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从老酒库存看白酒估值:舍得、洋河、茅台的例子

巴菲特早期买入桑伯恩地图公司(Sanborn Map Company)时,公司正处在被新技术产品替代和结构性衰退的过程中——在交易发生前10年间里净利润每年下降约10%,但巴菲特注意到公司资产负债表上有一个由股票和债券组成的投资组合,账面价值260万美元、市值却有700多万,于是以500万左右的价格买入了这家表面净资产440万、实际净资产900多亿的公司。

那些未被大众投资者注意到的、价值非同一般的资产,被彼得林奇称作“隐蔽型资产”,这些资产可能是一堆现金,有时则是证券、库存商品、房地产,还有可能隐蔽在金属、石油、报纸、专利药品、电视台之中。

格林沃尔德教授在《价值投资:从格雷厄姆到巴菲特》中提到现金流折现法的缺陷时说,“现金流折现法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估值信息来源——当前的资产负债表。很少有人真正注意到,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和负债所蕴含的信息同样有价值”“仅仅依靠净现值分析而忽视资产负债表的投资者,比那些关注资产负债表的投资者更有可能发现自己在交易中处于错误的一方”。

从自由现金流折现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只要这些资产被处置而不影响企业主营业务的持续运营,那么这些资产的处置价值就可被视作当期的现金净流入,可以将它们纳入到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中去。

这种情况在A股同样存在。比如位列某券商股第二大股东的某上市公司,持有的这部分证券市值已超过自身市值,再比如某上市公司账面的类现金资产超过其市值,并且自持超百万平方的上海核心商圈物业,仅后者价值就超过其当下市值。

白酒企业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白酒库存属于即使被处置也不影响净利润产生的这类资产。由于资产负债表通常按照历史成本来计量,这意味着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白酒存货被记录为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而不是其当前市场价值或销售价值。因此,白酒存货的价值被低估,尤其是那些自制半成品即年份基酒的价值被严重低估。

以较早实施“老酒”战略的 舍得酒业为例,公司2023年报中提出,从1976年开始将每批次最优质的基酒预留一定比例用于战略储藏,大量的优质陈年基酒逐步沉淀下来,优质老酒的战略储备为公司打造老酒品类第一品牌奠定了基础。

截至2023年末公司白酒库存量共14.98万吨,其中半成品酒(含基础酒)14.12万吨、成品酒0.86万吨。盘点公司历年年度报告,可以发现公司自2016年起即保持13万吨以上的库存量规模,结合“每一瓶都是老酒”的宣传,我们可以假定这些库存酒均为老酒。公司2023年中高端酒平均出厂价为22万元/吨,那么 以此价格计算的库存市场价值14.98万吨*22万元/吨=329.56亿元

当然还要考虑存货变现的问题。即使在公司持续经营的假设下,公司想要按市场售价一次性收回现金难度也较大,我们假定公司能按出厂价7折的价格一年内售出全部存货,可知前述的329.56亿元存货现值为230亿元,相比于存货的账面价值高出186亿元。

在2023年末公司账面净资产72亿的基础上,加上存货价值超出账面的部分186亿元,则真实净资产258亿。 截至2024年11月8日,公司总市值256亿元,与企业的真实净资产价值相当。

再来看白酒行业里库存量最大的企业—— 洋河股份

近年来洋河在不断扩张基酒产能的同时,也一直坚持战略储藏,每年将每批次最优质的基酒预留一定比例用于战略储藏,由此大量的优质陈年基酒逐步沉淀下来。2023年年报显示,洋河股份储有69万吨不同年份的原浆陈酒。另据公开信息,截至去年底,洋河股份的储酒能力最高已达100万吨,其中陶坛存储的高端年份酒已经达到23万吨。

2023年洋河公司的总销量16.61万吨,按照中高档和低档6:4的比例来推算,则中高档酒销量9.97万吨、普通酒销量6.64万吨。2023年洋河公司的销售收入330亿元略多,其中中高档酒收入285亿元、普通酒收入40亿元。可以推算出,2023年中高档酒吨价28.59万元/吨、普通酒吨价6.02万元/吨。

现有的69万吨白酒基酒,账面按成本显示为189亿元,其市场价值多少?

