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宗独家|中国视角在现代主义开山之作萨伏伊别墅

Preface

Towards The New,从《走向新建筑》,到走向中国新建筑。1923年,《Vers une architecture》问世,中文版书名译作《走向新建筑》,成为20世纪销量最高的建筑类书籍。1931年,萨伏伊别墅(Villa Savoye)竣工,理论指导实践,建筑回应时代,从此成为学科的经典,被不断复习。将建筑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哲思凝练于短短20个字之中:底层架空、横向长窗、自由平面、自由立面、屋顶花园。

a.

b.

a.

《Vers une architecture》法文原版封面-1923年

b.

《Vers une architecture》吴景详中文译本封面-1981年

此后,“新建筑”代指体现一种设计的时代精神,具有革命性和开创性的建筑。时隔一个世纪,新一轮变革正在酝酿当中。中国与世界同步再次进入由技术、战争、政治、气候等因素所造就的时代。胡倩、张轲、华黎、董功,李虎与黄文菁,六位建筑师,五家事务所,面对卷宗Wallpaper*提出的“新建筑”议题,通过自己的实践予以回应,并畅谈他们对中国建筑行业的认知和各自对于“新建筑”的当下理解。

卷宗Wallpaper*七周年刊,邀请中国建筑师讲述他们与现代主义建筑相遇的时刻;亦邀请刘雯和陈坤在巴黎北京两地参与这场时空的交汇。我们携手刘雯,全球独家在萨伏伊别墅(Villa Savoye)拍摄首个中国媒体封面故事;我们力邀陈坤为中国建筑事务所的代表作庆祝——让当代中国的此刻,与一个世纪前法国的彼时,形成一次跨越时空的相互映照,感受建造与共振。

*

萨伏伊别墅建筑外观(© Montse Zamorano)

巴黎市中心向西北近郊普瓦西(Poissy)驱车一小时,绕过一片藏满缤纷落英与野果马栗的萧萧秋林,一间小巧玲珑、犹如漂浮于深绿幽丛之间的小白楼赫然眼前;走近看,五根纯白色的钢筋混凝土细柱将建筑的底层架空,柱基则悄悄向后缩进,草坪于是流畅地蔓延至住宅之中,与被涂成绿色的底层墙壁及圆弧形的玻璃门窗融汇一体,一来二去,小屋便犹如悬浮般轻盈地点落于自然之间——眼前的这幢小白楼,便是建筑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于 1928 年所设计的萨伏伊别墅(Villa Savoye),是现代主义建筑最为经典的范式之一;而从这五根长柱所勾勒的“底层架空”这一元素开始,它将柯布西耶所提出的“新建筑五要素”娓娓道来。

a.

b.

c.

a.b.c.

萨伏伊别墅轴测图与立面图

*

Burberry外套、连衣裙

Wolford丝袜

从小受父辈影响学习手表雕刻和珐琅工艺,1887 年出生于瑞士小城拉绍德封(La Chaux-de-Fonds)的柯布西耶成长于传统技艺和价值继承与现代工业和思想萌生的矛盾之中。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文化和地缘政治变化影响,艺术、文学、音乐领域纷纷与其传统及绝对的现实主义决裂,重新审视起存在的方方面面,对形式展开以自我为主体的、带着对人类生活理想愿景与进步信念的创新和实验。这种带着文化、社会与政治倡议色彩的思潮被称作现代主义,而在建筑领域,以干墙、平板玻璃、钢筋混泥土的流行为代表的材料革命进一步推进人们相信工业已不仅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而且正成为一种具有精神启示的美学浪潮——摒弃装饰、功能至上、求新求实、线条轻简。从可可·香奈儿(Coco Chanel)借鉴自男装的套装设计到阿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摒弃了调性和声的交响曲,再到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或路易斯·沙利文(Louis Sullivan)模块化、直线型、几何感的平坦表面,相似的秩序与思辨贯穿世纪初的美学经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有名言 “房屋是居住的机器”、强调着住房在满足身心需求及提升工作效率方面功能的柯布西耶进一步回应了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将他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哲思凝练于短短20个字之中:底层架空、横向长窗、自由平面、自由立面、屋顶花园。

*

Duran Lantink背心及迷你裙

Wolford丝袜

a.

b.

c.

a.

