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邓小平逝世十周年,前翻译望着北京街景:小平早就预言到了

2007年2月11日这天上午,在北京朝阳门附近的一座大厦里,一位40多岁的男子望着窗外,看到朝阳门外大街上一片车水马龙的景象……

那一天,距离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逝世十周年的日子还有不到10天。

而这位中年男子不是别人,

正是当年曾担任邓小平英文翻译的高志凯

看着如今北京城繁华的景象,高志凯由衷地感叹道:“现在的中国,一睁眼所看到的这些场景,

是小平二三十年前就预言到的……

”与此同时,当年给小平做翻译的经历和故事,

也一幕幕涌上了他的心头……

“为中央领导工作的最年轻的翻译”

事实上,高志凯开始担任邓小平翻译时非常年轻,只有23岁。因此,

他也被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中央领导工作的最年轻的翻译”

这位当年的青年才俊的父母都是山东人,于1949年南下。1962年,高志凯在苏州太仓降生,那是一个离上海很近的地方。

从小时候起,高志凯就展现出自己过人的语言天赋。

在家里,他同家人说山东文登话。跟外界交流时,小高则使用太仓话和上海话。

到了高志凯9岁时,他们一家从太仓搬到了苏州市区。很快,小高又说了一口流利的苏州话。就这样,小小年纪的他不知不觉中,

已经掌握了4种方言外加普通话

读初一时,12岁的高志凯开始学习英语。凭借自己发音方面的天赋,他对这一西洋语种同样驾轻就熟,进步得很快。

1977年,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

刚刚复出的邓小平主持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作出了于当年恢复高考制度的决定

此时的高志凯只有15岁,正在读高一。然而,当这个少年听说高考报名并没有年龄限制时,不禁摩拳擦掌,决定跟自己的两个哥哥一起去参加。

在老师的建议下,高志凯报考了英语专业。按老师的想法,“虽然考不上,就当预习了”。可几乎谁都没有想到的是,小高一鸣惊人,

不仅成功考上大学,还成为了当年苏州市区外语单科状元

于是,1978年2月,高志凯进入苏州大学外语系就读。16岁的他,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学生。

“我从一开始,就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

,后来高志凯这样回忆道。

在大学里,高志凯继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并在大三时考取了北京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后来他再接再厉,又考取了联合国译员训练班,为前往联合国工作进行准备。

然而,当高志凯硕士毕业后,并没有前往联合国,

而是被分派到外交部翻译室,成为那里的一名译员

一开始的时候,高志凯以为自己来这里只是个过渡,很快就会被派到联合国去。可翻译室的领导过家鼎却明确告诉这个小伙子:“只要我在这一天,就不让你离开,你就死了去联合国这条心吧。”

原来,当时国家比较缺乏相关方面的人才。

高志凯进外交部时,翻译室正处于青黄不接之时。一些前辈如周文重、施燕华等,已经在一线工作了十年二十年,急需年轻人进补。于是,过家鼎便告知高志凯:

国家需要你

不仅如此,当有一次高志凯陪同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的照片,被《北京日报》刊登出来后,过家鼎拿着报纸特意放到小高的办公桌上:

“你看!你小小年纪,照片都上报纸了!”

就这样,原本一心想去联合国的高志凯,想法渐渐被扭转。毕竟,给国家领导人担任翻译的机会是非常难得的。于是,他决定在翻译室的岗位上深耕。由于宿舍离工作地点比较远,这位年轻人干脆住在了翻译室的打字间里。

打字间里有一张小床,高志凯晚上就在上面睡觉。那段时间里,每天同事们下班后,他还会继续在办公室工作学习。

与此同时,外交部也在重点培养高志凯。

后来曾担任中国驻美大使的周文重是他的直接辅导老师,经常给小高做翻译练习。

不仅如此,有那么几次,当周文重给邓小平当翻译时,还把高志凯叫过去让他坐在后排,现场进行模拟翻译练习。周文重翻译工作结束后,还会和小高一起讨论和核对翻译笔记,去总结经验取长补短。

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志凯的业务能力越来越强。

进入1985年后,他开始正式担任邓小平的翻译。

在小平身边的日子

能够成为邓小平的翻译,为这位国家领导人工作,高志凯自然感到十分荣幸。后来,他在同外交部前辈们聊天时,才得知了自己得到这一机会的原因。

“他们跟我说,志凯,我们当时选你有几个考虑:一是人很勤奋,中英文水平都在不断提高;二是发音比较好,会用嗓子;三是你个子不高;四是在大场合比较沉着冷静。”对这些原因,高志凯有自己的分析:“晚年的邓小平身高只到我鼻子这里。

他们说,你站在领导人身边不会遮挡,既能把工作做好,你的存在又好像微不足道。

高志凯为小平工作时,这位领导人的身体状况还比较不错,但右耳听力逐渐下降,基本上都用左耳。除此之外,作为四川人的邓小平有浓重的口音,为了熟悉老人家的语音语调,高志凯还把小平1974年4月出席联合国大会时的发言录音反复听了很多遍。

就这样,年轻的高志凯开始了全新的职业生涯。那些年里,他先后陪同邓小平会见了多位国际政要,包括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副总统布什、前副总统蒙代尔、前国务卿基辛格、国务卿舒尔兹等。这些会见,基本都是在人民大会堂进行的。