这69万吨基酒中,有高端基酒储酒23万吨、普通酒基酒46万吨,根据浓香型白酒的工艺,分别可以生产出52度高端商品酒约23*1.4=32.2万吨,52度普通商品酒约46*1.4=64.4万吨。

因此, 库存基酒按公允价值计算的价值为28.59*32.2+6.02*64.4=921+388=1309亿元。即便打7折也有916亿元,比存货账面价值高出727亿元。相应地,公司净资产将由账面的519亿元增加为1246亿元。截至2024年11月8日,公司总市值1329亿元,仅比企业的真实净资产价值高出不足百亿元,这种来自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重估将为投资白酒企业增加一份安全保障。

况且,随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在经济政策刺激下未来地产有望企稳,商务场景逐渐恢复,消费需求回暖,白酒行业仍存在涨价空间,这意味着随着时间推移,不会变质的白酒存货将越来越有价值。

在2022年亚布力论坛上茅台前董事长丁雄军透露“70多年以来,茅台存了几十万吨基酒,按照现在的市场价值计算是好多万亿,具体数字我不能透露”。

最后,我们不妨来算一算这个数字到底有多大。

截至2023年末茅台公司库存量共29.38万吨,其中半成品酒(含基础酒)27.98万吨,成品酒1.40万吨,并说明了成品酒中包含了系列酒。由于2022年之前茅台系列酒处于尽产尽销的状态,我们可以推测半成品酒中绝大多数为茅台酒的基酒。

如果按终端销售价格计算,考虑年份酒等高价值酒对均价的拉升,我们假设平均每瓶茅台酒的价格为2500元,那么这些存货的市场价值约29.38万吨*2124瓶/吨*2500元/瓶=15600亿元(每吨酒约合2124瓶)。但如果按茅台酒2023年的出厂价均价300万/吨计算的话,市场价值约29.38万吨*300万元/吨=8814亿元。

因此,茅台公司的库存价值没有丁董事长说的“几万亿”之高,但确实也万亿左右价值。

——————————————————————————————————————————————————————

前几天有位读者问我,市场明显活跃起来了,当下这个阶段最怕什么。我说,最怕的是,不甘心。

市场一旦活跃了,风格轮动的特别快,这也意味着很多时候都会出现一种状况,一些企业表现不错但和自己没关系。去年前年熊市,大家都不赚钱,长持为目的的朋友反而压力小一些。今年上半年大部分股票下跌,小部分白马表现还不错,对于拿着白马股的朋友,也感受不到什么诱惑。但是市场活跃阶段就不一样了,这个时候往往小盘股、题材股表现更好,来自外界的诱惑,带来的不甘就会越来越频繁。

人很多时候就是这样,自己受益的时候会觉得理所应当,别人受益的时候,就很难心甘情愿了。

没有大行情,换来换去,只能各种被套。

有大行情,只要你别瞎跑,好运只是先到或后到。

你拿着自己懂的企业在那里,风刮到你,获得一些意外之喜,风不刮你,也能获得平稳收益。

但是你追着风跑,看似繁忙,最后反而往往什么也得不到。

投资是放大人性的概率游戏,一方面你要克服人性弱点中的,恐惧、贪婪,从众。同时也要坚定的选择高概率。

当然了每个人眼中的高概率不同。

有人认为已经上涨的企业继续上涨是高概率,基于趋势做选择。

有人认为,优秀的企业,尽量买的便宜是高概率,基于长期的价值。

我们不说谁一定对,但是我们要找到真相信的。因为无论是30%的收益,还是300%的收益,你真的信背后的逻辑,能拿的住才是获得这份收益核心。

比如周一去买了题材股,面对今天这样的普跌,是否能拿的住?如果这样的调整再有三五天,三五个周,是否依然能有耐心?如果调整几天都拿不住,那么结果只能是追涨杀跌。

人要对不擅长的事甘心,才能专注做好擅长的事。

01人要甘心,才能长久

人生或投资,意识到自己有些不甘心的时候,要一次次的告诫自己那钱不属于自己。

最近一些新闻有些朋友可能也看到了,有几个搞收费荐股的大V被处罚了,甚至有可能判刑。

过去这几年不止一两个平台来找过我,其中一些平台为了说服我去开收费项目,把一些大V变现的后台收入也展示给我看过,确实收益不菲。

你说羡慕吗?单纯看钱的数量必然有点羡慕,没人嫌自己钱多。

但这赚钱的方法,我一点也不羡慕,因为人要对自己不该做的事甘心。

黑白能在股市活这么久,我认为核心也正是这一点,我能轻易的做到对不该做的事甘心。如我以往常说的,在股市只要一个人能做到甘心,做到不出圈,成为10%长期赚钱的人并不难,至少可以选择定投指数。

