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判“无期徒刑”的人,每天都在监狱里干些啥?说出来可能你不信

综述

在我们曾看过的不少影视剧,尤其是犯罪片中,监狱都像“地狱”一般——狱警声色俱厉,罪犯十恶不赦,狱中生活暗无天日、毫无希望……尤其是被判了“无期徒刑”的人,好像他们将一辈子都不能走出监狱,只得每日“面壁思过”,以忏悔自己的罪恶。

然而,现实中的监狱生活可能与你想象的大相径庭。与其说它是一所“牢狱”,更不如说它是一所特殊的“学校”,罪犯们在里头的行程可是排得满满的。原因在于,监狱不仅有着“惩罚”的性质,更是有着“教化”的作用。哪怕对于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来说,也是如此。

“1+5+1”模式

咱们现在的多数监狱中,“服刑人员”的日程安排基本都基于“1+5+1”模式。也就是说,每周七天,罪犯们要有一天来接受教育,五天进行劳动改造,剩下的一天则用来休息。

在劳动改造日中,6点10分左右,监狱的起床铃声就会响起。铃声一响,就得起床,罪犯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整理好着装、铺好床位,并等待点名检查。

6点20分到7点,罪犯需快速洗漱完毕。一般十分钟左右,伙房就已经把饭菜做好,送到楼下了。这时,监狱会派出专门的后勤人员到楼下把饭菜抬上来分发。吃完饭、洗完碗,再收拾好监室卫生,就要准备出工劳动了。

犯人们在楼下集合好,整好队列,在齐步走向工作地的路上,往往还会伴随着口号或是歌声。“踏着晨曦,迎着朝阳,步伐整齐....”这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士气,加强其改造的决心,也可以耳濡目染地向他们灌输正向思想。

7点半到11点半左右,犯人会进行不同内容的劳动改造,监狱会根据劳动强度给犯人进行不同的分配。许多地方的劳动改造内容都是缝纫机、做手工、做电缆一类的工作,我们熟悉的“天堂伞”就有不少是经过犯人的手做出来的。

而我们经常开玩笑,说吴某凡“踩缝纫机踩冒烟”,虽然只是个“梗”,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罪犯的真实牢狱生活。

11点半到下午1点半左右,是服刑人员收工、吃饭、午休的时间。稍作休整,就要开始下午一轮的工作,大概要持续到下午6点左右。

监狱给服刑人员设置劳动时间,一方面是要充实其生活,让他们了解“劳动创造价值”的意义;另一方面也是给犯人们一技之长,让他们出狱后不至于完全融入不进社会,以至于颓废甚至“二进宫”。

下午6点到7点,是犯人们吃饭、休闲、看病的时间。饭吃完,生病的要找医生看病开药,没事的就下下棋看看书,有的监狱比较人性化,开放的娱乐室中还会有乐器等休闲设施,让犯人发展特长。这个时间段,有的监狱也会让犯人去洗澡、洗衣服。

下午7点,新闻联播开始了,这是无论哪所监狱中都雷打不动的项目。通过新闻联播,犯人们即可以快速获得外界的资讯,不至于彻底与社会脱节,又能接受思想教育。

看完新闻联播的大概一个小时内,到晚上8点半左右,是干部点评的时间。犯人们会被点评一整天的工作,有问题指出问题,做的好的也会得到夸奖。

剩下到晚上10点左右的时间,几乎都是犯人们娱乐的时间。点名、看电视、打篮球、散步、看书、写信等活动都可以做,与我们印象中的“放风”时间,也就是自由活动时间差不多。

10点一到,就要睡觉,以养精蓄锐,应对次日繁忙的劳动了。

如果是学习日或休息日,那么起床、午休、睡觉的时间都是和劳动日差不多的。只不过在学习日,原本劳动工作的时间要拿来进行习艺劳动或学习训练,以帮助犯人们改造思想,或是学习一技之长,让其出狱后可以融入社会劳动。

在休息日,犯人们则会获得不少自由活动时间。看电视、阅读、锻炼身体等各种活动都倍受青睐。当然,所谓的“自由”也肯定不是完全自由了,犯人们的活动都得在监狱的监控中进行,不能扰乱秩序。

无期徒刑其实是“有期”的

无期徒刑的罪犯的日程表,其实也和其他罪犯一样。

在我们的印象中,“无期徒刑”是仅次于“死刑”的严厉刑罚,从字面上看,大家都容易把它理解成相当于“终身监禁”的判决。但实际上,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是有获得减刑甚至假释的机会的。所谓的“遥遥无期”,其实是“有期”的。

如果罪犯在监狱表现良好,明显有悔改之意,或是有立功表现,都是可以减刑的。在刑罚执行两年后,可以减为二十二年有期徒刑;如果有重大立功表现,可以减为二十年以上二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另外,无期徒刑罪犯在服刑一定年限后,如果符合假释条件,也可以申请假释。如果罪犯表现良好,在服刑十三年后,就有机会获得假释。

有些罪犯的情况比较特殊,在刑罚的执行上也能得到特殊处理。例如年老患病、丧失劳动能力,甚至需要有人照顾的罪犯,如果符合条件,也能被接回家中照顾。而如果已经举目无亲,那么监狱也会将他们集中起来,统一管理。

人性化的监狱

从上述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监狱管理是非常人性化的。监狱会给罪犯劳动改造的机会,也充分考虑到其出狱后的生活,给了他们学习技能和获得最新消息的机会,使其不至于真的与社会脱节。

历史的不少经验都告诉了我们相似的道理。千年以前的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灵公残忍无道,滥杀无辜,他的大臣士季直言上谏。晋灵公听言,当即表示自己已经知错,一定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士季听了也很高兴,说出了那句流传至今的名言:“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确实如此,进了监狱的罪犯中,真正的穷凶极恶、教化不通之人,其实还是少数。不少罪犯进监狱,都是因为一时冲动。他们如果内心仍然是向上、向善的,国家也会给他们重新做人、弥补过错的机会。

那么,如果有的犯人不知悔改、不明对错,对人造成的伤害已经无可挽回、无法弥补,对于他们来说,是不是还应该有重新来过的机会呢?

其实,晋灵公和士季的故事的后半段,也为我们阐明了相关的道理,只不过,很少有人知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之后发生了什么。

在士季上谏过后,晋灵公虽然嘴上说着一定会改,行动上却仍然和以前一样,残暴无度。人们无法再继续忍受晋灵公的行为,最终,晋灵公被他的一位臣子所刺杀。

监狱再人性化,也是教育“人”的地方,若有的人已经不能再称之为“人”,那么等待他的,只会是自取灭亡。

结论

监狱的生活对于犯人来说,是枯燥艰辛的,却也有希望的阳光照下。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最希望的,自然还是正义可以得到执行,我们的权益可以得到保障。

在透过监狱的铁窗窥见罪犯生活的一角的同时,我们也要给自己警醒: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我们坚决不可以做违法的事,最好还要无愧于德、无愧于心。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