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三第一学期语文11月练习卷
一积累应用(10 分)
1 .按要求填空。(5分)
(1),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2)固时俗之工巧兮,。(屈原《》)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抒发人生感慨的句子是“,”
2 .按要求选择。(5分)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2分)
对一项已经出台的公共政策的社会效果做出准确判断,,,
,,从而为决策者进一步制定更有利于实现既定目标的公共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①以确知该公共政策的优势和劣势
②收集与该公共政策运行相关的重要信息
③基于公共政策理论进行科学分析和客观评估
④要运用正确的公共政策评估方法和可行的技术手段
A .②③①④B .④③②①C .②③④①D .④②③①
(2)小明的爸爸想让班主任李老师推迟家访,他给李老师发的 微信中有一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在以下四处画线句中找出并修改。(3分)
尊敬的李老师,您好!【甲】听小明说您将在本周内光临寒舍,我们表示热烈欢迎和期待。【乙】但由于我们家刚刚乔迁新居,家具摆设等都比较凌乱,还需要一段时间整理,【丙】因此希望您能推迟本次家访,以便我们能在更整洁的环境中接待您。最后,【丁】再次对您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期待!谢谢!
二、阅读(70分)
(一)邹教授写了一篇论文,以下是某图书馆网站上关于文章目录、部分内容两个板块。请阅读这些内容,完成第3-7题。(16分)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作为学术概念的“内卷”:从西方学界到中国本土研究
三、作为公众话题的“内卷”:教育竞争语境下的再概念化
四、作为流行语的“内卷”:“万物皆可卷”背后的“结构性丧失”
(一)“内卷”扩散:多元议题下的“结构性丧失”
(二)“内卷”外围:网络流行语与社会结构的互动
五、结语
部分内容
①“2020年十大流行语”中与“内卷”一同入选的,还包括“后浪”“打工人”等。正如考泽莱克所言,概念存在于一种理论框架或概念图式中,如果不参照其他“概念”,我们就无法理解任何一个单一的“概念”。因此,我们有必要考察以“内卷”为中心的“概念丛”或概念图式,即通过对同时代相近、相邻或相反的一系列概念的分析,更好地理解这些流行语概念和社会结构的关系。比如2018年的“佛系”,2019年的“996”,2021年的“躺平”“鸡娃”,2022年的“精神内耗”。
②可以看到,这些概念在同一时期内前仆后继,与特定时空下的社会语境和心态相互勾连,反复触及到同一个结构性问题。自“丧文化”和“佛系”流行以来,对于社会竞争和机遇的沮丧悲观和自我消极逃避的心态开始通过网络流行语表达,成为标志性的网络文化事件;之后社交媒体中对“996”公司制度的控诉,反映了中间阶层对传统工作伦理的背离——拒绝机械性的、被强制设置和控制的工作制度:“打工人”和“小镇做题家”通过自我降级和反讽的形式,表达职场白领和大学生各自的阶层焦虑;同样源于中产焦虑的“鸡娃”,是城市父母在孩子教育上内卷的表现;继“佛系”之后,“躺平”重申低欲望和低参与的生活态度,通过“主动退出竞争”以及反对消费主义成为与内卷相对的另一选择。而处于社会底层的“二舅”,为中间阶层的“精神内耗”找到出路:活在当下、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依然自强向上,但是所引发的争议却指向其有意避开的对社会环境本身的批判。
