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出恭的时候很讲究,也很享受,不仅有好几个太监伺候着,还得专门准备一些大枣,这是怎么回事呢?
所谓的“出恭”,是封建社会的皇帝,解决自然需求时的一种说法。
其实说白了就是上大号,只不过皇帝是九五之尊,所以为了体现他的身份,不跟平民老百姓叫的一样,换了一个文雅的词而已,实际上跟正常人没什么区别。
不过,皇帝“出恭”可不像普通人那样随便,反而还有很多讲究,比如清朝皇帝出恭的时候,除了有人伺候,而且还得准备一些大枣。
一提大枣很多人都笑,因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白鹿原》里的一个场景。田小娥在郭举人家当妾的时候,每天晚上的基本任务,就是给丈夫“泡”三颗大枣。
按照郭家正室的要求,这是需要用身体自然泡发的,但是田小娥不乐意,那东西放到身体里面多难受呀,痒不痒疼不疼的。
所以,每天正室一走,她就把大枣给掏出来了,扔到尿盆里面泡一晚,这才是真的“泡枣”。
也不知道郭举人到底是什么投生的,那么大的味儿也能吃得下去,但是据说滋补的效果还挺好,七老八十的仍旧是身精虎猛,偶尔还能跟田小娥切磋几下。
至于“泡枣”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大的威力,这个还真不好说,因为没有办法求证,但是清朝皇帝出恭用大枣这倒是事实。
实际上,皇帝出恭时用大枣的历史已经非常悠久了,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司马懿的后代,晋武帝司马炎发明的东西。
甚至于,还因为有人不懂大枣怎么用,闹出过一个大笑话。
司马炎有个女婿叫王敦,也是后来东晋赫赫有名的权臣。他和襄城公主大婚之后,有天上厕所大号的时候,忽然闻到了一股沁人的香气,顺着香气扭头一看,旁边竟然放了一盘大枣。
而王敦也是憨的可爱,在那样的环境下,他竟然扒拉着大枣吃的津津有味,很快就把一盘大枣都给报销了。
襄城公主闻讯之后,跟身边的侍女笑的前仰后合,眼泪都不争气的跑出来了。
原来,那是司马炎发明的如厕神器,解大号的时候拿两个堵住鼻孔,大枣散发出来的香气可以屏蔽其它味道,这样就避免了臭味的熏陶之苦。
可是这种方法到了清朝之后,又进行了改进和升级,皇帝如厕时准备的大枣,可不是普通的大枣,而是烤焦的大枣。
喜欢喝罐罐茶的朋友都知道,大枣的香气本来就很浓,再经过炉子这么一烤,那股香气就更浓烈了。
清朝还没有抽水马桶,皇帝出恭的时候,用的是材料非常考究的木便桶。太监伺候皇帝出恭的时候,会先在马桶的底部加一点水,然后在水上面撒一层烤焦的红枣。
水本身,就有很好的屏蔽臭味的功能,再加上散发着香气的红枣,皇帝在出恭的整个过程中,闻到的都是沁人的香气,一点冲鼻子上头的臭味都闻不到。
另外还有一点,水面上撒一层红枣,还能起到防止沉水的时候往外溅射的作用。
采用这样的方法,皇帝出恭时的确实很享受,但是老百姓都舍不得吃的红枣,就这样给糟蹋了。
按照正常人一天一次大号来说,皇帝一天就得消耗掉几十上百颗红枣,万一哪天肚子不争气多上了几次,那浪费的红枣就更多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