萨伏伊别墅建筑外观(© Fernando Leiva)

b.

从一层通往二层的坡道(© Montse Zamorano)

c.

一层室内空间(© Fernando Leiva)

目光随立柱向上,住宅二层一扇带状的长窗引导我们的视线沿着立面的长度平移。于内,饱满的照明与近郊的秋色如东方卷轴般舒扬展开、点亮视野;于外,室内通过自由立面和自由平面所实现的虚实参差、空间层次已经悄悄吐露:前者强调将建筑外壳独立于其结构,从而使外墙设计在开口和表面处理方面获得巨大的灵活性,塑造了萨伏伊别墅极为轻巧独特、四面皆趣的摩登外观;后者则在室内进一步突出对结构功能和分隔功能的剥离,通过将房屋的重量平均分配到由钢筋混凝土打造的柱子和楼板结构上而取消了笨重死板的承重墙设置,从此,内部布局完全自由,使建筑二层足足有 6m × 14 m的宽敞客厅成为可能。最后,出于补偿自然、恢复被房屋所占去的土地的目的,柯布西耶在别墅的平顶上打造了一个可供娱乐休闲、花卉种植的小型花园;相较传统设计,它平衡了地面的潮湿,完善着屋内的照明,亦有为混凝土屋顶提供天然隔热层的建筑功用。

*

Marc Jacobs连衣裙

Wolford丝袜

a.

b.

c.

a.

二层室内(© Fernando Leiva)

b.

二层室内(© Montse Zamorano)

c.

主卧里无隔断的浴室(© Foundation Le Corbusier)

九月的最后一个周六,半掩于弧形墙的保护之下,半倚于矩形墙洞所勾勒的风景视框一侧,正是在这座萨伏伊别墅屋顶的花园,模特刘雯紧裹着厚重的皮草外套,和摄影团队一行人在房顶上等光。云来云又去,西欧的深秋有自己的性子,晴雨交替间,阴差阳错地,建筑中埋藏的更多巧思得以在此微妙地浮现。

*

Saint Laurent外套、连衣裙及丝袜

*

二层通往三层的室外坡道(© Montse Zamorano)

往返屋顶花园,团队需要经过一段缓慢抬升的白色坡道,不同于效率更高的楼梯设计,它倾斜的坡度总是要求我们放慢脚步——这种些许的不适应感来自于柯布西耶有意设计的、服务于丰富视觉和身体体验的空间运动;从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等阿拉伯建筑中汲取灵感,柯布西耶将楼梯视为区隔楼层的高效工具,而坡道却将分散疏离的结构连接起来,具有将营造考量以切身体验的方式具象传递给参观者的力量。毕竟,如建筑理论家尤哈尼·帕拉斯玛(Juhani Pallasmaa)所说,人们不会与静止的空间图像产生联系,而是通过在脑海中构建一系列不断变化的时间序列而认知空间;建筑将人们从当下的局限中解放出来,通过空间、物质、时间共同形成的统一维度中渗透到认知意识之中,让我们能够与时间进行渐进的、治愈性的交流。在萨伏伊别墅,螺旋楼梯因此承担了主要的功能性作用,被纳入家中帮工的动线之中;两条坡道则分别从入口引向二层、从起居室外的露台引向屋顶空间。感受着这两处抬升,随着步伐逐渐放慢,建筑几何体之间的透视如实借坡道两侧的三角形开口凸显出来,而在仿若剧院舞台般架起的立柱之间,平直窗框与摇曳光影的互动成为这出建筑剧目的主角——由钢筋混凝土所带来的平面美学应允着更为丰富的光线变化,投影不再局限于从上到下的垂直方向,还存在于从左到右的水平方向;再配合自由平面中多元多变的动线,内部或外部、公共或私人、静止或动态、时间或空间的界限被悄然模糊,建筑从此获得第四维度的注脚。每当我们认为捕捉了最为漂亮的光线,它便似乎总有法子找到可以反射的新的形体、可以投射的新的表面、可以改变的新的纹理、可以点亮的新的感官。