③网络流行语折射的是特定时期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某种人生态度、社会心理、集体情感或时代精神。“内卷”等网络热词作为洞察网民情感深层结构的重要切口,反映出的消极或自嘲心态,烛照社会心态的变迁。围绕这些流行语实践的背后,是行动主体以戏谑、反讽等形式宣泄日常生活的压力和焦虑情绪,其根源在于僵化的社会结构加剧了现代青年的意义危机。相较于直接的政治参与和激烈的社会抨击,这些网络流行语以某些公共事件或社会热点为契机,并且以表情包、推文、帖子、短视频等网络传播形式走红。从而在日常话语中以类似于“生活政治”的方式表达个体对现代社会价值和规则的反思,使得个体在日常交往实践中获得圈层化的社会认同,因此实现身份的构建和呈现。
④考泽莱克认为,概念既是变化中的社会结构的“指示器”,也是历史发展的“推进器”。概念史研究的一个认识前提,即概念并非仅仅是社会结构的被动反映,而是具有实践意义的、作用于宏观社会的“概念”。沈姐的语文课堂。作为特定社会时期的“主导性概念”,这些流行词汇既是现社会结构的反映,同时为行动者的实践提供认识前提,从而参与到社会现实的建构中。例如,在社交媒体大肆渲染的内卷有时被认为是在贩卖焦虑,不少考研辅导机构精准掌握备考生的焦虑和浮躁心理,给备考生营造内卷的环境认知-“不报班就会落后”,从而加剧了考研的竞争形势,使得考研竞争更为内卷。这时“内卷”成为了具有自反性的概念,在对现状进行表征的同时也强化和肯定了现状,从而加剧了社会的竞争和焦虑。在社会结构制约的前提下,行动者的行动既具有主观能动性,也具有某种偶发性。网民偶然的一条作品,便有机会走红网络并上升到“事件”的高度,进而推动某些概念词汇的流行。流行语的生成和走红既受到特定社会结构制约下相关行动者的能动性作用,同时也是社交平台偶发性事件驱动的结果。因此,概念的生成、流行及其社会影响往往受现有社会结构的制约,是对社会现状真实或扭曲的反映,而在媒介逻辑的渗透和介入下,与之相伴的不确定性因素被进一步凸显、放大。
(有删改)
3.根据文章目录,以上内容所在小节的二级标题是“__________________”;若想了解“国家政权内卷化”的概念,应该阅读该论文______部分(填入具体的一级标题)。(2分)
4.作者在第③段得出结论“因此实现身份的构建和呈现”,论证过程缺少说服力。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关键概念不清晰,没有明确何为“身份的构建和呈现”。
B.前文仅分析“内卷”一词折射出的网民情感,与结论无直接关联。
C.网络流行语需要经过结构性重建才能影响个体身份的构建和呈现。
D.对现代社会价值和规则的反思并不一定产生“实现身份的构建和呈现”的结果。
5.以下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网络流行语虽然能够塑造社会现实,但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有限。
B.网络流行语体现着互联网文化中某些解构和反讽特性。
C.部分流行概念在短暂的生命周期后可能走向消亡。
D.媒介化驱动使得话语生产具有很大程度的偶然性和随机性。
6.根据文意,作者最可能认同的一项是( )。(3分)
A.社会环境并不必然加剧社会竞争和焦虑,应当多进行自我反思。
B.标志性的网络文化事件总是带有自我消极逃避的心态。
C.行动者应当发掘自我的主观能动性,获得圈层化的社会认同。
D“内卷”一词走红与当下存在的生活压力和焦虑情绪息息相关。
7.这篇论文的标题是《从学术走向公众》。请你结合目录和部分内容为其添加副标题,并说明理由。(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6分)
水在滴
苏沧桑
⑴中午十一点半,徐师傅等人都吃饭去了。捞纸房像被突然摁进了寂静的井底。