任何财富积累方式的核心,前提都是不犯大错,人如果能做到不擅长不去做,先擅长再去做,积累财富这件事就会变的容易很多。

之前分享过家里的一个亲戚,深耕餐饮十多年,一步步从小摊,变小店,从小店变大店,最后还开了几家分店。但是某个阶段他看朋友开夜店更赚钱,又觉得自己做餐饮辛苦,因此就想换个赛道,这一出圈最终的结果就是毁了自己前十多年的积累。

再讲一个我身边和投资很像的小故事,我有一个朋友开了个体彩店,之前老去他店里买足彩久了认识的,老板很会做生意,店里放着大电视,弄了几个舒服的坐位,很多人买了足彩,也顺道在那聊球看球,生意很不错。

按说彩票店这生意,无论盈亏都是拿提成,店里人又这么多,应该挺好吧,结果后来也黄了。

刚开始他还是挺踏踏实实经营的,但是你开足彩店,难免每天都有那么几个幸运儿买对了高赔率的比赛,这时候心里就不平衡了。觉得自己赛前也知道这个结果没赚到这份钱。

于是慢慢的看谁中过彩票,下次都想跟人家买一点,而买足彩这事很多时候就像做短线,对了,能找出很多个合理理由,但是同样的理由放到下一次又不灵了。这一年下来,开店赚的钱,还没跟着别人打彩票亏的多。

这是不是很像很多人做投资的心态,既想做价值投资赚稳定的钱,但是看着每天市场上的幸运儿又难受。

而且很多都有一个思维误区,把自己持有的5家企业当做一个集群,把不持有的5000家企业当做了一个集群,只要另外5000家里有短期表现好的企业,就会觉得自己把当前的持仓换了,就能享受这种上涨。

而实际的情况是,换完你依然只能持有5家,另外5000家依然和你没关系,短期走势更像抽奖,一个箱子里有5个白球,5000个黑球,一定是黑球更容易被抽到。

人往往都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在对一件事不甘心的时候。

让自己甘心的目的,是减少左顾右盼,坚定的往一个方向走。

让自己甘心的目的,是阻止自己不去做根本不擅长的事。

让自己甘心的目的,是防止自己因为欲望忘记风险。

人要甘心,才能长久。

02调节B的重要

如何让自己甘心呢?很大程度上是对情绪的调节。

《当下的力量书中》聊过一个ABC理论:

A是引发你情绪的事件, B是你的信念或你对事情的诠释, C是最后得到的情绪。

通常当人们不喜欢C的时候, 都会去找A的碴儿,所以我们每天疲于奔命, 一直在处理、 阻止、 抱怨、 协调A以及与A相关的人、 事、 物。

希望股市一直涨、希望别人都对自己言语温和,希望一切事情都顺利。

但是我们忽略了,其实A往往是无法改变和掌控的,而B才是唯一可以掌控和改变的因素。

同样一件事, 每个人的情绪反馈都不一样,为什么?

就是对事情的诠释角度不同,事情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但是面对这些,你的心态是能改变的。

你会发现, 当你转变了内心的状态之后, 环境也会随之转变, 这就是所谓的“境由心转”!

很多时候很多事就是一念之差。

比如在去年悲观的时候我说,你既可以觉得自己两三年没在股市赚到钱,是一个受害者。但换个思路经过了这么难的三年,你没被股市淘汰,没有加杠杆爆仓,没有因为创业面临永久性损失,优质股权一点没少只是暂时价格在较低的区间,你何尝又不是一个幸存者。

比如一个人还停留在认为股市所有机会都该属于自己的阶段,任何持仓不涨的日子都难受,但当他理解了,你持有的5家企业和5000家企业比短期,就不可能更幸运时,就不会再有什么负面情绪。

当他理解了,买之前解决不了何时买,何时卖,如何拿的住,看错怎么办这几个问题时,就根本不是属于自己的机会,也就不会不甘心了。

当然在股市咱不能光靠想的开,黑白把这个思维模型略作了一些修改,在股市中B不仅仅是你对事情的诠释,还有事前的准备。

比如同样下跌三年,情绪稳定是一方面,你能平和的度过,不加杠杆,适当分散,留足生活的钱,这些事前的准备也缺一不可。

比如股市涨跌无法控制,但是体系上可以通过方法把自己处于一个进退有据的状态,这也是黑白体系的核心之一。

无论什么结果出现,都减少B的负面加成,你才能有平稳的C情绪,去做好这件事。

比如有时候我们找到了一家认可的企业,虽然低估,但还没有那么极致,这个时候我往往会买一些底仓,因为我预测不了短期走势,这点底仓肯定赚不到淋漓尽致,但是他有一个效果,如果市场没给我更低估买入的机会,至少不是完全错过,心理会好受一些。