高志凯注意到,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经常谈到中国正在进行的

改革开放

,以及

世界的和平发展

问题。很多外国政要来到中国后,都非常渴望见到邓小平,甚至将这位中国领导人看作一名智者,向他请教一些重要问题。

一般来说,在进行重要的外事会见时,外交部都会给国家领导人准备说帖,很多领导人也会参考说帖来与外宾谈话交流。

然而,邓小平却从来不用说帖,他总会直接阐述自己的理论和观点。

不仅如此,小平的话语言简意赅,生动活泼,十分口语化,从不拖泥带水,经常用通俗易懂的俗语来表达大概念、大理论,比如“翻两番”、“留有后手”等等。

而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高瞻远瞩,就像一个预言家

。他一看就是20年,一憧憬就是100年。“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50年不变”、“100年不变”……这些,都是小平经常和外宾谈论的话题。

为了做好翻译工作,高志凯花了很大的心血。他深知自己不仅不能翻错,而且不能重问邓小平说过的话,因为那样不仅不严肃不严谨,也不得体。为此,这位年轻翻译几乎每次陪同小平会见外宾前,都会花一整夜进行最后的冲刺准备,通常都不怎么睡觉。

不仅如此,为了让自己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高志凯每次陪同会见时,都会准备两样特殊的东西:清凉油和风油精。会见之前,他会在自己的太阳穴涂上风油精,在鼻子下方涂上清凉油,以使自己保持绝对的清醒。除此之外,高志凯还经常在西装内口袋里装5支圆珠笔和3个笔记本,以备不时之需。

在邓小平身边工作期间,这位中国领导人给高志凯留下的最深印象,

便是其务实的作风

。“我陪他见外宾,从没听他引用过一句唐诗。他说一不二,丁是丁,卯是卯,但用的都是大白话。”

而高志凯唯一一次听到邓小平讲英语,是在同时任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会面时发生的。

那是1986年的一天,温伯格来中国进行访问。

当时,中美两大国的关系很好,军事合作十分密切。只见小平和温伯格相谈甚欢,从天南地北聊到古今中外,气氛非常融洽。

双方交谈结束后,按照惯例,身为东道主的邓小平会将温伯格送到会面地点人民大会堂福建厅的门口。然而,这一次,兴致颇高的小平高兴地将这位美国客人一直送到了走廊里。

此时,作为翻译的高志凯也一路跟了出去。只见小平最后同温伯格握了手,并脱口而出一句英语——

“Goodbye(再见)”

……

由于在此之前,高志凯从未见过邓小平会见外宾时说英语,一时没反应过来的他,条件反射一般将这句英语翻译成了汉语——

小高凑近邓小平的左耳,大声说出了两个字:“再见”……

邓小平见到这一幕后,

先是侧过头来略带嗔怪地瞪了高志凯一眼,接着也说了一声“再见”,然后哈哈大笑起来……

离开外交部难忘邓小平

给小平做翻译的那些年里,高志凯一门心思扑在本职工作中。后来,他不无遗憾地表示,当时很多关于邓小平的细节,还没来得及更细腻地去体会……

转眼来到了1988年。这一年,26岁的高志凯毅然作出了一个选择——

报考美国知名学府耶鲁大学

原来,当时的高志凯十分崇拜美国前国务卿、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基辛格博士。作为一名国际关系专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基辛格可谓高志凯的榜样。于是,这位年轻中国小伙也决定去攻读国际关系的博士学位。

最终,在基辛格的推荐下,高志凯成功入读耶鲁大学,并于1993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毕业之后,他先是成为了一名纽约华尔街律师,后来又在知名公司摩根士丹利出任副总裁,可谓在美国事业有成。

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的中国,正发生着一场巨变。

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到处都呈现出一派日新月异的景象。

就在中国许多方面快速发展之际,

1997年2月19日,年过九旬的邓小平离开了这个世界,令无数国人深感悲痛

几天后的2月23日,这天晚上10点左右,一辆小汽车缓缓驶上长安街,向天安门方向行进。在绕着人民大会堂缓慢地转了三圈后,汽车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驾驶这辆汽车的不是别人,正是对人民大会堂十分熟悉的高志凯。

当年,他曾在这里为邓小平工作了好几年。可如今,这位慈祥的长者已经离开人世,怎能不让已经回国工作的高志凯感慨万千。

他通过这样的方式,向小平默默地进行最后的道别……

从美国回国后,高志凯还曾前往江西南昌,参观当年邓小平在那里工作过的工厂。在一块小平曾用锉刀锉螺丝钉的案板前,他站了很久。

1997年10月,当高志凯陪同一家公司在纽约股票市场挂牌上市时,纽交所所长得知这位中国男子曾陪同邓小平在北京会见过自己的前任,便特意邀请他一起按响当天开市的铃声。

虽然已经离开外交部多年,但过去那段岁月,特别是为邓小平工作的时光,已成为高志凯人生难以分割的印记。

到了2004年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之际,高志凯在《人民日报》和《大公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

回忆自己给小平做翻译的经历,收获了不错的反响

。那一刻,他深深地意识到,这段经历不应该只属于自己一个人,应该交付给历史,让更多的人分享。

三年后的2007年2月11日上午,一家媒体的记者与高志凯相约在其工作的办公室见面。在这间办公室里,挂着他陪同邓小平会见外宾的照片。

高志凯望向窗外,朝阳门外大街上一片繁忙景象。“现在的中国,一睁眼所看到的这些场景是小平二三十年前就预言到的”,他感叹道。

“他在我的眼里,就是先知”

,高志凯认真地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