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每晚·竹西
来源:每晚一卷书
英国利兹都市大学曾做过一项研究:
把两百多名上班族分为两组,一组在午餐后锻炼30分钟到一小时,一组则什么都不做。
每天下午,研究人员都会观察这两组人员的工作状态。
结果发现,那些午餐后无所事事的员工,常常会感到心烦意乱,一点小事,就能让他们胡思乱想半天。
而那些锻炼后的员工,则做事有条不紊,更有干劲,抗压力也更强。
医学博士约翰·瑞迪,进一步研究发现:
运动可以通过刺激脑干、调节神经递质的方式,让人变得积极乐观。
他将观察写进了自己的书里,新书发行后,迅速引爆亚马逊书榜,再版超过16次,风靡全球。
这本书,就是《运动改造大脑》。
书里,瑞迪通过丰富的案例,揭示了运动和大脑之间的联系。
他认为:
“一个人,受到的压力越大,越需要运动,保持大脑的顺利运行。”
如今,人们生活节奏快,多少都有感到焦灼、疲惫的时刻。
如果你也身陷负面情绪的泥淖,不妨看看这本《运动改造大脑》。
只要动起来,就能减轻你99%的内耗。
1
动起来,能缓解焦虑
村上春树曾形容自己跑步后的状态:
“我终于坐在了地面上,用毛巾擦汗,尽兴地喝水。
解开跑鞋的鞋带,体内那仿佛绳结缠绕的东西,正在一点点解开。”
身处纷扰世间,人们难免被琐事缠身,而运动,则是舒缓心绪的速效药。
思绪纷乱时,运动出一身汗,心中的焦虑、烦躁,也会跟着被蒸发殆尽。
《运动改造大脑》中,艾伦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艾伦是一家公司的经理,她却时常感到心神不宁。
参加饭局时,她总是心慌意乱,害怕自己出糗;
管理下属时,她又会踌躇不定,担心布置的任务,会给大家带来困扰。
再加上工作繁忙,时常要处理各种棘手的难题,艾伦常常感到压力爆棚。
她找到瑞迪博士倾诉苦恼,瑞迪建议她,不妨做一做喜欢的运动,缓解压力。
于是,艾伦开始每天做暴汗有氧操。
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她发现自己很少再有乱七八糟的杂念,处理工作时,也变得自信从容,不再患得患失。
对此,瑞迪分析道:
运动会促使大脑分泌血清素、多巴胺等多种激素,让人产生愉悦感;
同时,还能触发人体释放抗焦虑的神经递质,阻断大脑的焦虑反馈循环。
想缓解焦虑,运动无疑是副作用最小也最符合人体规律的方法。
高速发展的社会里,很多人被动卷入生活的潮流,不是被KPI考评赶着走,就是被家里各种突发状况搞得精疲力竭。
如果你觉得负面情绪积压到了极点,不妨通过运动,缓一缓紧绷的心弦。
下班后跑跑步,让疲惫的身心,恢复久违的活力;
周末去打打球,让所有不如意,随汗水蒸发殆尽。
当你运动到全身发热、通体舒畅,心中的一切烦躁,也将被洗濯干净。
2
动起来,能治愈身心
书里,作者提到过一位叫派尔斯的病人。
父亲和岳父相继去世后,派尔斯悲痛欲绝,终日以泪洗面。
没多久,他就感到胸部绞痛、呼吸困难。
检查发现,派尔斯患上了结节病,肺部布满了絮状阴影。
这预示着病变会蔓延全身,最后致人死亡。
得知病情后,派尔斯的心就像坠入冰窟,凉透了。
他绝望地把自己关在家里,等待死神的降临。
可一段时间过后,病情没有任何加重的迹象。
百无聊赖的派尔斯,打算做些什么,打发内心的空虚。
派尔斯曾经是一名出色的运动员,工作以后,他已经很久没有运动了。
那天,派尔斯灵光一闪,对自己说:
“既然生死掌控不了,至少运动还是我能控制的。”
派尔斯下定决心,通过每天跑步,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
最初,他只能跑很短一段路程。
但每次跑过终点线、感到心脏强有力的跳动时,他就会自我安慰:“我今天大概不会死了。”
渐渐地,派尔斯把跑程增加到了800米,4800米,最后是12000米。
每突破一次极限,派尔斯都会感到血脉偾张,畅快淋漓。
一段时间后,派尔斯去医院做复检时,发现肺部的阴影消失了很多。
5年以后,他的病居然奇迹般地痊愈了。
回顾这次非同寻常的经历,派尔斯感慨:“是运动,拯救了我的生命。”
面对疾病的重拳、意外的突袭,每个人都会手足无措。
而运动,则会激活身体的能量,让我们更有底气,对抗困境和无常。
卡罗莱纳大学曾在研究中发现:
每周慢跑5天的人,患病率比那些从不运动的人,少了整整一半。
再好的保健品,也比不上运动,能够强身健体。
行走世间,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预知命运的风雨。
但依然可以通过运动,养好筋骨,为自己增加一些底气。
保持锻炼的习惯,增强体魄,提升心力。
生活越难,越要把自己从泥潭中打捞出来,远离颓丧和低迷。
当你在运动中,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很多痛苦也会随之烟消云散。
3
动起来,能重塑生活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明明想要减肥,但总是坚持不了几天,就因为各种理由放弃;
