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919:从“空壳”到国之重器的逆袭之路,真相究竟如何?

当C919在2023年5月28日完成商业首航时,无数质疑声如潮水般涌来。有人说它是个空壳,一旦发动机断供就完蛋了。然而,这架国产大飞机真的如此不堪吗?

回溯至2003年,中国痛下决心要自主研发大飞机,以应对国家安全的迫切需求。历经20年的艰辛努力,C919终于在2023年投入商业运营。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无数航空人熬白了头、磨秃了笔,最终换来了安全飞行超过一万小时、运送50多万旅客的成绩单。

那么,C919真的是个“空壳”吗?事实并非如此。现代航空制造业早已形成全球化分工模式,波音这样的巨头也有65%的零件来自海外。关键在于核心技术的掌握。C919在机翼设计、机身结构、电传系统等关键技术上均有自主创新。这些硬实力不是靠买买买就能搞定的。

更重要的是,C919项目带动了22个省市、200多家企业、近20万人参与其中,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复合材料使用比例达到12%,适航认证体系也建立起来。这一切都证明了C919绝非“空壳”。

面对质疑,C919的安全性更是经受住了严苛考验。从2017年首飞到2022年拿到适航证,C919完成了866项设备鉴定试验,经历了高温、低温、振动、防水等各种极端测试。特别是2.5G极限载荷静力试验的成功,更是证明了其机体结构的可靠性。

如今,C919已经获得了超过1300架订单,市场认可度极高。乘客们反馈说,C919起飞和降落特别平稳,噪音小,座椅舒适。这些都是真实的体验,而非空口白话。

至于发动机断供的担忧,其实没有必要。CFM国际公司巴不得能在中国市场分一杯羹。而我们自己的长江-1000A发动机也在加紧研发中,预计到2025年前后就能装配到C919上。

C919的成功不仅是中国航空工业的胜利,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它考验的是一个国家的工业体系、创新能力和人才储备。C919能够飞上蓝天,正说明我们在这些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总之,C919绝不是“空壳”,而是真正的国之重器。那些唱衰的声音,不过是出于偏见和无知。我们应该为这一成就感到自豪,并期待未来更多的突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作者声明:本文包含人工智能生成内容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