*

Simone Rocha连衣裙、耳环

Prada鞋

*

Saint Laurent外套、连裤袜及高跟鞋

造型师私物 毛衣

在《勒·柯布西耶的细部设计》一书中,作者弗洛拉·塞缪尔(Flora Samuel)引述柯布西耶:“建筑是一种内部的流动,这更多地来自于情感的因素。就像交响乐的旋律贯穿始终,建筑作品中的各个环节在脚步迈动的比例节奏下被解读,脚步将我们引到各个角落,让我们的眼睛尽情欣赏围合的墙面,或是远方的景致,为我们打开预期的或意外的一扇扇门,展现出意想不到的空间…… 如果体块和空间的关系合乎正确的比例,那么,眼睛会把一些互相协调的感觉传递给大脑,心灵就会从中得到一些高级的满足,这就是建筑艺术。建筑是一些搭配起来的体块在光线下辉煌、正确和聪明的表演。”,她接着评述,“柯布西耶的建筑是围绕一系列展开的视野而建的,里面容纳并赞美了人体的运动。如同一位电影导演制造的悬念,或是一位作家延长故事的结尾以渲染出更为满意的结局一样,建筑师可以通过编排路径来创造最大的戏剧性。”

*

Prada衬衫、筒裙及鞋

*

Shushu/Tong连衣裙

傍晚,阳光黯淡下来,光影逐渐退场,建筑中的色彩恰如其分地彰显出来。鉴于现代主义建筑师追求形式的纯粹性,现代建筑在大众的集体想象中几乎不可避免地被描绘成白色、米色、奶油色,因为它们更为直接、清晰、真诚地反映着材料的实质和量感,摆脱了多余的缀饰和掩藏。事实上,柯布西耶逆“纯粹的白盒子”而行,亦不完全与彼时火热的荷兰风格派(De Stijl)同流,他主张所谓原色应当具有自然意义及唤起人们对特定事物之联想的功能——钴蓝与蔚蓝海岸,暗赭与大地砖墙,以此类推。这些色彩接着构成柯布西耶理念中有助于打造基本氛围、营造自然连接的建设性颜色;更高饱和的明亮色调被定义为动态色彩,用于增强空间中的戏剧性、活力和视觉冲击力;最后,第三类过渡色往往使用透明的合成颜料,用于改变表面材质或纹理,在不影响空间整体观感的基础上对建筑加以细微的修改和完善。在萨伏伊别墅中,这种主导了柯布西耶色彩理论的三分法随处可以见,与其对空间体验的关照共同作用:整体上,房子的内部是白色的,但为了更好的欣赏这些白色,光线幽暗处的墙体被涂成蓝色, 光线充足处的则通体殷红——这一点在时装图像中格外十分明显,为前者辅以藕荷薄衫、为后者匹配厚重外套的造型决定悄悄呼应了建筑中的情绪与温度——在建筑体量需要被强调的细部,它张扬着热烈活泼的暖色,而在那些需要被削弱的,更自然的色调和隐而不宣的光泽帮助其消隐。不顾什么冷暖穿插的用色禁忌,也无惧大开大合的情感跨度,对主体性情感的调动被柯布西耶置于首位,主导着萨伏伊别墅充满张力的空间。

