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团队覃仕勇
刘琨是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朝皇族的后裔,家族中多人在魏晋时期任高官,他本人就因之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在有酒盈樽,雕鞍顾盼的岁月里,刘琨在世人的眼里就是一下十足的纨绔子弟。
可是,当西晋陆沉,国难当头,刘琨立刻担任起救亡重责,远赴孤悬敌后的并州任刺史。
尽管只是空有一个“刺史”的头衔,手上没有一兵一卒,他还是沿途招集流亡,多募敢死之士,以弱制强,多次打败了刘渊的匈奴军队,占据了晋阳,苦苦支撑危局。
当时,北面的鲜卑、南面的匈奴、东面的王浚势力三股势力都对晋阳虎视眈眈,必以据之而后快。刘琨为了稳定军心,以示自己与晋阳共存亡之志,命将自己的父母从洛阳接入晋阳。
在晋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十月,刘渊在蒲子称帝后,原先依附晋室的匈奴右贤王刘虎和白部鲜卑看风使舵,一齐倒向刘渊,俯首称臣,共同对付刘琨。
在群狼环伺的险恶局势下,为了化解危机,刘琨只好向鲜卑拓跋部酋长猗庐借兵。
拓跋猗庐表现得非常慷慨,接到刘琨的邀请,立刻遣发两万鲜卑骑兵前来助战。
得了这两万生力军,刘琨大发神威,一举击败了匈奴刘虎、白部鲜卑。
作为感谢,刘琨在晋阳宴请拓跋猗庐,并与猗庐结为生死兄弟。其后,又向朝廷上表,奏请拓跋猗庐为大单于,以代郡封之为代公。
代郡原在幽州王浚的辖境之内,刘琨此举,正是有意借拓跋猗庐之刀来砍王浚。
果然,为了得到代郡,拓跋猗庐策动鲜卑骑兵一下子就把王浚驻扎在代郡的军队打散了。
拓跋猗庐的鲜卑部从云中迁入雁山后,生存空间有限,为了能活下去,又向刘琨索求陉北之地。
刘琨没有理由拒绝,而且又要倚仗拓跋猗庐为援,只好将楼烦、马邑、阴馆、繁畤、崞五县(现山西代县以北的地区)的百姓迁往陉南,让出陉北。
为得到异族的相助,以割地为代价,从这一点上来说,刘琨与后世的石敬塘、吴三桂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可是,石敬塘、吴三桂两人到头来都落了个遗臭万年的下场,而刘琨却留芳千古,究其原因,就在乎两个字:态度。
石敬塘、吴三桂两人所想,就是凭借异族军队来增加自己的力量来满足自己个人的野心。
反观刘琨,始终忠于晋室,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矢志不渝。
另外,拓跋猗庐与他的鲜卑部非但不敢对晋室有非分之想,还一心匡扶晋室。
且看刘琨和拓跋猗庐此后的合作过程、以及刘琨所作所为,就知道刘琨实在无愧于“大英雄”三个字。
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年底,王浚集结了十万之众,气势汹汹地杀向刘琨,将刘琨的军队打败,驱赶代郡、上谷、广宁三郡百姓出塞。
就在刘琨战事吃紧之际,拓跋猗庐派儿子拓跋六修领兵前来助战,干脆利落地打退了王浚。
随后,拓跋猗庐还让儿子拓跋六修为晋朝守卫新兴城(山西忻县)。
新兴城的晋将自感前途渺茫,竟瞒着拓跋六修向刘渊投降,不但杀散了拓跋六修的鲜卑军,还引刘渊的匈奴兵入攻晋阳,杀害了刘琨的父母、家人。
刘琨从乱军中杀出,仅余十几从骑,狼狈不堪地逃往常山。
拓跋猗庐得知刘琨途穷,慷慨相助,于晋建兴元年(公元313年)11月亲率二十万大军与刘琨会合,一举收复晋阳。
这还不算,拓跋猗庐表现得非常够意思,催军追击,在蓝谷(蒙山西南)大败刘渊的匈奴军,伏尸数百里。
拓跋猗庐还要一鼓作气直取刘渊的老巢平阳,可惜晋阳残破,难于就粮,而且其军远道而来,士马疲弊,急需休养,在刘琨的再三劝阻下,才恨恨收兵。
饶是如此,拓跋猗庐还是拍着胸脯答应一年后再引军前来共攻平阳。拓跋猗庐离开之时,又留下了兵车百乘,马、牛、羊各千余,馈与刘琨,以为军资。
可惜,苍天无眼,造化弄人。
被刘琨倚为强大后援的鲜卑老英雄拓跋猗庐这一去竟然成诀别——拓跋猗庐要立幼子拓跋比延为嗣,长子拓跋六修强烈表示不满。父子因此反目成仇,兵刀相见,鲜卑在内乱中崩溃,拓跋猗庐、拓跋六修父子均惨死于混乱之中。
刘琨的强大后援从此化为乌有。
不久,晋愍帝司马邺在长安出降,历时五十二年的西晋王朝宣告灭亡。刘琨明知事不可为,仍然奋然前行,一心兴复晋室。
在四下转战中,刘琨的兵力越来越微,最后不得不弃守晋阳,率众从飞狐入蓟,投到坐据蓟城的鲜卑人段匹磾帐下。
段匹磾也是忠于晋室的英雄豪杰,他和刘琨歃血为盟,矢志共扶晋室。
可是,因为奸人从中作梗,刘琨还是在一个极其劣拙的“反奸计”中被段匹磾斩杀。
其实,刘琨离开晋阳时,也深知此行凶多吉少,但虑及国耻难雪,希望能抱至诚之心,成万一侥幸之志,毅然入蓟。他言必慷慨,悲其道穷,曾写有一首五言诗赠别驾卢谌,诗中的最末两句:“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为千古绝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