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李醉:倡导长安倜傥精神
文 / 王博太(习儒斋主·终南论坛主持人)
日前,習儒斋平台发表《对“长安唐诗文化旅游示范区”概念规划的思考》一文,提出西安建设成为“唐诗之都”构想,引起终南山文化学者、长安老子文化国学研究院院长、西安市政协委员李醉先生的密切关注。李醉先生是西安国学界代表人物,打造终南大道文旅走廊的政协提案,落实长安唐诗文化旅游示范项目,拟向西安两会再提案。
李醉先生认同古代长安城南大唐天门街和终南大道为坐标轴的十字中心,推进西安作为“唐诗之都”实践,确立“长安唐诗文化旅游示范区”概念规划创意方向,动员长安民间文人雅士溯源古代诗坛人物,激发家国情怀,展现华夏倜傥不羁的精神气度,并特别邀请習儒斋主从长安少陵原赶到西高新金桥国际政协委员联络办公室,走访对话,倾听这位西安市十佳政协委员,著名终南山文化学者,站在建设大西安“唐诗之都”高度,畅谈如何发挥政协委员参政议政职能,助力“长安唐诗文化旅游示范区”概念规划落地,让全社会共同关注长安文化面临的“灯下黑”现象。
習儒斋主: 今天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作为古代的长安人,今天的西安人,更加关注终南山文化生态建设,千万要防止出现长安古老文化的“灯下黑”现象。您作为文史文化专委会的政协委员,对此有何切身体会和精神感悟?
李醉委员: 最近,有一位远在江西的学界同仁非常真诚地打来电话,同我交流长安城的名士学人何以称得上倜傥的话题。这位外地学者对古代长安这座城市里的学者和文化界代表人物,寄寓厚望,要展现出长安倜傥文化新气象,千万不要盲目跟风,应当自觉承担和彰显出长安文化气度,才足以改变和完全扭转长安城文化建设和现代化商业定位出现的水土不服和无根浮萍的文化现象。其实,长安文化所蕴含的倜傥不羁精神气度,足以证明其自身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自信自强力量,应该让每个文化人士自觉自悟自醒起来,走出当今西安城市存在的“灯下黑”现象。
我在西安生活的数十年间,已经深深地融入到这座文化古城的血脉里去了。作为河北束鹿李氏对这座李唐文化之都更加拥有着特别的情感牵挂和精神皈依。作为今天的西安人备感自豪的地方就是古代长安文化,拥有着老子李耳和大唐盛世文化带来的熏陶和启迪,让我数十年来自豪地成长为热爱长安文化、热爱终南山文化的学者型委员,并且有机会走南闯北,去讲学,去结识更多大江南北的学界名流,通过互动交流,无不对长安文化、对终南山文化,对唐诗之都无比地向往,向往成为这座古城里倜傥风流的雅仕名流。
改革开放以来汹涌而入的西方文化,曾经在这座古城里掀起了情人节、平安夜等芸花闪现的魅影,回顾往昔“情景”,足以让长安文化人去反思,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对待文化泊来品,何以在“长安唐诗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概念规划面前,借助一带一路来推动“唐诗之都”建设目标?这里需要深度解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站在世界高度来挖掘和实践终南山文化生态,实现秦岭北麓轻量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与科技融合发展,全力构建文化科技创新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自觉表现出人文大长安的城市风流和这座城市血脉中传承的华夏倜傥精神。
習儒斋主: 如何推进“长安唐诗文化旅游示范区”上升到政府层面,具体谋划“长安唐诗公园”的文旅规划发展,这样的现实面前应该从政策指导的角度和高度,尽快呈现出民间各种力量多重业态和投资形态的格局来?