就像今年新建仓的港交所,虽然仓位不大,但是这份研究起码赚到了些钱,你心态总会好一些。

又比如有较大涨幅赔率下降的持仓我会逐步获利了结,而不是力求卖到最高处,达到的效果就是,如果继续涨我还有持仓很高兴,如果跌,因为获利了结了一部分,剩下的持仓成本更低,也能更平静的做到耐心持有。

很多时候我们希望结果完美,是因为把自己想的完美。但哪有那么多完美的人,你能大多交易都获利,就已经是很厉害的人了。 你面对真实的自己,才能构建合适的体系。

《遇见未知的自己》书中聊了一个理念,人们都会想象出一个完美的自己, 而这也是我们人类有孤独感、惶惶不可终日、 始终不快乐不满足的主要原因。

我们的大脑,创造了一个虚假的完美自我。

但是经常又会觉得这个完美的虚假自我不真实,所以它不停地在外在的世界寻求认同、追求物质世界的满足,追求他人的认可,来印证自己的完美。

可惜我们越是追求这样的感觉,就越感到空虚和孤立。因为我们远离、失落了真实的自己,也就是远离了本体,

一个人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有弱点,生活中才能变的坦然,投资中才能根据真实的自己构建合理的体系。

03原则是核心,方法是帮你执行

很多人在投资上有个误区就是把投资的核心原则,和别人的方法搞混了。

最后出现一种结果就是,很机械化的去执行一些方法,但是其中的一些点,自己又无法接受,很难做到长期去执行。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原则和方法的区别。

如哈林顿·埃默森所说: 至于方法,可能有一百万个,但原则很少,只有几个。把握原则的人可以成功地选择自己的方法。尝试方法而忽视原则的人肯定会遇到麻烦。

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核心原则其实就那么几条。

1、基于价值;

2、坚守能力圈;

3、深研是买入的前提;

4、买之前,为所有可能性做好计划。

而剩下的很多,适度分散还是更加集中,逐步买卖,还是等到极好的机会一次性交易,这其实是方法的范畴。

很多时候投资者之间的相互较真也往往是因为选择了不同的方法。

很多人把方法和原则搞混了。他会记住一条语录,然后发现自己执行起来,又不太舒服,然后变的很纠结。

方法是让你平静下来,能够完美的执行原则。

对于原则,我们要遵守两点。

1、原则要简单,是你核心不变的能够指引你不犯错的关键几点。

原则越复杂,出错的概率反而越高,很多时候你不仅自己都记不住那么多。甚至因为规则很多,有些选择适用这几条,有些选择适用那几条,反而给了你辗转腾挪,不合理执行规则的空间。

你去掉那些没有用的,才会看到核心有价值的。

正如教皇曾经问米开朗基罗是如何创作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雕塑杰作之---大卫雕像的。米开朗基罗回答说:“大卫就存在于大理石中。我只是去除了所有不是大卫的东西。”

2、简单并不代表容易,大多时候难的是专注的去执行。

就黑白举例这几条,1、基于价值。2、坚守能力圈。3、深研之后才考虑买入,任何一笔交易有明确的获利逻辑白纸黑字写下来。4、买之前,为所有可能性做好计划。每次都能做到,这就很不容易。

很多时候人们觉得复杂是高级,但如《复利》一书中的建议,完美执行基本原则,把事情抽丝剥茧,这其实才是关键。

原则不在于多,而在于你能执行。

投资上,坚持基于价值选自己能看得懂逻辑的企业,任何买入先考虑最坏的结果,这是我的原则。

投资是放大人性的概率游戏,要学会克服自己的人性弱点。

有些事你思路变了不再执念就不再是弱点,有些事你要通过核心原则规避去触碰弱点,最后你要有个适合自己的方法,让自己平静的去执行正确的原则。

————————————————————————————————————————————————————————

这个钝感力,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

1、对市场的波动要有钝感力。

关于这一点,我以前的札记说得太多了,所以,也没有什么可多说得了,只要记住,波动并不是风险,哪怕是下跌50%的波动也不是风险,真正的风险有两点,一是本金的永久损失,二是回报不足,比如长期跑输基准指数,跑输定期存款,跑输长期无风险利率等。除此之外,还有什么风险吗?回答是没有了。

这里,再举两个典型案例:

按照这个年复合收益率计算,如果1965年投资1万美元,截至2024年10月31日,市值为3.56亿美元。

这么多?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这样令人目瞪口呆!

