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禹和颛顼、黄帝之间的关系
夏禹名叫文命,是鲧的儿子,是帝颛顼的孙子,是黄帝的玄孙。
二、鲧治水九年失败,禹继承父志再出征
帝尧统治的时期,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包围了山冈,漫上了丘陵,人民为此忧愁。尧寻找能够治水的大臣,群臣、四岳都说鲧可以胜任。尧听从四岳的意见,起用鲧去治理洪水。鲧治理了九年,洪水不退,未获成功。帝尧的继位人舜,在巡视过程中发现鲧治理洪水没有功绩,就在羽山将鲧处死。天下人都认为舜惩罚鲧是正确的。于是舜推举鲧的儿子禹,命他继续鲧的事业。
尧去世后,帝舜问四岳道:“有谁能够发扬光大尧的事业?可让他官居首辅。”他们都说:“禹为司空,他可以发扬光大尧的事业。”舜说:“啊,对!”命令禹说:“你去平定水土,要努力完成这件事情。”
三、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
禹为人敏捷勤劳;
从不违背道德规范,仁爱可亲,言语诚实;
禹的声音合乎音律,行动举止成为法度,以他为标准制定出权衡。他勤勉恭敬,成为天下人的楷模。
四、禹是怎么治水的
禹与益、后稷尊奉帝舜的命令,命令诸侯百官发动人员治理水土,顺着山势砍削树木作为标志,确定高山大川的治理规划。禹伤感于先父鲧没有完成治水的事业而受到惩罚,就劳碌奔波,操心焦虑,在外面过了十三年,经过家门都不敢进去。
禹自己穿衣吃饭一点也不讲究,而用丰洁的祭品孝敬鬼神;自己住的是简陋的房屋,却不惜花费大量资财以修筑沟洫。他走陆路的时候乘车,走水路的时候乘船,走泥路的时候用橇,走山路的时候用檋。禹准绳规矩不离手,不违背四时节气,开划九州土地,疏通九条水道,修筑九处湖泽堤障,测量九大山系。命令益把稻种分给民众,他们可以种在低湿的田地上。命令后稷将稀缺的食品分给民众。如果哪一个地方的食物不足,就从食物多的地方调剂过去,以均衡各地诸侯辖区的物品。禹巡视各地的特产以确定其贡赋,并考察运送贡品所经山川的交通便利情况。
五、禹治水的成果
疏导了九条河流,还开通了九条山脉的道路,于是九州都已治理,境内四方都可安居,九州的山都经过砍削树木做出标志,九州的河流都已得到疏通,九州的沼泽之地都已修筑堤防,天下统一了。六府治理得很好,所有的领土都可征收赋税,谨慎地征收财赋,都是根据土地贫瘠的程度征收贡赋。天子将九州的土地赐给诸侯,还赐给他们姓氏,命令道:“诸侯须把尊敬我的德行放在首位,不许违背我的行事。”
规定在天子国都以外五百里的地域称为甸服:其中距离都城一百里以内的缴纳全禾,二百里以内的缴纳禾穗,三百里以内的缴纳脱去芒尖的禾穗,四百里以内的缴纳谷粒,五百里以内的缴纳米粒。甸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域称为侯服:其中百里以内为采地,二百里以内的为男爵地,三百里以内的封给诸侯。侯服以外五百里内的地域为绥服:其中三百里以内的地域设置主持文教事务的官员,靠外的二百里地域兴办国防,奋扬武威,保卫天子。绥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域称为要服:其中三百里以内的地域安置夷族,靠外的二百里安置罪犯。要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域称为荒服:其中三百里以内的地域居住的是蛮族,靠外的二百里安置那些迁徙的部族。
东方到大海边,西方到达沙漠,北方及南方都到达了最遥远的地方:天子的声威及教化遍及四海。于是舜帝赏赐给禹一块黑色的圭玉,向天下宣告治水取得成功。天下从此得到了很好的治理。
六、品评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的过程本质是什么?
1.一次地理大勘察。不同的地方,土质怎么样,适合生长什么样的植物;对土地进行分级,对应该缴纳什么类型、什么等级的税赋。
2.改造自然的过程。原本恶劣的自然条件,经过治水改造,让大河在减少灾害的同时为人所用。
3.建立水路交通的过程。治水建立了水路交通,加强了各个方向的物流交通。为物资流通,甚至后来的经济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
4.加强国家治理的过程。在治理水患,改善老百姓生存环境的同时,加强了对国家的治理。
中国疆域幅员辽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跨度非常大,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差异非常大。大禹治水是地域词国家大普查、环境大改造,为中华先民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禹成为一代帝王奠定了基础。
七、延伸阅读
河南禹州因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此而得名,是黄帝部落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夏朝都城、韩国都城、秦汉颍川郡治、金元明清的州府治所,钧瓷唯一产地、明清全国四大中药材集散地;禹州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境内有具茨山文化、伏羲文化、黄帝文化、大禹文化、钧瓷文化、中医药文化等古文化;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孕育出韩非、吕不韦、张良、吴道子、晁错、褚遂良、郭嘉、司马徽等历史名人。
禹州境内的具茨山上有大量的岩画、石质城堡和巨石文化遗存,据古籍记载为黄帝活动留下的遗迹。尧舜时期禹州称夏(夏者,帝禹封国号也),是当时夏部族活动的主要区域。大禹为夏部族的首领,因其治水有功被封于夏,史称“夏禹国”。《水经注》记载:“经阳翟(禹州)故城,夏禹始封于此,为夏故国。”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