李醉委员: 多年以来,西安乃至整个陕西都在保护着周秦汉唐历代帝王文化遗产方面不遗余力,的确下过很深的功夫。有关帝王陵寝文化的国家文物保护,早就成为西安乃至陕西的重要使命,在这方面出现的国保级文物单位,可以说遍布关中各地。特别是汉代帝陵和唐十八陵的文化挖掘,站位都高。然而,对于能够代表社会中坚力量的封建士大夫阶层,古城长安的文化遗存更是数不胜数,体现古今乡贤文化传承和社会民俗文化保护的意识,还显得相对较为薄弱乃至有些浮浅。因此,当代学界和文化阶层人士应当主动作为,从社会中坚阶层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的高度,自觉自悟地向着数千年以来的古都长安所积淀的帝王文化所形成的包围圈实现突破,争取早日体现出更具民间大众文化色彩的精神自醒,这就是从多个层面来凸显当代长安倜傥文化新理念。
自古以来,我国的古圣先贤为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奠基工程何其深厚,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的根与魂,始终孕育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底灵苗。古代贤圣之中并不乏具有民本意识的代表人物,虽然自身处在帝王文化包围之中,却能够从天地自然与人类共存的高度,传承敬天保民、天人合一、民胞物与、厚德载物、尚德尚勇的文化理念。比如,周公姬旦、董仲舒、张载等儒家人物的社会实践,还有着老子李耳、汉代张良、唐宋八大家等历史人物,都能够突破生活在王权统治环境所形成的思考屏障,为天下苍生谋福祉,发挥出自身的聪明才智,从而为新长安倜傥文化精神带来无穷无尽的人文力量。
赵振川先生,李醉院长。
因此,长安文化人采取有意识地挖掘和保护古圣先贤和民间诗歌艺术家所存世的文化遗产和人文遗迹,为大西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聚集力量,抓住古城长安唐诗文化遗产保护的民间首创亮点,格外拥有深远价值和影响。当然,诚如长安文化民间学者所言,周秦汉唐文化所拥有的博大、开放、包容、进取的帝都气象,并不意味着是一种完美的文化形态。二千多年来,那些维护帝王专制统治思想的禁锢管理模式,造成严重的物质财富损失,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带来无情的扼杀。必须加以摒弃和克服其专制意识消极因素带来的严重后果。关注长安文化,深度挖掘大西安文旅产业形态,从大唐时代民间诗歌文化的觉醒出发,感知大唐盛世的民间旺盛生命力,形成博大、开放、外向型的互动交流,让唐代诗人们自觉地延伸了中华文化根脉,对接世界文明发展。长安,作为周秦汉隋唐定都之地、中华文化溯源之城,历史盛名盖过西安,人文薮渊盖冠中国。这恰恰就体现出当代长安倜傥文化精神新理念,更是当今人文与文化界的新时代使命。
高建群/题
習儒斋主: 率先从民间乡贤的自觉自醒角度出发,号召长安城乡间贤达与社会各界文艺人才,主动推进“长安唐诗之旅”概念规划,已经发现了有关唐诗文化遗址86处,建成长安唐诗之旅研学体验场馆12家,这是否就是长安倜傥文化新理念的责任与担当,您怎样看待长安“唐诗之旅”文化实践?
李醉委员: 当前,长安区文化乡贤代表人物王渊平先生发起的长安唐诗之旅组委会,积极自发地主动参与到长安唐诗之旅的各项工作过程里,并且构建起米字型结构的“长安唐诗之旅”发展框架,为长安文旅发展目标不懈奋斗。长安老子文化国学研究院作为长安唐诗之旅组委会支持单位,对各项工作表示大力协助,先后有众多的长安醉门生深度介入到长安唐诗之旅文化实践。或在终南山下行医,或者研究儒释道文化。长安,作为大唐故都,其城南文脉犹为深远,达官别业,仕子宦游,莫不选择终南山麓以为栖身之所,通过长安城南天门街保持与城内里坊街区的联系。
长安是中华诗词开花结果的沃土。终南捷径的佳佚事和唐诗杰作,记录在《全唐诗》有关长安的诗作多达1400首,有关长安唐代诗人的佳句不胜枚举。风糜全国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里的高适说“只要诗在,长安就在”,因为诗,不仅是当时人们社交的媒介,更书写出他们无法施展的抱负和才华,精神与寄托,这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能量。长安,见证了诗人们的春风得意,承载着他们的落寞孤寂。唐代诗歌里的每一个字都是诗人发自灵魂深处的呐喊。这些大唐诗人,实为长安倜傥精神文化的模范人物。从浐河岸风凉原的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高适、岑参的诗歌艺术馆,到少陵原的杜甫、杜牧、牛僧儒、刘禹锡、柳宗元、韩愈、李商隐、韦应物、韦庄、孟郊、贾岛、崔护等纪念场馆园区,以及有关李白、王维、白居易、祖咏、裴休、裴迪等无数大唐诗人相关的纪念标志,已经聚集起长安倜傥文化新的精神高度,挑起以人为本的担当和使命的重要承载空间。