*

左图:Carven罩衫、背心、半裙及短裤

右图: Shushu/Tong连衣裙

于如此的光影色彩之间工作,我们不可免俗地回到老生常谈的时装与建筑议题,借机思考萨伏伊别墅的启示或许在此有所贡献。当讨论二者的学科交叉,人们总是首先提及那些从建筑转行的名字——Virgil Abloh、Glenn Martens、Pierre Balmain、Thierry Mugler甚至还有Tom Ford和Gianni Versace——接着,便是那些直接的致敬与致意:就柯布西耶来说,不仅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曾将朗香教堂(Chapelle Notre-Dame du Haut)列为他最喜欢的建筑,川久保玲(Rei Kawakubo)、Clare Waight Keller等都曾提及柯布西耶对他们的深远影响。2014年秋冬季,Karl Lagerfeld甚至在香奈儿高级定制的秀场上直接复现了柯布西耶为艺术收藏家Charles de Beistegui设计的公寓,并将柯布西耶的设计语言完全融入一套套斜纹软呢套装之中;Ann Demeulemeester则在1993年买下了柯布西耶为艺术家René Guiette打造的Maison Guiette,也是这位建筑师在比利时境内现存的唯一一幢作品。显然地,柯布西耶在时装行业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但在一连串的列举之外,在一系列诉诸现代主义视觉元素的对照之外,这对关系还能拥有怎样的想象?近年来的文化评论往往从建筑与时装同为身体庇护所、身体与环境之间的中介层的理解入手,关注二者面对人体、空间、体积、运动等概念时所采用的相同的词汇和类似的构造技巧:打褶、抽褶、折叠、包裹、垂坠…… “立裁就像建筑:身体是骨架,是内在结构,而面料如同肌肤,轻柔地滑过这一框架”,时装作者、插画师Nancy Riegelman写道,“布料垂坠扭转,形成结节,弯曲起伏,宛如河流般沿着身体的轮廓蜿蜒流动。” 或借Pallasmaa的比喻,建筑和时装类似,它让世界如何触摸我们变得清晰可见。行走于萨伏伊别墅的长廊或阶梯,流经目光及身体的感知正让这一视角空前明确。

a.

b.

a.b.

CHANEL 2014FW

a.

b.

c.

a.b.c.

Maison Guiette

稍显遗憾地,Pallasmaa接着写道,建筑正逐渐变成由相机匆忙固定下来的影像,而不是真实情境之下身体与世界的相遇;在我们的图像文化里,凝视本身被扁平化为一张图片,从而失去了它的可塑性和体验性——时装媒介又何尝不是在经历相似的抽空与失语?将二者并置,将二者共议,各自失落的或在彼此的相遇中重逢。

1931年,萨伏伊别墅竣工,理论指导实践,建筑回应时代,从此成为学科的经典,被不断复习。时间过去近百年,新一轮变革正在酝酿当中。五位中国建筑师讲述他们与萨伏伊别墅和柯布西耶相遇的时刻,当代中国与一个世纪前的法国形成一次跨越时空的相互映照。

W

您还记得第一次看到萨伏伊别墅是什么时候吗?真实这样看到一座在建筑史当中留下痕迹的建筑作品是怎样的感受?

张轲

有趣的是,虽然我研究过这个项目,但是我从来没有去过萨伏伊别墅。

柯布西耶从1905年开始当建筑师,萨伏伊别墅是他从业二十多年,写完《走向新建筑》,设计了很多都市小别墅后的总结。在这之后,他走向更有质感、更粗野,也更精神性的设计。不过现在再来看萨伏伊别墅,建筑的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的比例相当,室外空间占比可能更多,需要暖气空调的空间特别少,倒是符合当下可持续的理念。

胡倩

我是在十几年前第一次见到萨伏伊别墅。到了现场没有特别惊讶,因为从学生时代开始,这个经典建筑的图片就深深印在大脑里。而且因为一直听说别墅漏水,还特意去观察了一些屋面细节。

萨伏伊别墅是在建筑史上具有革新性的作品,这是它打动我的地方, 另外底层因设置停车空间而架空之后,建筑即和城市及周边环境产生了关联,也就是建筑的城市性。于我来说,从千米到毫米是一连贯的,与城市的连接是我的兴趣点。

* 向左滑动

华黎

十几年前了,实际看到的和想象中的差不多,带有那个时代鲜明的印记,一个纯粹的形式物体,周边的自然背景加强了这一印象。

内部空间的显著特征是空间的连续性和交叠感,在这个房子里我的确感受到立体主义绘画的影响,正如绘画语言中对形象的解构,萨伏伊中柱子、墙、楼梯、坡道等元素也被拆解赋予空间以流动和模糊的自由,这使其与古典建筑的逻辑分道扬镳,这个房子之所以重要,也恰是因为其在当时体现的这种建筑学观念上的突破是极具代表性的。