但是要知道,历史上伯克希尔的股价曾有四次腰斩或接近腰斩!

所以,长期看,真正优秀企业的复利回报惊人,但是在某个特定时期你会体验很不好。

比如,如果你有一亿元,下跌50%,就成为5000万了;你有1000万元,下跌50%,就成为500万元了;你有100万元,下跌50%,就成为50万元了,以此类推,这样跌着跌着,在“股价先生”眼里,可能就会突然感觉没有钱了!

然而,在股市里投资,惊人的财富就是这样炼成的,令全世界艳羡的美股也不例外。

据说,这么多年下来,有120多个长期股东跟着巴菲特投资(包括他在奥马哈的一些亲朋),成为了亿万富翁,当然这其间上上下下投资伯克希尔的股东户数不少于5000万人,其中大部分还是跑路了。

注意,上面这组数据,只是我阅读有关材料时的记忆,具体的来源,我自己已无法考证了,仅仅作为一个参考吧(但我相信,最终能够跑下这个投资马拉松的一定不会是多数人)。

再看一看,被称为“股王”的贵州茅台:

2001年8月27日,上市时股价为34.54元(后复权,下同),截至2024年10月31日,收盘价为8835.03元(前复权1527.79元),23年的时间过去了,茅台给投资者带来的年复合收益率为27.26%。

按照这个年复合收益率计算,如果茅台上市时投资50000元,截至2024年10月31日,市值为1279.04万元。

这么多?是的,就是这么多,为了确认这个数据,我自己计算了两遍!

为什么这里说初始投资5万元呢?

因为我本人2000年5月31日入市,那两年就先后投资了5万元的本金,每每计算这个数据,我内心里就时时想起芒格所引用的那句名言: 我们总是老得太快,聪明得太迟!

说明一下:我个人家庭投资股市的本金后来是不断增加的,虽然这些年自己先后投资了十多家上市公司,自己也熬过了数不清的夜晚,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写下了大量的文章,但是设想一下:如果前些年增加的这些本金,全部投资于茅台这一家公司,结果会如何呢?我个人家庭现在的资产总额一定会大于当下账户里的市值的。——我想,说到这里,经常阅读我札记的投资朋友,就明白为什么这些年,我将大部分金融资产聚焦于茅台的原因了。

但是结果很美好,过程却同样艰辛。我以前的札记统计过,茅台自上市以来,其股价至少经历了八次40%以上的下跌或腰斩了。

真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到彩虹。长期投资茅台的财富,同样也是这样炼成的!

2、对企业的经营波动要有钝感力。

截至10月31日,我大A股5600多家上市公司的前三季报公布完毕了,不少的投资朋友问我,为什么不对持有的几家公司进行一下分析或点评呢?如实说,我原本是有这个想法的,但是后来一想,一家公司再优秀,其经营数据的增长也不可能是保持匀速直线上升的,有的年份快些,有的年份慢些,是很为正常的事情,因为一家企业的经营业绩既受其内部各种资源要素的制约,更会受到外部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特别是行业周期的影响更是无法逃避掉的(只是影响大小、强弱程度不同)。

所以,为了保持自己对自己“麾下”企业经营波动的钝感力,自己就没有再专门作文分析三季报了(其实就整个组合的“透视盈余”来看,自己总体上还是满意的)。而且我也一向认为,投资若汲汲于一两个季度的经营数据,而不对其经营数据这一“现象”背后的“本质”进行分析,是永远做不好投资的。

3、对一些突发事件要保持钝感力。

据有关书籍介绍,当年同样居住在奥马哈的投资大师邓普顿,也喜欢居住在自己安静的小镇上,因为当时他第二天才能够收到报纸(那时还没有互联网),而股市在前一天就对当天或好或坏的消息进行反应了,他认为这对他很有帮助。巴菲特也说过,离华尔街太近了,肾上缐素会上升,所以,他也乐于居住在自己的奥马哈。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显然不同了,网络的便利可以让我们迅速获取各种信息,但同时也让我们不免受到各种噪音的强烈干扰。在这种情况下,保持自己必要的钝感力更是十分必要的。

以东阿阿胶为例,过去的这个双休日复方阿胶浆追溯码重复一事被推上了热搜,尽管公司及时做出了公告,与公司的产品无关,但是今天一开盘,东阿阿胶股价一度下跌5个点之多。看到这一点,我就感觉很好笑。今天收盘后,东阿阿胶全天有11.97亿的成交量(收盘下跌3.05%),我猜想,又不知有多少投资者交出了优质的筹码!

