这些英烈们的敬佩。

但是大家都各说各有理,谁也不服谁。

最后,还是周总理站了出来:“我觉得还是在天安门广场比较好,这里曾经爆发过五四运动,历来就有着革命传统。并且,全国的百姓们也都被天安门广场有敬仰之情,因此,纪念碑建在这里是最好的。”

周总理给出的这个理由,很快就将大家说服了,那些原本主张建在别处的也认可这个说法。

就这样,纪念碑的建造地点就这样选在了天安门广场。

当天下午,就在天安门广场上,毛主席带领众人举行了纪念碑的奠基典礼。

但是,在奠基之前,还要先确定一个建碑的主题。并且,这个主题不仅要简洁明了,更要能够概括建碑的缘由。

这期间大家都在广场上冥思苦想,就在这个时候,周总理说道:“我们建立这个纪念碑,是为了‘纪念死者,鼓舞生者’。”

周总理的这句话虽然简单,但是已经将建造纪念碑的意义都融盖了。对此,毛主席十分赞赏,其余的政协委员们也纷纷表示同意。

整个奠基礼,是由周总理负责主持的,在致辞的过程中,周总理再次强调了这一主题。

紧接着,在场的代表们全都脱帽致敬,为这些牺牲的人民英雄们默哀。

在毛主席宣读完碑文之后,亲手铲下了奠基的第一掀土。

奠基石的碑文初稿,是由彭真起草的,当呈递到毛主席那里时,毛主席又对其进行了修改,才有了我们如今看到的奠基石碑文稿。而纪念碑的碑文稿,则是由毛主席起草的。

人民英雄纪念碑,承载着百姓对英烈们的敬仰之情,因此自然是重中之重。

在周总理的提议下,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前期的准备工作,兴建委由此成立。

肩负这一重任的,便是时任北京市长彭真。而协助他的,则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以及文学家郑振铎。

而在实际的建造过程中,周总理也对此十分关心,全程进行过问。可以说,周总理也是纪念碑设计及建造的总指挥。

周总理主抓建造方案

要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消息传出之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大师们,都向北京发来了自己的设计方案。而在其中,甚至不乏海外华侨寄来的方案。

在整理之后,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平铺于地面的样式,二是巨型的雕塑式,而最后一种,就是最常见的碑型或者塔型。

由于这几种类型各有利弊,一时之间也确定不下来究竟选择哪种?

一开始,委员会确定了几种方案。当时,身为副主任委员的梁思成缠绵病榻,一直都没能参与讨论。

但身体稍有好转,梁思成便迫不及待地仔细看了各种设计方案。

随后,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考量:“既然建立纪念碑是要歌颂人民英雄的伟大贡献,那种不适合用碑型或者其他形式,显得有些不成熟。我觉得,还是应该用”塔型来最合适。”

为了能够详细地向彭真描述,梁思成还在病床上的时候,便向彭真写了一封信,其中图文并茂地叙述了各种方案的弊端。

他的这封信,在之后纪念碑的设计过程中,一直都以此为蓝图。也可以说,在纪念碑之后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全是围绕梁思成这一思想实行的。

而在收到梁思成的信件后,彭真对他的建议也格外重视,立即便让郑振铎召开会议进行讨论。

为了能够收到更多的意见,兴建委还以1:5的比例在天安门广场设立了几个模型,任何来到这里的百姓都能提出自己的想法。

另外,周总理也对设计方案格外重视,而他自己在经过反复思考之后,提出来一个设计方案。

那就是将纪念碑放在广场最中央,整体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碑身、须弥座以及台座。

在他的设计中,整座纪念碑,高达37.94米,比对面的天安门还要高一些。而台座也要分成两层,整体由汉白玉栏杆环绕。

在纪念碑的底座上,还可以整圈制作浮雕,浮雕的内容,则是中华儿女为了革命而奋斗的历史事件。

不得不说,周总理虽不是专业的设计人员,但他却是中华民族解放过程的亲历者,对此的理解自然要比别人深刻。

并且,周总理也花了很大的功夫来研究各种设计方案,集各家之所长,又加入了自己的创造思想,才能提出这样获得大众认可的设计方案。

最终,根据各方意见,以及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兴建委最终确定了纪念碑的设计方案。而最后的方案,正是梁思成提出的高大挺拔的形式。

1952年8月1日,在建军25周年这个伟大的日子里,终于迎来了纪念碑正式开工的时刻。

在主体形式定下来之后,紧接着便是各种的基础设计。

其中,关于碑心石的采建,便花费了不少的时间与精力。整体重量高达320吨的碑心石,是上百位工匠们费尽心血从山上一点点地开凿出来的。

为了将这块巨大的石料运回北京,工人们又对其多次“瘦身”。

直到碑心石的重量被削减到94吨的时候,才终于将这个这个大块头运到了火车上。

耗时了七个多月,碑心石终于从青岛的浮山运到了天安门广场。而这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保证能够做到。