董功

我是2007年左右去的。去之前,只是在上学时简单了解过萨伏伊,当时的感受都是除去知识之外,空间与人真实发生的现场关系。印象最深的是屋顶花园和远处的框景。女儿墙上的窗户像是一个暗示,暗示从室内向室外观望的状态,虽然它是在室外的露台上。

去之后,看了一些文章,其中一篇提到:柯布当年在做设计的时候,希望人能透过框景看到旁边的河道和远处的风景。但是最后,框景被近处新种的树挡上了。——我觉得这很有意思。建筑好像是建筑师埋入的“密码”或“基因”。有时外界条件改变了,但是由于“基因”和“密码”的存在,建筑和环境会产生一些新的关系。这是一个好建筑的生命力所在。

从另一个角度说,我认为看任何一个建筑,包括萨伏伊别墅,不需要以完全了解它的背景知识为前提。建筑能容纳各种观看和体验的角度。

李虎

& 黄文菁

那是2001年的九月,911事件后,原本9月12从纽约出发的航班被推迟了一周。这个时间点很难忘。

一栋不大的建筑,可以仔细观察体验很久——这是柯布西耶大多数作品,以及一些其他经典杰作的共同特点。

* 向左滑动

W

柯布西耶的哪一个作品给您留下的印象最深?原因是什么?

张轲

我印象深刻的房子有两个:一个是哈佛大学的Carpenter Center(柯布西耶在美国唯一的作品),我在里面上过一学期的版画课程,所以对它最熟悉。

另一个是Cabanon de Vacances(1951年),在法国和意大利边界,我在那边住了两个星期。我认为Cabanon是柯布“最不设防”的房子,外面用原木,室内用胶合板,平面尺寸是3.66m × 3.66m,面积约15平方米,后门直接通向外面的酒吧,它更接近身体尺度,与人的关系更亲密。柯布西耶很早之前他就设计了他的墓地,离Cabanone不远,可以把二者看成一个作品。墓地地势很高,可以远眺地中海,到了现场就知道他为什么会选择在此处。

a.

b.

c.

a.

建筑外观(有方)

b.

室内混凝土柱子(有方)

c.

历史照片( ©Carpenter Center)

胡倩

Unité d’habitation(马赛公寓)。建筑体量较大,内部的跃层空间、对景观视线的考量等,都很难通过照片来感知全貌。我前后去过两次,相隔十年。第一次主要是观,第二次体验了住,房间不大,但是公寓该有的功能都具备,我还和居民聊天,去他们家里参观,住民的品味都很赞,和建筑很契合。

马赛公寓打动我的依然是功能的混合和城市性。它是小型城市综合体,低区有商业层,拥有小卖部、咖啡馆、书店、理发店等基本生活设施,顶层有幼儿园融入在内。虽然听说商店数量比最初减了不少,但这个发生在70年前的功能混合型生活容器,放在今天依然有前瞻性。

a.

b.

c.

a.b.c.

Unité d’habitation

华黎

还是朗香教堂和拉图雷特修道院,因为这两个建筑难以言说的诗性气质以及空间传递出的神秘情感。我也曾经去过柯布西耶在印度的昌迪加尔议会、艺术学院等。这些晚期作品都具有某种相似的神秘性和粗野的力量,非常直指人心。但是朗香教堂和拉图雷特修道院更加具有一种颠覆性,体现出一个建筑师不断向未知世界求索的胆气和精神。

董功

我去过很多柯布的房子,印象最深的是我没有去过的——Cabanon de Vacances。那个房子非常打动我,这和是否去过无关。

在我的揣测和想象中,这样一位带有悲情的“英雄主义”色彩的建筑师,以前设计了那么多伟大的所谓永垂青史的建筑,最后用一座像临时的小棚子一样的建筑反映他对生活的理解,那个房子应该集合了建筑师在生命最后阶段看待建筑的各种方式,而且他就是在那附近去世的。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值得琢磨的事儿,虽然我还未去过。

a.

b.

a.b.