⑵有两种水声,在空旷的寂静里,缠绕回响。
⑶第一种,滴答,滴答,滴答……不急不慢,不变的节奏和密度,这是榨纸声——徐师傅上午做的几百张湿纸抄在杉木仝板上,摞成一尺多高的湿纸垛,用千斤顶压上去,把水榨出来,在晒纸房里经过晒纸的工序,就成为一张真正的元书纸。
⑷水顺着纸垛边缘滴下来,滴在铺在底下的竹帘上,迅速汇集在竹帘的四角,滴落在青石板上,滴答,滴答,滴答……让人想起赤脚踏在青石板上的脚步,想起南方屋檐下慵懒的雨滴,想起小满时节前三天的山林,嫩竹拔节,万物萌动。雨滴在每一棵竹子的头上,被它们吮吸进身体,满山的嫩竹——元书纸的前世——的身体里,便流动着雾岚的气息、草木的幽香、覆盆子的酸甜、笋的青涩,流动着欲竹的当当声、竹子顺着坡道滑到山脚的哗哗声、杀青的唰唰声、砍竹人的咳嗽声,以及路过的山民呼出的烟草味、他或她的汗味、饭菜的味道、家的味道,年的味道……一棵竹,裹着整个山林的日月精气,一张元书纸的胚胎,在滴答声中渐渐成形。
⑸另一种水声,是流水声,细弱又清亮。它来自幽暗的捞纸房某个角落,水从一只装满纸浆的槽缸里溢出来,匍匐进地面。几近难以察觉的流水声,被无边的寂静扩大了。水声泠泠,像由远及近的银铃声从云霄洒落大地。
⑹这两种水声,在此地,已经回响了一千多年,也许更久远。冬去春来,世事更替,水声从未停息,改变的,是水声渐渐从繁密到稀疏。
⑺此时,在村的另一头,作坊里年纪最大的捞纸师傅徐师傅,用手端起了饭碗。那双手已经在纸浆水里浸泡了四十五年,比白纸更白的手掌,已看不出掌纹和指纹,老茧连着老茧,有些地方已经开裂,又被纸浆水浸泡得更白。这双手,放进发酵捣烂的竹纸浆里,不细看根本分辨不出来。
⑻这双手已经不痛了,但很怕冷。数九寒天时,一天十几个小时,在结冰的纸浆水里进进出出,冷到骨头里的冷。冷了,就往电饭煲热水里蘸一下,暖和一下再做。
⑼痛的是肩膀、腰。一站十多个小时,一抬臂二十公斤,一天几百上千次。捞纸得用巧劲,抄得轻,纸太薄,抄得太重,纸又会嫌厚。每一张纸,重量误差不超过几克,要有手法、经验和耐心、细心。
⑽一缕阳光在吱呀一声里改变了形状,捞纸房的门被推开了,徐师傅回来了。刚才缠绕回响着的两种水声迅速遁迹,代之以一些更清晰明亮的声音——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滤水声、竹架子的咿呀声、一个老男人偶尔的咳嗽声。“摇头晃脑”的下午开始了。
⑾“摇头晃脑”是每个上年纪的捞纸师傅的习惯。捞纸就是《天工开物》记载的“荡料入帘”。徐师傅手持纸帘浸入水浆,纸帘随手腕晃动,使浆液匀开,慢慢向前倾斜,晃出多余的水浆,那层浆膜就是一张纸。随着倾斜、上提、放纸、揭帘这些动作的起承转合,他低头、转头至右边又转到左边,然后点头、抬头,一气呵成。纸帘提拉出水的最后一下,他的头点得很快,像在用劲,又像在对自己说“对,对,对”。
⑿午后的换纸房,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水声是唯一的声音。他喜欢安静,连收音机都不愿意听。
⒀他并不关心纸是不是有生命,是不是有灵魂,他听不懂回归、传承、情怀这些字眼。他不知道那些纸去往何处,纸上会被写下或画下什么,哪怕是一个沉重的嘱托、一张生死状、一个孩子的梦想,或是一个罪人的忏悔……
⒁“做生活,不管喜欢不喜欢做,总归要好好做。”这“生活”,关系到他一天有多少收入,关系到他平淡无奇却无比重要的日常,更关系到心里安与不安。
⒂偶尔,他也会想,接替他操起这张竹帘的会是谁。他没有徒弟,年轻人都不学这个了。刚才,穿过村庄回捞纸房时,他碰到了一群人,一个在外地做生意回家过节的邻居,叼着烟,眉飞色舞地说着在新马泰旅游的事。邻居以前也做纸,后来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出去挣钱了,再也不碰纸了。