当石料运抵后,北京的工人也开始了紧锣密鼓地施工,争取让碑心石早日竖立在那里。

与此同时,兴建委也对碑身上的刻字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要知道,正面的碑文,早就确定是由毛主席来书写,他老人家的字大气磅礴,正符合纪念碑的风范。

只不过,至于背面碑文的嘛,虽然内容已经确定了,但是让谁来书写,却是一个难题。

为此,有人提出还应该由毛主席来书写。可正反面的碑文全部由一人来书写的话,有些不太合适。

当时,林徽因也是兴建委的成员,她在与丈夫梁思成讨论的时候,觉得无论是正反面的碑文,都需要由我们的人民领袖来写,这样才能显示出庄严,也有着不一般的历史意义。

于是,他们夫妻二人商议以后,找到了彭真同志。

一见面,林徽因便提出了自己的来意:“现在,正面的碑文已经确定了,可是这背面的碑文究竟让谁来写还是一个问题。”

彭真思考之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既然正面是毛主席的字迹,背面的碑文尽量还是换一个人。对了,周总理的字也很有浑厚的风格,也适合碑文的书写,我们可以请他来写嘛。”

这个提议,瞬间就赢得了大家的认同。于是,彭真便将这个想法向党组织提出了申请,并很快得到了批准。

毛主席、周总理亲写碑文

在得到书写碑文这一任务后,毛主席与周总理都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毛主席认真地写了三遍之后,才将这三份草稿送到了兴建委。

同时,他还让人传来口信:“请各位专家们对这三幅字多提意见,也可以从每幅其中取出字进行重新编排。如果都不行的话,也可以重新再写几份。”

得知毛主席送来了草稿之后,兴建委的成员们一窝蜂地拥来看。只见毛主席的八个大字虽写在小小的纸张之上,依旧不失大气磅礴的风范。

最终,专家们经过仔细商讨之后,从每幅字中各取最好的排列在一起。

虽出自不同的字幅,可摆在一起,其神韵就像是一气呵成而写就的,丝毫没有拼凑的感觉。

当周总理知道让自己写碑文的时候,他先是一怔,随后便答应了下来。

要知道,在我党的高级干部中,周总理的“颜体”字可是数一数二的。但是,对于这项重任,他却没有任何随意的态度,反而十分严肃认真。

当时正值新中国各项工作起步阶段,身为总理的他,自然是日理万机。

可是,为了能够将碑文写好,周总理在早起之后,第一件事便是将这150字的碑文写一遍。

要是觉得有哪个写得不好,他就在晚上结束工作以后抽出时间来多写几遍。在练习了整整一周,写了40多遍之后,周总理一气呵成,将整篇碑文落于纸上。

他从自己写的40多幅中,选出了自己最满意的一张,然后将其叠好,来到了纪念碑的施工场地上。

在那里,雕刻家刘开渠日夜在工地上参与建设。周总理将自己写的碑文递到刘开渠手中,谦虚地问道:“您看怎么样?”

刘开渠看向纸张,单拎出来上面的每个字,都是十分具有美观性。在笔画之间,也不乏刚劲之气,整体来看,结构也是既流畅又严谨。

于是,他惊讶地说道:“我只看过您写的题词,还从来没看到写的这么多字又写得这么工整的作品呢。”

就这样,纪念碑正反面的碑文全都确定了下来。而要将纸张上的字,扩大20倍放到碑心石上,这对雕刻家魏长青而言无疑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这些字写在纸上的时候,不过两寸而已。可要雕刻上去,单一个“永”字,就足足有两米高。

为此,测绘局的工人们在奋战了几个日夜之后,终于用投影机将字投射到碑心石上,并将每个字描下来。

紧接着,就轮到魏长青上场了。由于石碑无比脆弱,一刻就崩,魏长青又另想它法,才终于将大字打了出来。

为了做出鎏金效果,周总理还特批了130两的黄金,镶嵌到碑文上。这样一来,可保300年不掉色。

至于承托整个碑身的两层须弥座,则是由林徽因设计。作为一代才女,她的设计思路以盛唐的风格作为蓝本,并在病床上完成了整体的设计。

大到整体的平面规划,小到上面的装饰纹样,林徽因都一点一点地去推敲,反复修改,才有了如今我们所看到极富美感的须弥座。

1958年5月1日,历时9年之久,无数人付诸心血的纪念碑终于隆重揭幕。

在阳光之下,由毛主席与周总理题写的鎏金大字正在闪闪发光。而这些文字,也激励着我们永远不忘历史,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不息。

参考文献:

福建党史月刊:人民英雄纪念碑背后的故事

党史博采:周恩来与人民英雄纪念碑

党史天地:人民英雄纪念碑从奠基到落成的故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