Cabanon de Vacances

李虎

& 黄文菁

拉图雷特修道院。时隔二十二年去过两次,分别是2001年和2023年,2001年还在里面住了一夜,可见在我们心中的位置。在柯布西耶一生众多杰作中,拉图雷特修道院大概最完整地构筑了柯布西耶心中的理想世界,从精神到身体,从个体到集体,从日常到神圣。这是他晚年的作品,一定注入了他一生的思考,也碰到了理想客户——Marie-Alain Couturier神父给予他全部的支持和信任。虽然项目预算非常有限,没有实现所有的设计想法,但恰恰是这种约束和柯布西耶的Modest的信仰,让作品崇高的精神性得到了传神的表达。

* 向左滑动

W

请问您如何看待柯布西耶在一百年前提出的五点原则?柯布西耶以及他所提出的设计原则对当下的建筑实践是否还有指导作用?

张轲

可能柯布西耶比较朴实,他告诉大家一个结果,但是建筑师如果直接使用这个结果,把五点原则当成手法使用,未必会产生好的设计,柯布西耶后来也没有遵循这些原则。但是如果把这些原则嚼碎了、消化了、忘记它,设计出来的方案反而会出现一些契合的地方。

我上学的时候觉得柯布西耶最打动我的是自由。他当时所处的机械时代可能和我们现在的人工智能时代差不多,非常新,大家都需要回应,他把时代精神结合在所谓的“居住的机器”里面,提出一种可能性。他在最后一个房子使用了钢结构,很可能意识到时代的变化,再次做出改变。

胡倩

我认为柯布西耶的五原则对今天的核心意义在于建筑的自由化,底层架空重新塑造建筑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构布局让平面和立面获得自由。这种自由化的革新是我们今天依然需要的,比如高层建筑的问题之一是没有办法简单获得自由布局。

建筑学和人文发展息息相关,人类居住、工作、购物等生活方式随时代而改变,当下的建筑不见得一定要遵守作为具体设计手法的五点原则,但是追求自由生活方式的革新性目标是一致的。

* 向左滑动

华黎

五点原则是柯布西耶百年前提出来的新建筑宣言,其核心意义就是基于当时新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技术提出新的建筑形式法则并回应那个时代的生活方式,五点原则在当时是划时代的,在今天也仍是现代建筑的一些基本原则。

当然,五点原则不可能永远适用,它目前还有些适用性是因为从历史眼光看我们今天仍未脱离现代建筑脉络的影响,未来一定还会产生新的原则,因为建筑技术会变革,生活方式也会不断变化。 但五点原则体现出的柯布西耶对时代革新的敏锐意识及其与时俱进的批判性观念,对于后世的建筑师永远都有借鉴意义。

董功

在我看来,五点原则是在那个时代,针对古典原则的一次批判性的进步,也是建筑历史上一次革命性的进步。它诞生的背景是工业生产导致社会人口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开始占领主导地位,同时建筑在生产技术层面拥有了更多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空间原则和美学原则,以适应广大的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

我不认为五点原则可以被完全教条地回应当下,因为时代和社会的条件已经改变,但是不变的是建筑需要敏感地回应时代。每个建筑师观察时代的角度和方法不同,能否对这个时代保持强烈的敏感性,并且拥有理解一个时代的格局其实是建筑之外的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难。

李虎

& 黄文菁

柯布西耶五点原则表达了在那个时代钢筋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出现的结构形式和建造方式,为建筑带来的一种全新的自由的设计表达和可能性。在百年间,技术发生变革,设计风格演变、交叠,建筑的建造方式和语言表达的可能性也更多;在百年后的今天,钢筋混凝土已经成了一种普及的结构形式,在中国更是一种非常经济的建造方式。 但是仔细看,与五点原则相关的表达已经深深融入到当下的更加丰富的建筑语言里。

* 向左滑动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