⒃徐师傅与他们擦身而过时,听到了一阵哄笑。他呵呵笑了几声,头也不回走上了通往捞纸房的田埂,重新将自己安放进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水声里,感觉世界又回到了他喜欢的样子。(节选自《纸上》,原载《人民文学》2017年第5期)
8.第④段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加以赏析。(4分)
9.赏析第⑾段画线部分场景描写的妙处。(4分)
10.第⒁段画线句“做生活,不管喜欢不喜欢做,总归要好好做。”是理解徐师傅的一把钥匙,请结合全文评析其“做生活”的态度。(4分)
11.标题“水在滴”妙在何处?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4分)
三、阅读诗歌,完成12-14题(8分)
柳絮
(唐)刘禹锡
飘飏南陌起东邻,漠漠蒙蒙暗度春。
花巷暖随轻舞蝶,玉楼晴拂艳妆人。
萦回谢女题诗笔,点缀陶公漉酒巾。
何处好风偏似雪,隋河堤上古江津。
12. 依据题材,本诗可归入的一项类别是( )(1分)
A. 咏物类B. 怀古类C. 记行类D. 感遇类
13. 对本诗特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巧用叠词B. 化用典故C. 对仗工整D. 意境寥廓
14. 《红楼梦》第七十回诗社重建,同填柳絮词,薛宝钗的《临江仙》独占鳖头。她说到创作意图:“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你觉得按薛宝钗的说法,刘禹锡的《柳絮》是否落套?请简要分析。(5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5—20题(19分)
胡松传
①胡松,字汝茂,滁人。幼嗜学,尝辑古名臣章奏,慨然有用世志。登嘉靖八年进士,知东平州。设方略捕盗,民赖以安。
②敌大兵压境,而巡抚史道、总兵官王陛等备御无素。松上边务事,谓:“大同自兵变以来,壮士多逃漠北为寇用,今宜招使归。有携畜产器械来者听其自有。拊而用之,皆劲旅也。孰与弃之以资强敌哉!大同最敌冲,为镇巡者较诸边独难。今宜不拘资格,精择其人。丰给禄廪,使得收召猛士。又久其期,非十年不得代。彼必不为苟且旦夕计,又必稍宽文纲,非大干宪典,言官毋得轻劾,以坏其成功。又寇贪而好利,我诚不爱金帛。东赂黄、毛三卫以牵其左,西收亦不剌①遗种,予善地,以缀其右,使首尾掣曳,自相狼顾,则我可起承其敝,坐收全胜矣!”他所条析,咸切边计。帝嘉其忠恳,进 秩左参政。
③松疏上,当事者已恶其侵官。及迁擢益忌之不畀以兵柄令于三关听用欲因以陷之。寇大入,抵太原。给事中冯良知遂劾松建言冒赏,无寸功。纪功科道官张尧年、王珩劾总兵官张达等,并论松虚议无补,遂斥为民。屡荐,辄报罢。
④三十五年,起陕西参政,复条严保甲、均赋税、置常平、简伉健数事。三迁江西左布政使,所部多盗,松奏设南昌、南丰、万安三营,遣将讨捕,以次削平。以会讨广东巨寇张琏及援闽破倭功,两赐银币。
⑤居三年,召理部事。代郭朴为吏部尚书。奏言:“抚按举劾,每举数十人,虚誉浮词,往往失实。赏罚不当,人何所激劝?且巡抚岁终例有册,第属吏贤否,今皆寝阁,乞申饬其欺玩者。”帝嘉纳之。
⑥松洁己好修,富经术,郁然有声望。晚主铨柄,以振拔淹滞为己任。甫七月,病卒。赠太子少保,谥恭肃。(节选自《明史·胡松传》)
[注]①亦不剌:古部落名②三关:泛指边关。
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非大干宪典()(2)简伉健数事()
16.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进秩左参政()A.俸禄 B.官阶 C.次序 D.整理
(2)复条严保甲()A.次序 B.条理 C.逐条 D.条陈
17.第⑤段画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3分)
且巡抚岁终例有册,第属吏贤否,今皆寝阁,乞申饬其欺玩者。