習儒斋主: 关于“倜傥”这个词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里,用来形容那些不拘小节,敢于追求自己的理想,显出风度翩翩、气质非凡、才华横溢、不受世俗观念束缚的人格特点,并且在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您提出的新长安文化倜傥精神新理念,具有怎样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李醉委员: 举止得体、言谈优雅,内心洁净,崇德扬善,灵大魂高贵典雅,是倜傥文化的精神内涵。人世的苦海, 在倜傥者的眼里, 也是没有尽头的愿海。倜傥者既看到海水, 也看到海水中蕴藏的盐; 既看到木头, 也看到木头里蕴藏着的火; 既看到石头,也看到石头深处闪亮的金子。犹如荷之生于水中,长于水中,高于水上,又不着于水。倜傥之人生于世俗,长于世俗,高于世俗,又不着世间之俗。
纵观中国文脉之深远,莫过于长安,莫过于终南山。周秦汉唐的文明气象,概而言之就是倜傥形象。周代的诗经,秦汉的歌赋,隋唐的诗文,宋元词曲,明清小说,以一贯之的人文特征,就是倜傥不羁的精气神。长安“唐诗之旅”文化实践的社会影响,足以让中国的文学家们再度捡起倜傥风流、倜傥不羁来形容那些拥有才华且崇尚自由、个性的满腹经纶却并不恃才傲物的有担当和使命感的人物。
诚然,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许多才子佳人都具有才华横溢、不拘小节的品质。倜傥,意指英俊潇洒,玉树临风的神态。倜傥,这个词汇的历史渊源,最早出现在《诗经》中的《小雅·南有嘉鱼之什》中,“彼姝者子,何以畀之?心之忧矣,倜傥其谁?”这里的“倜傥”,形容女子的美丽动人,令人向往。可见,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倜傥一词多用来形容才子佳人的风度翩翩、气质非凡。并且还不受男女姓别的约束限制,这样的精神品质,集中在追求自己的理想,展现自己的才华。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十六岁时,就写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何其风流,何其倜傥,这里的“王孙”指的就是诗人自己,诗人以自己的才华和风度,向世人展现出何以称为倜傥的精神气质。还有宋代文学家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里的“但愿人长久”表达出诗人对友情、亲情的珍视,同时也反映出他不拘小节的人生态度。这样的唐宋诗人就是才华横溢的风流倜傥人物。
古代文学作品里的许多才子佳人都具有这种才华横溢的特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秋兴八首·其五》中写道: “江间波涛连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里的“丛菊两开他日泪”表现出诗人的风流倜傥,就是对故国的忧虑和对家国的忠诚,同时更反映出他才华横溢的文学天赋。这表明杜甫作为倜傥人物,其不羁个性的无穷魅力。这些古代诗人们的形象之所以成为后世文人墨客传颂不衰的对象,就是现代社会的人们缺乏文化自信自强,更应该学习这种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精神担当。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新长安倜傥文化新理念”,作为衡量当今文人雅士的品行重要标准,深入理解汉字演变和中国文化深厚底蕴的同时,更能激发对中国文化的无比热爱和无限兴趣。
我们都曾经在初中时期的课堂上,学习过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方知道还有“倜傥”这个词汇。在这篇纪实性文章里鲁迅先生这样写道: “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鲁迅先生将儿时三味书屋里师生们的读书情景,描绘得格外有趣传神。这位读书入神的老师,在背涌一篇清末诗人刘翰所作的诗词《李克用置酒三垂冈赋》时,其中有“指挥倜傥”的句子。可以感受到何谓倜傥不羁的读书人的样子。认真研读中华汉字,这个“倜傥”的读音为tìtǎng(替趟),意思为表现卓异、特别,洒脱不受约束的样子。
关于“倜傥”这个词,用来形容那些敢于追求自己的理想的民间乡贤,不拘小节,展现他们风度翩翩、气质非凡、才华横溢、不受世俗观念束缚的人格特点,恰如其分,这样的文化自信者努力争取在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都能够取得卓越的成就,给这座十三朝古都带来新气象,我想这就是长安民间贤达受外界学仁的启发,拔开当今长安文化“灯下黑”的笼罩,敢于提出新长安文化倜傥精神新理念,所具有的重要历史与现实意义了!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司马迁《报任安书》
编辑:意不尽网编辑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