计划不再熬夜,但一拿起手机,就会不由自主玩到凌晨两三点;
说好要理性消费,但压力一大,还是忍不住疯狂买买买……
糟糕的习惯一旦沾染上,就很容易上瘾。
即便你痛下决心要戒除,也难保一段时间后不会受惯性驱使,再次沉沦其中。
瑞迪博士说, 想要戒瘾,最好的方法就是运动。
因为动起来,可以让大脑重新建立另一个反射通路,转移对上瘾行为的注意力。
长此以往,我们便能从根源上,摆脱不良的嗜好。
书里,作者讲述了来访者苏珊的故事。
曾经,苏珊长期酗酒,每天中午都忍不住喝一大瓶。
喝酒让她变得肥胖,自控力也越来越差。
为了戒掉酒瘾,苏珊找到作者,希望能得到帮助。
作者建议她,每当想伸手拿酒时,就去做一些喜欢的运动,分散注意力。
比如,苏珊最爱的运动是跳绳。
那么,她可以把跳绳放在家里伸手可及的地方,每当想喝酒时,就跳个几分钟。
苏珊听从了作者的建议,她惊喜地发现,坚持跳绳后,自己对酒精的依赖,逐渐消失了。
几个月后,苏珊成功摆脱了酒瘾,养成了每天跳绳的习惯。
是运动,重塑了她的生活方式,让她找到了对自己的掌控感。
TED演讲里有一段经典发言:
“上瘾的对立面,不是清醒克制,而是连接内心。”
运动,能加速血液循环,让能量在五脏六腑间流动起来。
相比起强制戒断的痛苦,这显然能给人带来更多的愉悦和满足。
如果你想克服上瘾,不妨通过运动,重塑自己的生活方式。
找一些喜欢的健身项目,转移对成瘾行为的注意力。
坚持每天动起来,你流的每一滴汗、做的每次拉伸,都将帮助你对抗惯性,重启人生。
4
动起来,就是化解内耗的解药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
熬一次夜,赖一天床,虽然当时觉得爽,事后却懊悔自控力差,浪费了很多时间;
跑一次步,打一场球,虽然当时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事后却觉得心通体畅,神清气爽。
运动,是个慢性起效的过程,也是重启身心的最佳途径。
就像作者在书中说的:
你生来就是要运动的,从你的基因到你的情绪,从你的身体到你的头脑,无一不渴望过上活跃的生活。
怎样开始运动,并长期坚持下去呢?
我从书中,总结出了4点方法。
1. 从行走开始,迈出运动第一步
作者研究发现,大约有1/2的人开始锻炼后,会在半年到1年内放弃。
原因在于,他们一开始就进行高强度运动,结果生理和心理上,都无法适应。
作者建议,想养成运动习惯,可以从最简单的行走开始。
比如,上班爬楼时,用走楼梯代替乘电梯;下班回家后,绕着小区花园散散步。
等身体逐渐调整过来,再提升锻炼强度。
养成运动习惯,需要循序渐进,而非一步到位。
从相对简单的运动做起,你才会有信心,从易到难、步步推进,成为运动的长期主义者。
2. 找他人督促,激发运动积极性
书里有个有趣的观点: 坚持运动最好的方法,就是与其他人一起锻炼。
这是因为,社交活动会刺激大脑神经元,提高我们做事的积极性。
所以,运动的时候,不妨找几个搭子同行。
可以和朋友组队打球,切磋谁的球技更高;
也可以和家人一起散步,创造彼此共同的回忆;
有条件的,还可以聘请一个私人教练,让ta督促你不要懈怠……
一群人的努力,远胜过一个人的坚持。
和志同道合的人结伴而行,再枯燥的运动,也会变得趣味横生。
3. 交叉训练,提升运动效率
作者提到,人体内有一种被称为HGH的生长激素,能起到燃烧脂肪、抗衰老的作用。
大部分人步入中年后,HGH的数量只有儿童时期的1/10。
想要促进HGH分泌,最好的方式,就是将高低强度的运动,交替起来进行。
比如,做完瑜伽后,在跑步机上快跑几分钟;或者,在徒步登山后,散步放松一小时。
学会张弛有度,合理安排运动的类型,你将激活身心的元气,拥有旺盛的生命力。
4. 达到有效强度,享受运动心流
有研究发现,最高效的锻炼方式,是以最大强度的70%—85%,坚持运动半小时以上。
这个过程中,大脑会迅速产生多巴胺受体,建立起新的神经通路,让人进入心流,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运动从来不是简单动动胳膊、动动腿,就能达到效果的。
只有时长和强度都达标,它才能起到强健身心的目的。
如果你觉得锻炼过程枯燥难耐,试着咬牙再撑一会。
当你开始享受沉浸式运动的过程,意味着大脑正在被调动起来,你也将在大汗淋漓中,感受到无穷的生命力。
▽
书里,瑞迪说:
一旦你了解运动如何改善大脑后,你就会把它当成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把它当成被迫要做的事。
明白这一点,你就将通往一个生机盎然的未来。
随着年岁渐长,多数人的身体机能开始走下坡路,会面临工作家庭的压力,和各种意外突袭。
如果有一件事,能让人快速摆脱焦虑和颓丧,那一定是运动。
当你累了乏了,不妨动起来,让汗水荡涤心里的一切负能量。
学会享受运动的心流,你将摆脱生活中的不如意,为精神注入源源不绝的活力。
用运动唤醒身心,你就再也不会内耗了。
- End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