18. 第③段画线句有五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五处标识出来。(5分)
及迁擢益忌之不畀以兵柄令于三关听用欲因以陷之。
19. 第②段写胡松向皇帝进言,很有说服力,请加以分析。(3分)
20. “恭肃”有忠诚守正、刚毅决断之意。请结合全文,举出两例分析胡松谥为“恭肃”的原因。(4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
书韩魏公黄州诗后
苏轼
①黄州山水清远,土风厚善。其民寡求而不争,其士静而文,朴而不陋。虽闾巷小民,知尊爱贤者,曰:“吾州虽远小,然王元之、韩魏公,尝辱居。”以夸于四方之人。元之自黄迁蕲州,没于蕲,然世之称元之者,必曰黄州,而黄人亦曰“吾元之也”。魏公去黄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诗。
②夫贤人君子,天之所以遗斯民,天下之所共有,而黄人独私以为宠,岂其尊德乐道,独异于他邦也欤?抑二公与此州之人,有宿昔之契?不可知也。元之为郡守,有德于民,民怀之不忘也固宜。魏公以家艰,从其兄居耳,民何自知之?《诗》云:“有斐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金锡圭璧之所在,瓦石草木被其光泽矣,何必施于用?
③奉议郎孙贲公素,黄人也,而客于公。公知之深,盖所谓教授书记者也。而轼亦公之门人,谪居于黄五年,治东坡,筑雪堂,盖将老焉,则亦黄人也。于是相与摹公之诗而刻之石,以为黄人无穷之思。而吾二人者,亦庶几托此以不忘乎?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1分)
A.矣 B.也 C.焉 D.乎
22.第②段写韩魏公为什么还要写王元之?(2分)
2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贤人君子所在之处,感染着当地的普通百姓。
B.道德高尚者的善行,感化了当地的奸佞小人。
C.贤人君子所在之处,给当地的百姓带来实惠。
D.品德高尚的显贵,受到当地普通百姓的爱戴。
24.第①、③段画线句中的两种“思”有何内在联系?(5分)
三、写作(70分)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倾向于做出“最优”的选择;但很多情况下,我们未必做了“最优”的选择。你对此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要求:⑴自拟题目;⑵不少于800字。
【扫码获取试卷+答案电子版】
答案:
1、(1)吾尝跂而望矣
(2)偭规矩而改错离骚
(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1)C(2分)
(2)【乙】修改为:但由于我们刚刚搬入新居(3分)
评分标准:找出错处1分,修改正确2分。
3.(2分)“内卷”外围:网络流行语与社会结构的互动
作为学术概念的“内卷”:从西方学界到中国本土研究
4.(3分)C 5.(3分)A 6.(3分)D
7.(5分)当代中国“内卷”概念及其话语变迁。正标题“从学术走向公众”范围较大,没有聚焦到目录及正文中的“内卷”一词。以副标题的形式对正标题进行补充,能清晰明确地指向论文核心。便于读者快速了解论文的的具体研究对象。
评改建议:副标题2 分,包含“内卷”概念及话语变迁 2 个点。原因分析 3 分,需包括正标题、副标题、读者3 个角度,不重复得分。
四、现二答案:
8.(4分)答案示例:这段文字从虚和实的角度进行描写,实写了眼前的水滴,由这水滴展开了丰富而合理的想象,虚写了一张元书纸的胚胎的形成过程。虚实相生手法的运用,让时空交织,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调动起来,给人非常细腻而丰富的审美体验。