如果这么一个小小的事件,都让自己慌不择路地跑掉,还在股市里做投资这劳什子干啥呢?!——当然,这其间跑掉的可能多是投机分子。

一家偌大的上市公司,就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不仅有原材料供给系统、生产系统,还有渠道系统,以及面对各种各样的终端消费者,所以,时不时地整出一些热点事件,进而通过网络快速发酵,是很正常的。作为一个理性的投资人,关键是要对这些突发的热点事件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如果这些突发的热点事件对企业经营没有伤筋动骨,甚至连点擦皮伤都算不上,那就安心地看着股价表演就可以了。如果股价进行了过激的下跌反应,不仅不是伤害,反而更可能是加买的机会。

我经常想,一个投资人究竟怎样才能保持自己的这种钝感力呢?

大致说来,就包括以上三个方面。但是钝感力这东西,有时容易意会又不容易言传,因为钝感力,说到底并不是愚钝力,反而会折射出一个投资人对商业世界清晰的洞察力,折射出一个投资人对所持公司商业模式和优秀企业文化长期观察的穿透力。唯有建立在这种洞察力和穿透力基础之上的钝感力,才是真正的钝感力。

当然,这其间又包含着一些投资的辩证法了。而修炼到这种境界,又可能是一个投资人需要终身学习、终身追求的事情了。

注:本文所提个股,并不构成投资的建议!

————————————————————————————

基本投资原理告诉我们,对长期不用的闲钱来说,过程的波动不是风险,关掉行情长期持有更容易赚大钱。但理论只是理论,现实是人往往没那么多长期不用的闲钱;又或者尽管他很有钱,可就是抵抗不住哪怕一丁点儿波动带来的焦虑。只要人不是理论中假设的理性人,人就很难被理论教育。所以,见好就收不失明智,少赚点,也少了焦虑。

如果你认为买的基金跑不赢大盘,就没必要为主动管理额外付费,换成指数基金既便宜又省心。近期宽基ETF大卖,合理。虽然从过往一个牛熊周期的长期角度考察,主动权益基金显著跑赢了大盘,但近三年跑输的现实如何让人相信下一轮周期还能跑赢?更何况,又何必看得那么远,对平均持基半年的人来说,谈五年的超额能力难打动人。

如果你是一个行业轮动型投资者,并且判断市场风格会有变化,那么赎回契合此前市场风格转而结合判断另择良基就顺理成章。基金从本质上讲是持有人的理财工具,人可以对赚钱有执念,但不能对工具有贪恋。少了任何一只基金和任何一名基金经理,投资世界都照常运转,这个道理对基金经理有些残酷,但他不得不接受。

如果你擅长做大类资产配置,喜欢自上而下调整仓位,又认为反弹将告一段落,赎回基金当然也无可厚非。在长期投资理念的教育下,很多主动型基金经理在仓位管理上有点佛系。但开放式基金自由进出的特性给持有人提供了主动调整配置的工具,该用就要用,不用白不用。

总之,站在持有人立场考虑问题,我也不难理解各种各样的选择。

理解之余,就会对自己有新要求—— 为了卖而卖不对,一味劝人长期持有也未必对,躺平更不对。作为基金经理,一要埋头苦干做好投研,用漂亮的净值曲线证明自己有猎取超额收益的能力;二要尝试去表达,用坦诚的沟通打破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先要酿出好酒,再把它搬到大街上,让人看的到,闻的到,尝的到,虽然众口难调,但总能找到好这口儿的主顾。不是所有人都不能忍受波动,也不是所有人都擅长风格轮动,更不是所有人都执着于在仓位上大开大合。弱水三千,各取一瓢。

作为基金经理,我更在意持有人的赚钱规模。

我们的首只基金成立至今,为持有人累计获得的利润少于当下的管理规模和净值增长率所对应的“理论获利规模”,这意味着如果现在的持有人从产品成立之初就买入并且一直持有到现在,赚的钱应该更多。

但历史没有如果,也不必一味追求赚钱更多。

一个理想主义的目标,往往需要用现实主义的手段来实现。如果长期赚大钱是理想目标,在过程中不断积累小钱就是一种有效的现实手段。很高兴,迄今为止我们帮持有人赚到了一点小钱。虽不多,却足以给人慰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