评分说明:虚实的内容各1分,表达效果2分。
9.(4 分)答案示例:这段场景描写展现了捞纸这一古老的工序,突出了徐师傅娴熟的手法和神情的专注,表达了作者对徐师傅的赞美。
评分说明:一点2分,情感不写不扣分。
10.(4分)答案示例:徐师傅尽管长年辛苦制作元书纸忍受着双手和肩腰的疼痛和单调重复,但他还是全情投入;尽管元书纸制作工艺日渐式微,但他依然坚守。他这种“做生活”的态度,“不管喜欢不喜欢做”,已经超越了个人的喜恶,而“好好做”不仅关系到他的收入和谋生,更关系到他内心的安宁。这种对传统手艺始终如一的坚守,对“做生活”的积极态度不会随时代的发展而消逝,具有永恒的价值。
评分说明:结合内容阐述“做生活”的态度2分,评价2分。
11.(4分)答案示例:标题“水在滴”妙在意蕴非常丰富。既是指捞纸房的水声从未停息,也象征元书纸制作工艺的延续。既反映了徐师傅单调重复的生活状态,也表现了像他这样的匠人们对传统手艺的坚守。而水滴声的变化,体现了徐师傅享受工作和全情投入的状态;水滴声渐渐从繁密到稀疏,暗示着元书纸制作工艺的日渐式微。
评分说明:写出任意一点给2分,意思接近即可。
12. A 13. D
14. 参考答案一:刘诗并不落套。
他笔下的柳絮并无轻薄和飘零之感,而是呈现出漫天飞舞、茫茫荡荡的灵动景象。诗人抓住柳絮飘飏的特点,让其布满天地,和蝴蝶共舞,和美人相依,并由此展开联想,让其萦绕在谢道韫和陶渊明处。
虚实相生的笔法,扩大了诗歌的意境,跳脱出了一般咏絮诗的漂泊无依之叹。
参考答案二:刘诗也落入俗套。他虽未直言柳絮的轻薄无根,但他所写的柳絮随风飘荡,附着在他物之上的各种场景由此而生。虽然笔法上由实入虚,似乎拓展了意境,但从主题而言,并未能像薛宝钗所写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般推陈出新。
12. (1)( 触犯、冒犯(违反) ) (2)( 挑选、选拔 )
13. (1)( B )
(2)( D )
14.而且巡抚年终例行有册子献上,排列所属的官吏贤与不贤,现在搁置不行,请求告诫整治其中欺玩的人。
(“第”是动词,排列次序,“寝阁”:搁置,“饬”:整顿,整治)
“巡抚……例有册”是主谓短语;,“属吏贤否”是“第”的宾语,动宾短语后断开;“寝阁”的是事,“乞申饬”的主语是胡松,不同的内容中间要断开。
15.答案: 及迁擢/益忌之/不畀以兵柄/令于三关听用/欲因以陷之。
16. ①说理有针对性,胡松针对大同兵变,守官无能的情况,向皇帝进言。
②说理很周密,胡松从宽待逃亡壮士;选拔并厚待守官;利用敌贪特点,多方面提出治边举措。
③语言有感染力,多用感叹句(反问句)强化情感,以此打动皇帝。
17. 他任职期间,设计捕捉盗贼,使人民安居;给皇上上奏边关要务,切中要害;
被当事者弹劾陷害,被起用后依旧上奏如故;削平盗贼,援闽破倭,屡建功受赏;上奏弹劾巡抚;
晚年以选拔滞于仕途的官员为己任。
这充分表现出他忠君爱民、勤于国事、正直、有决断的性格特点。
22.(1分)C
23.(2分)侧面描写,用王元之的德政来衬托韩魏公的品行。
细解:既然是“书韩魏公黄州诗后”,应该以韩魏公为主,那么为什么还要写王元之,肯定是为了衬托韩魏公的。一个故事中,有两个人,一个为主,另一个为什么要写?大多基于陪衬。问题是用王元之的什么陪衬韩魏公的什么?要就需要结合文意概括。王元之“为郡守,有德于民”,韩魏公做了什么?文中没有写,只是借《诗经》用了比喻“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好的品德。所以答案是:用王元之的德政来衬托韩魏公的品行。仅回答“衬托”是不够的。
24.(3分)A
25.(5分)前一个“思”是韩魏公对黄州百姓的思念,后一个“思”是黄州百姓对韩魏公的怀念,两种“思”均推崇淳朴、高尚的德行,且互为影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